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困扰: 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转型的困扰:

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做教师真难!”看着老师们真诚而又无奈的倾诉,我心里真是堵得慌:我深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里,存在很多矛盾。课改与考试两张皮使教师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应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矛盾?

素质教育的效应,要在学生成才后需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体现出来,如何评价?而应试教育只需要几次考试成绩,就能体现出考试素质来。在教育评价功利化的时代,素质教育之路到底有多长?

我们走进教室看到的不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是被动而麻木,眼神没有光泽,没有了求知的渴望,没有了求知的热情。是孩子们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教育制度与社会现实脱节,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何把学生纳入正确的轨道?

感受最深的还有自身的专业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充实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取的知识相当广泛而且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老师们竟然面对着如此繁多、如此复杂的问题: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自身,从教育体制到具体教学,可以说,与中国社会转型相应的教育转型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身上

而他们直接面对的是教育的对象——处在人生发展的起点的学生,而所有的教育上的矛盾、问题,所产生的后果,都会在学生这里得到直接的反应,而且是这些第一线的老师所无法回避的。于是,他们要承受教育的一切压力,要为各级教育官员,各种教育专家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的,名目繁多,而且常常是朝令夕改的观念、举措,承担一切后果。

在当今中国教育的环境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真的是很难、很难啊!于是,老师们只能仰天长叹: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这是无奈的自嘲,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微弱的抗争?但又有谁会听呢?

老师们普遍谈到了工作太辛苦,太累,整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读书与思考,最感到困惑的是:怎样才能静下心来,较为充分地看点书,做点事。这是确实的:这一两年我在中学上了一点课,就亲眼目睹了中学老师的忙累,那是超乎想象的。

但似乎谁也没有注意这一点,因为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老师们自己不会提及,学生们甚至毫无感觉。我只是在一篇文章里读到,有一个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才突然醒悟到,当年老师常常是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硬撑着和自己谈话的,于是终于明白:老师在学生身上耗去的是生命。

这个真实的校园故事是能催人泪下的。但感动、感慨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呢?

于是,我又注意到了郭礼喜老师在说了“做老师真难”之后,还讲了一句话:需要宽松环境,少一点人为干扰。这又是一个发自肺腑的呼声:第一线的老师感到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的疲惫,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了。我们诚然要为学生减负,但为什么不首先为教师减负呢?

我们的部分教育部门的领导,能不能少搞一点考试、检查、评比,少开一点会,减少一点名目繁多却并无实效的教研活动?一句话,少一点花架子、花点子,少一点人为干扰,让我们的教师喘一口气,有一点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一点书,想一些问题。

让我们的校园少一些喧嚷,多一点宁静,少一些急迫,多一点从容:唯有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生存条件,提供较为宽松的精神空间,才有可能使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关乎立校的根基的。

转型的困扰:  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