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唱大戏,台下观众寥寥无几,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笑笑就过去了LSD

笔者对农村唱大戏这话题一直比较关注,很乐意就这话题发表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农村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群众的娱乐活动日趋多元化。早些年有电视,现在有手机,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更喜欢这些贴近时代,信息化强的业余娱乐方式。再者,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家家户户买了小车,现在正兴起乡村旅游,逢年过节,年轻人更喜欢开车外出到周边的景点旅游,人们茶余饭后不再主要聚集在村头晒谷场上看大戏的传统方式。这些时代变化使得传统的曲艺大戏的观众变少,看大戏的人基本上都是村里的老人和一些铁杆粉丝。

二,农村大戏剧团不创新节目少,由于从事大戏编剧的人少,加上人们对大戏这些传统曲艺兴趣减少,因此这些传统的大戏节目内容陈旧,不能够及时根据时代脉搏推出新作品,新作、佳作少,因此造成观众越来越少。

三,演员后继无人。现在的年轻人个性、兴趣爱好都比较少喜欢传统的曲艺,他们的娱乐更喜欢现代化的方式,更喜欢彰显个性的活动,而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的曲艺,这造成现在很多的地方大戏剧团演员基本上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级,演员的老龄化又从另一方面影响了一个剧团的创作力和吸引力,因此没有缺乏年轻人喜欢,导致传统大戏的没落。

四,最后,笔者呼吁,大戏属于本地一种传统文化,很多作品都十分优秀,应该弘扬下去,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戏曲工作者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多创作,多出新品佳品,这样才能吸引跟多的观众。政府部门大力宣传,挖掘这些传统曲艺节目的亮点,加大资金投入,帮助这些传统曲艺重振雄风。笔者注意到,现在很多地方将本地优秀的大戏曲目列入各级政府的非遗项目,很多地方重新兴起唱大戏,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愚人跳农门

现在在农村唱大戏,台下的观众却寥寥无几,很多农村都会遇到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下面我来讲解下自己个人的见解。

1、农村里人员的减少。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农村里多人都外出打工,有些家庭基本上都没有一个人留在农村。村里人员的减少,导致观看的人数也相应的减少。


2、环境因素限制。农村里唱大戏基本都是在室外,有时候在空地搭个台子,有些条件好一点的在祠堂里搭个专业的戏台。演出的环境并不是那么舒适,夏天太阳晒,冬天北风刮,对观众观看的热情也是有影响的。

3、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因为西洋文化的入侵,与大众娱乐脱轨,在年轻人潜意识里,他们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已经变低。人们对唱大戏的这种娱乐形式已经渐渐淡去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唱大戏平常接触很少,类似于接受新事物一样,人们对未知事物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低,以至于年轻人缺乏对观看大戏的热爱。


4、娱乐形式的多元化。现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看电视、看电脑、唱卡拉OK、跳舞等,人们不仅作为观众观看,还参与其中。而大戏演来演去就这么几种剧本,很少有新的创作题材


5、观众年龄的局限。
现在看大戏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但是老年人现在因为一些身体原因,无法来到台下看大戏,而年轻人听不懂又不喜欢看。我记得小时候我的父母曾带我去看大戏,我听不懂他们唱什么,又没耐心听他们唱,吵着不看,要回家,还问我父母:“为什么很简单的一句话,他们要唱老半天呢?”,父母看得有滋有味。正是年龄的局限,文化理念的不同,所以导致看戏的人越来越少。

以上几种原因造成了在农村唱大戏,台下观众寥寥无几的现象。所以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方面,需要我们各界人士做出不懈的努力,让大家喜欢上大戏,热爱大戏,传扬大戏。


福福福755

小时候,十里八村不管哪个村唱大戏,也不管路远不远,几个小伙伴吃完饭就你找我,我找他,聚在一起走着去看大戏。可能只有爷爷奶奶辈的能听懂在唱什么,小孩子完全不懂在唱什么。今年过年我们村子唱大戏,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看,冷冷清清。现在看大戏的观众寥寥无几,我总结是以下几个原因。


