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TheBand


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构成我就不多说了,喜欢这个话题的朋友都会了解一些,我就说说马其顿方阵是不是真的无解。

要讨论马其顿方阵必须先说其成名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们中华春秋战国年间,根据这个年代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马其顿方阵在我中华同时期军队面前不堪一击。

中国甚至世界兵法鼻祖应该说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大家都知道孙子留下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马其顿方阵大行其道之前。

中国的兵法讲究兵无常势,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怎么讲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打仗不仅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诡道”!也就是变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中国那时优秀的将领带兵很少出现两军实实惠惠的对垒的情况,要么是诱敌深入,让你娇纵,让你轻狂,在你放松警惕时突然反击你。要么是在对垒之时已经有一只或是两只部队分兵到了你的侧翼或是后方,一个信号出现,突然杀出,造成混乱。还有一个可能,突袭你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了吃的,看你怎么打仗,饿死你!还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夜袭,夜间是大多数人需要休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两军很少开战,也是最薄弱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一支军队奔袭敌军大营,一阵砍杀放火,必将造成混乱,这种战法我想大家在三国演义中见过多次。

啰里啰嗦说了很多,现在切入主题开始说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极其破法。

马其顿方阵的弱点是机动性差,满身盔甲,手持长矛,队形密集,就像篮球巨人姚明一样不利于转身,不利于山地作战,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排名布阵。两翼身后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们就在它擅长的平原地带打败它!第一,诱敌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只伏兵(这个功课一定要做好,否则被马其顿方阵负责支持的游骑兵发现了就是死路一条),也可以在侧翼远一点的地方布置奇兵,最好是骑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马其顿方阵其实有它的前锋部队的,就是游骑兵,他们负责前方清理以及保护侧翼,但是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先诱使轻骑兵脱离方阵,然后用优势兵力快速解决这些游骑兵(如果说方阵是海上的航母,那么这些游骑兵就是航母周围的各种保护舰只,没了巡洋舰战列舰驱逐舰的保护,航母还有多少战斗力?),这个诱敌深入过程一定要造成方阵人员的疲惫,你想想方阵的战士穿着盔甲,既要前进,又要保持队形,属实辛苦啊。

最关键伟大的时刻到来了,我们解决了大部分游骑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游骑兵都跟着你对吧),那我们基本可以对垒了,马其顿方阵这个巨人屁颠屁颠累了个半死,就像无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场来回的奔跑,那叫一个无奈啊,突然要两军对峙开打了,肯定是兴奋了。

两军厮杀开始了,一开始天昏地暗,马其顿方阵利用其优势,打的对手连连败退,就在这时,身后一声炮响,喊杀声震天,一只骑兵从方阵后方快速杀入,方阵不能乱,方向仍然向前,可剩余的游骑兵显然不是敌方优势骑兵的对手,不一会敌方(不对,应该是我方!),我方骑兵从背后两翼开始攻击方阵。我们是专业杀人的,我们只往肋下背后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阵的敌人手持长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剑防身,这时候我们的大刀,短矛(跟他们的比而言)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叫一个杀得痛快!方阵前边的阵脚在后边的牵扯下也开始混乱,我军前方也开始奋力冲击,敌人方阵混乱不堪,开始各自为战,舍弃了长矛他们还有什么呢?有的只是任我们屠戮,最后五万的敌人,被我斩杀四万有余,其余的大败而逃!

这是在敌我兵力相近的情况下的战法,我还没用我们秦朝就发明的长驽,要是开战前一顿长弩攻击,那玩意的杀伤力就像二战时的喀秋莎一样,不说别的,你阵容再整齐,一通长驽从身后袭来,一个方阵死伤一少半人,你没个不乱,阵脚乱了,焉能不败!

我打赢了马其顿方阵,朋友们满意吗?


