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李卫国201734742

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回答,因为做为那个时代的学子,有一种情怀。

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对这个问题可以众说纷纭,有人说那时的中专、大专也是中专、大专,如果一直到现在不提升学历的话连高级职称都没资格评。有人说那时的中专、大专是带干部指标的,包分配工作,所以相当于现在的一本以上的大学学历。我认为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至少本科学历。

一、先说那时的小中专,就是所谓的从初中毕业直接上的中专。中专也分为部属中专、省属中专及地区中专。部属中专、省属中专数量较少,需要很高的分数才能考上,每个县都没几个指标。而最多的是地区中专,比如说地区农校、卫校、师范学校等。记得我86年初中毕业时,整个县招收的中专人数不到100人,而且规定只有应届生可以考,所以往往是学校最拔尖应届生报考。我们学校两个班最终只有一个同学上了师范学校,其他有几个上线面试没过关,最后录取到高中。我们那十来个考上高中的同学在89年高考时,只有三个同学直接考上了大学,两个本科、一个中专。其他同学在复读后大部分都考上本科专科。所以说上小中专的同学如果上高中不出意外地话应该是能考上大学的。

二、再说高中毕业考上中专和大专的同学。当年中专、大专与本科分数相差也不是太多。由于当时大学录取人数实在太少,一个县能有几十个本科算不错的了,连上大专、中专一起也不多。反正我们当时高中四个班最后只考上一个大专生,其他全军覆没。要知道我们也不算智商很低的,本来初中升学率也不超过20%,在当年高考中我是以495分两分之差没上中专线,当然如果放在某些省也许够上本科了。考虑到七十年代出生人口比较多,每年在2800万左右,而89年高考录取总人数不过60万人,可以想见那时考个中专、大专有多难。如果放在现在,这部分人应该都能考上一本以上大学。当然这只是假设,因为现在考985、211大学同样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并且他们大都在自己的岗位做出了较大成绩,很多人走上领导岗位。

结论:从智商角度来说,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现在一本大学。从能力来说,80年代的中专、大专强于现在的一般本科生。从学历层次来说,80年代的中专、大专还是属于中专、大专层次,不能享受本科等更高待遇。


良心老师


看到这个问题,有书君忍不住想回答。


因为我本人就是毕业于八十年代初的中专生,在我的周围,更是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中专生。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及高考历程。


七十年代末期,国家刚刚经过了1 0 年 动 乱,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


1977年,在 小 平 的决策下,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许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我也是其中一员。


那一年,一同走进考场的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的已经为人父母。



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来到了。


这一年的高考,不仅是我国高招史上的重大转折,更是那个年代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高考历程中永久而独特的记忆。


1978年,我就要初中毕业了,就在我们准备复习考试的时候,有一天,突然老师宣布说,除了考高中,你们还可以考中专。


当时的我们,连什么是中专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中专为何物。只听老师说,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带着户口走,毕业了国家包分配,是国家干部。


然后就让我们填表,上高中还是中专。


结果,呼拉拉的全班同学都报了中专。


后来回想起来,不仅是我们,估计老师也没有搞不明白。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报名之后,我们似乎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中招成绩出来了,结果是全年级就只有我一个人通过了。可见通过率有多低。


原来是优先录取中专,然后县一中、普通高中。


记忆中,是老师专程跑到家里通知的。后来父亲用自行车驮着我去县城体检,当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填志愿。



上啥学校,心里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就挑了一个名声响亮的大专院校。


说出来,你可能会笑话,因为,我们以为去那个学校上学,就是上大学。


报到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学校的中专部。


其实,那时侯,刚刚恢复高考,只要是能够出去上学,就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的确如此。


当时,我的通知书就是副乡长亲自送到我家的,把我好一顿夸奖,邻里乡亲无不投来羡慕的眼光。


还有就是我们当时的待遇,现在的你们,听起来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


学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生活费,自己就只用掏一个书本费就可以了。记得当时一个学期的书本费是三元五角钱。


还有就是毕业之后,国家全包分配,甚至有的同学对分配不满意的,还有回到学校重新分配的。


总之,不愁没地方去,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


后来我们慢慢知道,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分二种,初中毕业,参加中考的,叫小中专。在全县或全区差不多是中考排名前200名左右的学生。