1.现在业余生活丰富。以前几乎没有业余生活,家里有电视的寥寥无几,大家吃完饭就无事可做,我妈经常说他们小时候晚上不管哪个村子有电影都会去看,因为晚上太无聊,好不容易有点事情来打发无聊的时间,肯定会去凑热闹。但是现在家里电视电脑,大人孩子都捧着手机看电视看动画片,唱大戏的吸引力肯定没有手机电视大,现在看大戏的一般都是老人。

2.工作繁忙。以前农村几乎没有上班族,大多数都是白天干农活晚上没事做。现在农村上班的人数高达百分之七十,很多人下班回家做完饭吃完饭七八点钟,洗洗涮涮就该睡觉了。白天还要忙着去上班挣钱,更没有时间去看大戏。



3.节目太单一,没有吸引力。现在对于戏曲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重视度低,也不会去创新,所以年轻人根本不感兴趣,只有老人会去怀念。就比如我奶奶,在家里看电视除了新闻联播就是戏曲节目,但是我家除了我爷爷能陪奶奶看戏外其他人都会嫌弃戏曲太吵。


小时候其实也看不懂,但是会被戏台外的零食所吸引,现在农村超市里的零食种类很多,现在这小孩子随时随刻都可以吃到想吃的,这可能也是看戏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农人马小妞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不同的地方习俗也有不同吧。我是住在张家口市的一个县城里,土生土长的80后农村人,虽现在不住农村,但父辈还在农村务农,并且我经常回家帮助干活,所以我就从我熟悉的农村谈这个话题吧。


首选是能听懂戏曲的人相对少了很多。孩提时,我们跟着大人去看戏,只要知道附近村哪里有戏看,便早早就去了占好位置,大人们为了看戏而去,我们是为了红花热闹而且,根本听不懂。不是有首歌《说唱脸谱》,他就很好的说明了,年轻人很少能听懂戏曲了。


其次是能听懂戏曲的人现在多为老一辈人了,因为年老而行动不是很方便了,稍远一点的地方他们是不会选择去的。这是很现实的事,村里多为空巢老人,除了种地和看好孩子以外,很少有精力去做些什么,况且本来一人去看戏就不容易了,有时还照顾孩子就不想去折腾了。


再则,现在生活条件相当我们小时候已经好了不少。我们孩时家里有电视还是比较少的,人们没有多的娱乐项目,看看戏曲热闹热闹。现在人人家里基本都有线电视了,看个戏曲频道以不是难事。再加上以前人们有的DVD,还保留着光盘,或现在还能买到光盘。也就减少了人们外出看戏的欲望。而且还方便。


最后就是戏曲文化吸引力对于农村人们不是很高。现在喜欢戏曲的人们明显没有喜好舞蹈或唱歌的人多。而且现代年轻人只有为数不多的特别喜欢的或学习戏曲的会去看看。
大家觉的还有什么原因呢,欢迎一起讨论。


迷茫的而立之年280

戏剧,对我来讲,有一种抹不掉情怀。始终忘不掉五六十年代的庙会,一遇唱戏,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礼炮震天动地,喝彩响彻云霄,其热闹场面,很像北京春节期间古庙会的景象。

我们村地处忻(忻州市)崞(原平市)两市交界,周边有四大庙会,从农历三月十七开始,每隔十天一个庙会,三月二十七、四月初七、四月十七。我们村的庙会从十七开始到二十结束,会期四天。

一遇庙会,互相攀比,好戏连台,名角荟萃。十二红(真名:刘保山,须生,后为张家口晋剧一团团长)、五月鲜(刘明山,旦角)。水上飘(包头市晋剧团团长,青衣)、九岁红(须生,以演悲情戏,曳头上的长发见长)舍命红(须生)筱玉凤(原平市晋剧团团长,晋剧筱派艺人传承者,旦角,青衣,须生均在行)还有十三旦,七岁红等⋯⋯,连鲁迅先生在北平叫过好的毛毛旦,也曾在庙会演出。