好评一麻袋

马其顿长矛方阵,再战果秦朝时就有了。秦朝的戈,戟。就是长兵器,之外还有三米以上的巨矛。因为很早就普及了铁器片甲。所以重型长毛步兵不用盾也可以防范重箭攻击。当然世界上所有的重甲兵都需要辅助兵来帮助穿戴铠甲,携带兵器。秦朝也有用死囚,奴隶,战俘等组建没有护甲,只有一柄铁剑的锐士,又叫死士。战胜后就能恢复自由身,甚至加官进爵。

秦朝因为占领着当时匈奴的养马地~河套地区。所以骑兵也很多。当时甚至为了对付匈奴骑射专门研发了有望山(瞄准器)的骑兵弩箭。

马其顿方阵其实算落后得了。巨型长矛阵属于防御阵型,因为武器重所以进攻不能持久。如罗马短剑方阵。只需要持续的后撤,消耗对方体力,再由两边步兵进攻。就会立刻瓦解。因为是三段密集矛阵才有用。用短剑拨开长矛,短剑优势就出来了。

我国用的方法就更绝了,将巨型长矛重甲兵让倒己方阵中,隔绝其他兵种和长矛阵联系。用戈,直接勾腿拉进来就弄死。用盾牌挤压对方矛就会竖起来。然后扭随意杀了。

对付骑兵也类似。先放进来用大盾和长矛缓冲骑兵速度和冲击力。然后挤压,割腿。


风车骑士45541173eg

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真的没有破解的办法吗?

回答:真的没有。

马其顿方阵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希腊步兵方阵。扬名自亚历山大大帝。虽说是名成八阵图,而八阵图又何偿不是扬名自诸葛卧龙呢??

我们先通过下图来看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说白了就是一种重装步兵长枪阵。阵形常为横队,纵深16人,横队长度视战场情况及作战需要。标配6米长矛,长矛名曰萨里沙,在后期,这矛又加长了大约半米(天,这应该叫巨矛吧),防身圆盾,直径约合60厘米,用来防御对方的箭矢,以及近战短剑(个人觉得还是叫匕首更合适)。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战斗中,后排士兵会随时准备替补前排被击倒的战友,以保持队形完整。

马其顿方阵防守时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长矛,第二排士兵将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头,长矛尾端着地,用以抵消敌方骑兵的冲击力,形成拒马阵。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步兵阵形。攻击时则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全体跑步冲击。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时代,这就是装甲师。

当然,单纯的马其顿步兵方阵并不是无懈可击。例如长矛阵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击力与坚实的防御能力,单兵圆盾也可以有效抵御对方弓箭射击,后方,也可以较有效的进行防御。但两翼则是软肋,由于长矛的笨重,进行横向防御时非常困难,密集阵形中的长兵器,很难进行横向90度的调转。这过程必然导致阵形的散乱从而被敌人有机可乘。

但要注意,马其顿方阵可并不是孤军作战,它还有着很给力的配合部队。一是是轻装步兵,二是辅兵,三则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轻装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轻,机动性较强。常配合骑兵作战,对被骑兵冲散队形的步兵进行追杀,或者是在骑兵聊着胶着状态时进行解围。

辅兵轻甲或无甲,通常无盾,装备短矛或投枪,并有弓箭和投石器,机动性更强,并有远程打击能力。

需要着重说一说的是马其顿伙伴骑兵。

伙伴骑兵基本是公认的那时代的骑兵之王。要知道,这是在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使用长兵器,已然是极为困难,更何况还要进行突击。首先,伙伴骑兵基本做到了俱装,护具有头盔、胸甲、护腕和护胫甲,都是青铜甲哦。到了亚历山大时代,又引进了亚麻甲,不过战时还是以青铜俱装甲为主装备。俱装的重甲,不仅增强了骑士本身的防御能力,更是增加了骑手冲击时的冲击力。其次,伙伴骑兵装备一杆标配的马其盾长矛,长度大约3.5米。这个长度的长兵器,还是刺杀兵器,在没有马镫与高桥马鞍的时代,对骑兵的骑术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伙伴骑兵的长矛攻击方式常常比较单一,往往是反持长矛,头低尾高,进行由上斜向下的刺击,或者双手持矛,进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击。长矛经常是一次性攻击武器,刺中敌人手,骑手会立刻松手放弃长矛,同时拔出腰间的短剑,继续厮杀,如果有可能,则会取回长矛,进行第二轮的刺杀。

以这样的装备实力,只要地形合适,指挥得当,在当时,又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击溃马其盾方阵呢??实际上,亚历山大指挥的战役中,应该还没出现过方阵被击溃的记录。


新茶老酒聊点儿历史

要搞清楚怎样破解马其顿方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马其顿方阵吧。马其顿方阵结合了两种古代军阵的特点,一是古希腊经典的重步兵墙形阵,二是伊帕米农达的斜线阵列。