小中专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


80%属于高中专,也就是高中毕业参加高招的。


高中专是在本科及专科录取后招生的。


高校没有扩招之前,各地的大专院校很少,本科和专科的分数线很接近,相差就十几分,专科和中专差20几分。


只要是考上了,无论本科、大专、中专,基本上说明智商还是高点,也比较努力,在校学习成绩相当好。


所以后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如果这一批人上了高中的话,99%会考上好大学(那时候,没有985、211的说法)



也就有了这样的说法,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或211院校毕业。


有书君倒是认为,是什么学历就是什么学历,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关键是这样一群人,在当时来说,智商不低,学习努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在我认识的中专毕业生中,几乎没有人停留在中专学历阶段,而是在工作岗位上不停地继续学习。相继取得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好多人在单位都得到了重用,有的很早就走到了领导岗位,我周围的中专毕业生,现在有的已是大学校长,硕士生导师。


有的出国深造,在国外同行中都是佼佼者。


我本人算是最平庸的一个,目前也是本科学历,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


众所周知,我们的 彭 麻 麻,就是八十年代的中专生,16岁考入山东五七艺术学校的中专部,(1978年底改为山东艺术学院)。


后来凭借自己的实力加努力,一步步地读了大专、上了本科、直至研究生毕业。


综上所述,80年代的中专、大专毕业生,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在校期间,学习都非常刻苦,基本功扎实,为后来的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这就是80年代中专毕业生的大致情形。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大家对那个时代的高考历程有进一步的了解。


80年代的中专、大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欢迎在留言区提出您的看法。


有书课堂

学历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智商。

八十年代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那年,一百名高中毕业生,只有四名能上大学(包括大专)。全国总共只录取了不到三十万名大学生,拿到今天,985一年的录取总量估计都比这个多。

也就是说,当年能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985。

而能考上中专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211,当时中专招生比大学还少不少。

也就是说,当时能考上大学的,智商至少相当于今天的985学生,而能上中专,智商至少相当于今天的211学生。

其实,就可比智商来说,当时的智商应该更高,为何?因为不像今天,有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填鸭,不聪明的孩子,也可以填鸭培训出高分,当时是没有补习班的,高考纯粹拼智商,高考分数更能反映智商水平。

因此,学历虽然一样,但智商绝对不一样。


鱼眼猫眼鹰眼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现在什么学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有坐标,而且是权威坐标,大家都认可的坐标,所以看下图

以80年代的高考录取人数为第一坐标,还是比较妥当的。

第一个比较,80年代中专生相当于现在985高校毕业生嘛?回答,不可能!见下表

985高校经过大量的扩招后,近几年基本达到一个平衡,18.5万左右的水平。对照上图可知能被985高校录取的学生,即使在80年代也是可以上大学。

结论:80年代中专生根本无法跟当今985高校学生相提并论。

第二个比较,80年代中专生相当于现在211高校毕业生嘛?回答,不可能!见下表

对照2016年211录取人数,1980年到1989年高校录取情况可知,1983年是个分水岭,从1983年开始高考招生人数远高于现在的211高校录取人数。

结论:80年代中专生不能跟当今211高校学生相提并论。

第三个比较,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各省一本生吗?回答,比不了。数据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知,2016年各省一本生90多万人,远远多于80年代的大学生录取人数。但是中专生招收的是初中生,然后在校学习2-4年之后就业。而当今的一本生是经历高中三年,在高校学习4年之后就业,也就是说当今一本生要学习7年,比80年代的中专生要长3年的时间。

在这3年里,每位一本生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青春期承受三年巨大的压力就显得更为艰难。这是80年代的中专生没有经历的。

一本生经历了7年的学习,所学内容上也要比80年代的中专生多得多,所以得出

结论:80年代的中专生比不了当今各省的一本生。

最后结论,80年代的中专生大概相当于相当近二、三本的水平。这还是80年代通过考试考上的学生来讲,什么技校等黑五类,各种关系户等等连这个二三本的水平都没有。

细分结论,80年代中专生成绩排前,学校较好,大概在二本水平。成绩靠后,学校较差,大概在三本水平。其他黑五类、关系户等学历等,大概相当于职校水平或更低。

注:很多人不顾坐标,一味的强调当年中考分数多高,如果……如何如何。实际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个逻辑类似,一味强调当年小学毕业双百,如果……,那最后结论是远比80年代的中专生强,更比现在的清北强。继续下去,一味强调当年幼儿园毕业优秀,如果……,最后的结论就是天下无敌、举世无双了。

所以,用数据说话,不要以偏概全,更权威!!!