古希腊的重步兵墙形阵我们在《斯巴达三百勇士》里已经目睹过了,只不过现实中的古希腊方阵相对而言装备更加精良(绝对不是电影中耍帅一样的裸男)——马其顿的方阵枪兵相对于古希腊的重步兵方阵,减弱了枪兵的甲胄厚度,青铜圆盾减小,改为用绑带挂在脖颈上并用左臂支撑,重点加强作为杀伤力输出的长枪;而斜线阵列的战斗要诀(使自己的精锐部队首先击溃敌方的弱势兵力并使得战线旋转)在马其顿军中主要体现在大帝的伙伴骑兵与色萨利骑兵的侧翼出击,在伊苏斯战役与高加米拉大战中往往都被用于击溃敌方一翼尔后卷击。马其顿军队整体的战术设计体现出如下图景:维持正面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由重装冲击骑兵发起致命一击。

搞清楚了马其顿军队的作战特点,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出破解的办法了:要么破坏方阵枪兵战线的完整性,要么歼灭伙伴骑兵的侧翼卷击。话虽如此,但事实上在马其顿与继业者帝国的早期,马其顿方阵几乎是不可攻破的,继业者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往往成为骑兵之间的对决。而在继业者体系的后期,作为马其顿军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伙伴骑兵与色萨利骑兵逐渐崩溃,马其顿又逐渐退回到了不断加强长枪长度的邪路上,以至于帝国后期马其顿方阵枪兵的长枪长度甚至高达6米以上,完全丧失了机动性。最后,在168BC的彼得那战役中,被丘陵地形分割得七零八碎的马其顿方阵被卢基乌斯.保卢斯指挥的罗马共和国军团从侧翼突破,大批马其顿士兵在罗马短剑的屠戮下断臂残腿一地,安提柯王朝灭亡,马其顿方阵迎来了最后的末日。


军武次位面

马其顿方阵在早期步兵作战中是并不是无解的,要是遇上我国的同时期的军队简直就是不堪一击!

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以战胜的,马其顿的敌人一听到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不寒而栗。

马其顿方阵上人数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英尺左右,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备用武器)
,直径2英尺的圆盾。方阵中的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的,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长矛搭在第一排的士兵肩膀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就会收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马其顿方阵有很多弱点,首先,机动性比较差,手持长矛,满身盔甲,队伍密集,不利于山地作战,必须要有足够的场地来进行排兵布阵,两翼的身后非常薄弱,那是它的死穴!
有这些弱点,如果遇到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名将,那么它就是必败无疑的。马其顿方阵在欧洲可以横行无阻,但是面对产生孙子兵法的中国,分分钟就可以玩死你,破解它应该不是难事!


美图站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巧妙的阵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样,成为决定胜负的要素,故而古代有排兵布阵之说。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Macedonian phalanx,即所谓马其顿方阵。方阵的兵种构成是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辅助兵组成。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的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场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队列的密布感,使得看起来相当齐整壮观。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完整队形强大的冲击力,但缺点也不少。



第一:马其顿方阵体量过于庞大,其机动能力差。在马其顿对波斯的战争中,细加观察各战役,不难发现,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不是其名气很大的马其顿步兵方阵,而是其骑兵和那个胆小如鼠的波斯王。在马波战争中,亚历山大的第一次胜利,却是在马其顿方阵被波斯军击败的情况下,亚历山大突率骑兵从背后杀入,打乱了波斯军阵形,马其顿军才得以反败为胜的。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中,是亚历山大亲率骑兵吸引波军注意,自己利用其骑兵强于波斯骑兵的机动力和为对方骑兵设下的圈套,又突然出现在波斯王面前,波斯王在胜负未分之时,却自己丢下军队率先逃跑,令波斯军军心溃散而致大败,凭马其顿方阵那种移动速度,如果不是马其顿骑兵的作用,亚历山大也无法取得那么大的战果,马其顿方阵步兵是追不上溃逃的波斯军的,其结果只不过让波斯军逃跑,却不会造成重大的伤亡。



第二:攻强守弱,方阵缺乏对远射兵器的防御能力。像楼主所举例的那个所谓马其顿方阵的第一张图是不准确的。由于马其顿方阵的长矛过长,要想发挥作用,除了那个长矛,持矛士兵是拿不了盾牌的,事实上马其顿步兵方阵它只配备了小型盾牌(那种只能护住手臂和胸口的盾牌,而且还设专人手持,而非长枪兵手持),马其顿的一个方阵里并非只有单一的长矛兵,同样也夹杂了盾牌兵和近身作战的兵种。认为那些方阵都是拿长矛的,那完全是楼主你无知,只有罗马的三列阵是这样,但那不是什么方阵,三列阵各列也是到马略改革后才统一了武器。