走过路过自然飘过


本人就是77年参加高考的,因为没有考好,只考取了大专,80年代毕业,结合亲身体会来说说。题主说的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这个问题提的有点笼统。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一样,从不同角度来说,比较客观。


先说录取率,当时百废待兴,各级学校都没有好好教学,所以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虽然录取率很低,但被录取大专的学生知识水平也不是太高。

所以光从录取率来看,当时大专相当于一本。

再看毕业后的待遇,当时不论本科,大专,中专,毕业是包分配的,而且一毕业就转为干部编制,而且接收单位都很重用,比如我,大专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小城市中学(当时城市还很少,是地级市),领导马上叫我教高中,并且带班,说明领导很重视。不是大专毕业知识水平有多高,而是物以稀为贵,当时有大学文凭的人很少,老师很缺。如果是在今天,大概想进小学也是很困难的。而且工资马上升到43元多,要知道当时工人工资是36元。所以从毕业待遇,受重视,受欢迎程度,有点接近与现在的一本的重点学校。

但从受教学的水平来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的水平。因为那时大学的师资水平普遍比较差,尤其是我们大专学校。最好的是本科毕业,有许多还是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的,所以他们讲课,一个简单的东西,可以讲得很复杂,他们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但是尽管这样,当时我们还真是很用功的。

所以,一句话,当年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并不比现在的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高多少。但因为他们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智商普遍比较高点,还比较努力,而且因为物以稀为贵,比较受重用,有一个能发展的舞台,所以比现在中专,大专毕业的学生肯定有出息不少。


success4321

...八十年代的中专与大专,肯定仍然是中专与大专学历。 其实,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文凭≠文化,人是应该终生学习的,不然,你八十年代的中专,大专,本科...也许连现在的高中生不如。 我是七八年考入大专的,虽然说竞争异常激烈,但我不认为,我们的智商就高过现在的学生...其实,考上学校的学生,智商一般是居中的,高智商的人主要分成了两类,一类确实进了非常好的学校,一类也许就去了班房(我曾在一个少管所做过咨询,那里边的娃儿,大多智商超群),所以,能考上大学,智商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有考上一般大学的智商,不足以荣耀的。 我们发现,从八十年代过来的大学生,相当多的人,已处于社会的边缘,在主流中已无话语权...究根结底他们毕业后,总是以自己是中专,专科,本科..."骄子"自居,离开学校后,再也不读书,躺在文凭上荣耀着...几十年,晃眼一过,发现太落伍了...其实,在八十年代初考上学校,虽然说很不容易,但进入学校,学了什么,真是天知道...我在学校时,也秀着骄傲,但有一天,到图书馆想借伯克利大学加州分院物理系的阅读教材时,真让我大吃一惊,书叠起来有三尺高,我们,我们专科教材,二年各科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一半的量。我的意思是,就算你竞争激烈,但其实进入学校,并没有学到什么...山外有山啊...不能九斤老太啊。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也学不到什么,所以彼此彼此吧。...能不能有所成就,与年代关系不大。


zry张非

那时没有现在压力大。我是带过无数孩子高考,自己也是80年代参加高考的大学生。

现在普通二本上线率也是24-30%左右,哪些所谓80-90%高考上线率其实是包括了职业院校大专,应该说这些大专现在是只要愿意去上没有读不了的。

现在全民从学前就开始竞跑,小学、初中、高中,大多数孩子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没有周末,平日也要这认真努力学习,这样才可以考上二本以上大学(当然北京、上海等大学资源丰富的地区除外)

虽然现在表面看,招生多了,可是竞争却更激烈,我们过去真是边学边玩过来,高三才努力一把,有时中途遇上什么事(各种引起的心理困惑),我们缓一缓神还可以继续追赶,因为后面虽然也有千军万马,但不是全民再追赶。如果像我上面讲的那样努力学习,一定是学霸中的学霸。

总之同样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现在其实压力更大,希望家长要理解孩子,尤其是高三的孩子,希望什么不要鄙夷这些刚考上二本以上(双非的211,非985的

)孩子,他们智商并不比我们80年代本科生差,努力也并不我们欠缺,知识含量,题目的难度会比我们更甚些。

请相信我这个带过N多次带过高三,自己又经历过80那年代高考的人


静静145795038

先说说学制。文革中响应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学制缩短到9年,即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各两年。我是1982年初中毕业的。那时候小学的学制是五年,初中从我的上一届开始,由2年改为3年,高中从我这一届开始由两年改为三年。因此,比我大两岁的人,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是9年;比我大一岁的人,是10年,从这一届开始是11年。后来小学也由五年改为六年,就成了12年。

在湖南省,文革后我这一届之前没有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专生的。因此,湖南省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专生是从1982年开始的。算起来,第一批初中毕业中专生现在大约50岁出头。

当时招收中专生的专业非常少,仅限于师范和卫校。招生数量也少得可怜,因此初中毕业要考上中专是非常难的。我们那一届名额是分配到县里的。那时初中教育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我们县60万人口,那一届大约有初中毕业生3000人,分到县里的中专录取名额是11人。录取率不到千分之四。

那年我的中考成绩是全县第三名。因家庭困难,当时我报考了中专,并得到了复试机会。后来在我的小学老师的极力劝说下,放弃复试,就读先一中高中部。所以,至今我仍然对当时的小学老师心存感激。

至于高考,当时的录取率也非常低。当时的高中普及率很低,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四分之一能考上高中。能考上县一中的只有300人,其它非重点高中大约600人。但1985年高考,全县所有考上本科的学生均来自县一中,其它学校只能考上个位数的大专和中专。全县考上本科的大约15人。我以超过重点大学录取线11分、一般本科录取分数线23分的成绩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后来是211)。

而且当时还有预考。从全县来看,预考大约会淘汰三分之二。我所在的班是重点班,还淘汰了大约10个人,一中其他班得淘汰更多,至于非重点高中,每个班只有个位数有机会参加高考。因此,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是失真的。

说一件趣事。我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工作两年后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在同宿舍巧遇一位隔壁县的老乡。他1982年考上中专,在小学工作两年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当年考上本校研究生。我们俩殊途同归,竟然在北京上了同一所大学的研究生。这也说明当时的中专生的智力的确非同一般。

不过他也属于中专生中极少数有毅力的人,而当时的大多数中专生至今仍在县里的乡村小学和卫生院里奉献自己的力量。


JianhuiLu

有部分当年的中专生吹嘘80年代的中专生学习成绩有多好。什么最好的学生考中专,次一点的考高中和大学。这就是瞎扯淡。

一个县里面,中考能进前一两百的,而且家庭条件还过得去,不需要他尽快工作赚钱养家的,应该大多数会选择读高中考大学,毕竟大专本科比中专长远来看要好。

全国大概有接近三千个县级区划,77年高考录取27万人,每县平均录取90人。89年录取60万人,每县平均200人。如果中考能考到前一百名,只要把成绩稳定住,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第一年差一点,第二年第三年也能考上。

成绩好,考大学没问题,却去读了中专的,第一种是没办法,家里条件不好,需要尽快工作,补贴家用,第二种是目光短浅,只想着尽快拿到铁饭碗,多赚三四年工资和工龄。


山204131956

我就是一份子,虽然我没有多少数据,但有真实的感受。当年我们这儿有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中师,比中专录取分还高。第三才是县中。造成的情况是,那些年一批最优秀的人最终做了小学老师,让人唏嘘。但另一方面说,这批人现在也成了系统的中坚力量,中国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安,谁说这和当年的考试制度没有关系呢?

至于说相当于什么学历,不敢说太高,怕人说我自吹自擂,倾向不低于211,当年一个班五六十人也就先被中师中专薅走三四个,还是强校强班,几个考高中不知道,那时正是贪玩的时候,很小就去异地上学,早就心花路放的把初中那些事忘了。

中专四年够久啦,大家基本都没啥压力,也没有校园霸凌啥的乱七八糟的事。后来再和当年的老师交流,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和当年天壤之别,教不会罢了还不敢教,跳楼打架斗殴啥都有。

遗憾的是缺少四年高中的经历,没有这个最重要的朋友圈。为什么这么说?高中是本地人中优秀者、近似者的聚落,是极为高效的社交平台。中专的同学大多数是外地人,很少联系。至于小学初中,都快忘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