方阵的典型就是希腊斯巴达方阵,马其顿人不过是用了更长的矛,其本质不变,一般斯巴达方阵的特点就是前排是持矛和盾的重步兵(奴隶主),后面的全是持其它武器的奴隶兵,他们负责为前面的主人拿备用武器,保护和救援主人,不是作战的主力,他们共同组成一个方阵。



在马其顿方阵与罗马人作战中,罗马军队正是首先通过轻步兵的投石和投矛,对马其顿方阵进行远射攻击,杀伤其人员、破坏其阵形,在马其顿军阵形出现缺口时,由步兵快速突入马其顿方阵进行近身格斗,而非影视作品中那样结阵攻击,大败马其顿方阵。相比于罗马军队那种落后的投石和投掷短矛,秦兵的强弩不知强了多少,在秦兵强弩面前,马其顿方阵对远射兵器脆弱的防御能力是不够的。其在出现缺口之后,秦步兵因为不着重甲,所以其快速突击的速度远过罗马军队,而马其顿方阵步兵也是不着重甲,又因为使用的长矛过长,在近身格斗方面,其方阵步兵没有什么战斗力。



第三:方阵对地形的要求很高,但战场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总能保证在有利于方阵队形展开的地形上作战,其对地形的依赖过高,无法适应不同地形作战的需要。如果要说冲击力,马其顿方阵再强也不会强过骑兵,而秦军步兵却可以利用其严谨多变的方阵击败匈奴骑兵,可见秦军军阵的威力。兵种多,是提高了指挥的难度,但不代表不能指挥,这更可以体现出统兵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其整个指挥系统的高效率,秦军凭这种阵形一统天下,可见秦军将领的统兵能力远非西方那些仅指挥简单军阵的军事将领可比的。



第四,侧翼,侧翼永远是马其顿方阵所顾及不到的地方,历史上打败这个方阵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其侧翼为突破口的,如罗马方阵。

马其顿方阵需要极其精准的指挥和完整统一的配合,也需要时间),所以一旦有人从侧翼攻入方阵,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而且,这是一个“攻强守弱”的方阵,他们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势发动迅捷的冲锋,永远把自己的正面留给敌人,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垮敌人的阵型,接着让骑兵和轻步兵在散乱的敌人中来回冲杀以求得速战速决的胜利。

故而,没有一种阵法是不可破解的,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传讯社

放在古代中国马其顿方阵就可以破解了,古代欧洲有几百人就可以称军阀了,几千人那就是小国国王了,几万人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联合军,有几万人的军队的话那就是大国的国王,也是这附近几个小国的盟主。

古代欧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数百人,规模大一点也是两三千,发动万人战争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个国家联合了。在古中国我们可以随意发起万人战争,动辄十几万人,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更是打动了几十万人,光赵国就有四十多万人参战。

要说破马其顿方阵齐国上就行了,当年齐国险些被灭火,最后靠着火牛阵破了燕国和他们的联军,火牛阵真的是中国最神奇的阵法,只考蛮力没有阵型可言,可破万人大军。

再者给项羽一万人,马其顿方阵一万人,项羽能把他们打到后悔来到这个世上。更绝点,给白起一万人,马其顿方阵的人一个都别想回去了,通通交代在这里。想玩花样多的?给韩信五千人,打到马其顿人绝望。

要我看马其顿方阵最重要的不是阵型(当然阵型也有关系)而是人,只要人够多,打什么仗都赢。

做个假设,赵国长平之战那四十万人没有死,而是一路转战逃亡到了古欧洲,就按一路上死了十五万人,还有二十五万人,就让赵括领军,欧洲怕是姓赵了,因为赵括这一路逃亡肯定也明白实战的重要性,凭着饱读兵法这个条件,欧洲就要灭亡了。

以上纯属猜测,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有疑问那就提出来。


私愛山羊座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重装步兵长矛方阵在当时的世界里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从欧洲一直打到南亚,都没有遇到过对手。

实事求是的说,马其顿军团确实是在组织、指挥、训练、协同、装备上在那个时代都已经达到顶尖的军队。一般的军阵根本无法正面对抗马其顿方阵。

我们知道马其顿方阵的核心就是6米长的长矛。前五排士兵平端长矛形成五层有梯次的矛阵,后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竖持长矛,就是这种以有组织有协同的方式,打败数量更多的组织协同差的对手。我国古代的花阵,其实很难正面对抗这样长矛重装步兵。

那么秦军的弓弩呢?秦弩并没有那么神奇,一般军队弩拉力大约是150-160斤,所用箭不过两钱,在50步以内强劲有力,发射准确,但是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则很难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

而且马其顿军团也有骑兵,和装备投枪和弓箭的远射程军团协同作战。如果想打败这样的军团,其实同时期的战国赵国骑兵配秦军步兵弓弩手更加合适。

由赵国游牧式的弓箭轻骑兵不断的袭扰,马其顿军团让其得不到粮食补给,无法休息,然后秦军再利用战术和地形击破马其顿军团,直接的正面对抗则很难击垮马其顿的。

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url]http://骑兵[/url]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url]http://野战军[/url],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优点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si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茅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把达的方阵。



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url]http://密集方阵[/url]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url]http://一发不可收拾[/url]。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死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型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彪哥公益

根据当时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如果他的对手是中国人,那么他就会倒霉了。

依靠中国(尤其是秦赵两国)人的尿性,傻子才会跟你两军对冲。再说一遍,在中国那是傻子的做法。

至少我觉得,白起和廉颇都不是傻子。

打六米的长矛,可以有三个选项:

第一种:小股疑兵,引入某地,防火烧山,弓箭伺候,近了就跑,远了就射。中国当时战国时期是有战车的,机动性不知道比马其顿方阵强到哪里去了。来回放箭,或者以冲车冲他,都可以。

第二种:田单的火牛阵,五头牛一根大木卡齐,尾部防火,角上装尖刀。后来有缺德的,在牛身上加铁甲的,加炮仗的,都有。对马其顿这种方阵来说,一旦被冲破就是全军覆没。具体的操作方式参考宋朝的铁甲连环马。田单的火牛阵是一百波,就是铁人也踏平了。后来的岳飞也曾败在此阵上,打马其顿方阵可谓是绰绰有余。

第三个,摆十面埋伏阵。阵中设陷坑,可以是净坑,也可以是刀坑,把最先三排坑倒就几乎可以掩杀了。附带左右连续小股骑兵夹击,附加弓箭,能打开马其顿方阵。但这种方法死伤比上两个会多得多。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半渡而击。马其顿方阵是个名副其实的旱鸭子方阵,到水里就完蛋。岸上等着,来几波射几波。对峙也不怕,你们没船过不来,战略主动权就在中国了。这时就可以排兵布阵来想法干掉他们了。


忽然想起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你们听说过什么叫劫营吗?


钟声太守

没有破解不了的阵型,尤其是步兵方阵,因为人力有时尽,一旦士兵疲累再好的阵型战术也是白搭。马其顿方阵的精髓在于以方阵兵为依托,伙伴骑兵为两翼展开,长矛兵以密集的队形集中了兵力与长矛火力,可以在正面肆意进攻任何步兵方阵和制约任何车骑单位,因此才能看起来在当时无敌。但是制约它的因素太多了,一是地形,二是侧翼太过薄弱,一旦被限制就会陷于崩溃,三就是大量投射单位的威胁了。从战例上看,只依靠马其顿方阵非常容易陷于苦战,腓力在喀罗尼亚战役中指挥的方阵兵就曾陷于苦战,依靠亚历山大的取胜才转危为安。马其顿方阵需要极大的协同性,因此训练极为重要,不能像一般的方阵那样随意征兵,安提柯王朝在与罗马方阵的对决中一旦遇到不利的起伏地形陷于阵列脱节时,临时征招的公民兵立即陷于混乱就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是马其顿方阵依靠纵深取胜,加大阵列必然在原有人数上缩短战线长度,必须依靠骑兵弥补两翼空档,在与波斯的高加米拉会战中若非大流士太过于惊慌的逃离,亚历山大迟早会被耗死,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亚历山大其实并不只是依靠方阵取胜。而亚历山大所有敌人中很少有投射单位特别出众的,即使是罗马也是以标枪为主要攻击手段,像波斯的步兵火力太过杂乱且中亚步兵投射兵器并不像我国那样具有制度化的制作和使用,因此这一缺点并不很快发现,但是几百年之后的希腊化国家在中亚与大月氏和匈奴的作战中溃败的过程,其实还是骑射克制步兵的最好范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