往往名角一登台,几千人的广场,顿时鸦雀无声。一次【水上飘】在永兴演出《杀楼》,饰演闫婆惜,出场后绕场三圈,其台步之轻盈,真如水鸟水上仙飘。全场四五千人,哑然无声,待其"嗖"一下,跳在桌面上,盘腿而坐后,全场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哈彩声。


八九十年代,在城里工作,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前后十天庙会(亦称物资交流大会),老一代名角王爱爱(青衣)、郭彩萍(小生)、武忠(须生)还登台,虽然不再轰轰烈烈,但是中老年人还能撑得住场面。

这几年每逢村里庙会,我总要专程从北京回村一趟,名角的衰微,旧庙折毁,新庙式微,不过㘯面还是比估计的好一点,老年人坐场看戏,青年人看热闹,也还热热闹闹,总能见见旧人,过过"庙会的"戏瘾"吧!


李彬文

一.空村太多

因为土地收入不高,有的家庭把土地承包出去了,他们凭借每年的那点租金是不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的,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村里的大部分人都走完了,剩下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他们数量上也不能,而且还要在家里忙,根本就很少有时间出去看大戏。


二.生活质量的变化

以前家庭娱乐条件单一,只能是在自己家里看电视或者出去村里走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网络,手机是每个必须都有的,大家更多的是愿意待在自己家里,聊聊天,玩玩手机,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看尽天下事,再也不用担心了。

三.看不懂,没兴趣

只有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去做好它,没有兴趣我们是不愿意去做的。很多人看不懂,听不懂,所以他们也就懒得去捧场了。


转校生315

说起来这事,挺让人遗憾的。曾经,不管是在饥荒年代,还是战乱频仍时。戏剧,都不曾停下前进创新的脚步。一代一代戏剧人的精彩表演给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无限的精神愉悦。并由此让目不识丁的人们领悟了为人处世的种种道理。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闲季节,大人孩子都盼望着剧团进村里唱大戏。曾经,河南多少有名望的戏剧大师,表演艺术家都曾经莅临过我们那里,把精湛的声腔艺术留在了穷乡僻壤。让喜爱戏剧的父老乡亲们念念不忘了好多年。

比如,豫剧界的大师常香玉,唐喜成。牛得草, 马金凤,崔兰田,桑振君,等等。越调大师申凤梅,毛爱莲;曲剧大师张新芳,海连池等等太多了。都记不得了。还有道情,四平调等少数剧种的艺术家也都来我们这里演出过。现在想想,那时候能有幸观看大师们亲自表演的经典剧目,真是一种幸福呀。



反观现在。记得去年路过一个乡镇,可能是一个超市开业吧。请来一个剧团唱戏。也许那天有点冷,或是别的原因。偌大的场地上空空荡荡一个观众也没有。只有演员们在舞台上卖力的表演。想想小时候热闹的舞台,再看看如今的情景。难道,中国优秀的戏剧传统文化就这样逐渐没落了吗?

还有,前几天看央视一档访谈栏目。有一个戏剧界的老师说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她说:“过去,都是穷人唱戏,为了活命,现在,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学戏。”这段话到底表达的是一种无奈还是感慨?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戏剧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被广大群众边缘化,尤其是地方剧团,生存更加艰难。自有其社会和人们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由多少代戏剧界的老前辈呕心沥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应该变成今天的这个样子。因为,不是人们不需要戏剧。是人们希望戏剧有更广阔的天地!再者,电视上看到的表演和身临其境观看的演出,身心的感受完全是不同的!



我们的戏剧如何革新与继承。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珍重,表演戏剧的人们。珍重,热爱戏剧的人们。舞台很小,戏剧很大!

我是今夕月映。坚守一种信念,坚持一份纯真。欢迎共叙农业,农村,农民的话题。


今夕月映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分开看,农村唱大戏台下观众为什么少?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演出地区的人员分散,不够密集。2.演出的团体演出质量不高,在现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通过网络大家已经能看到演出质量很高的团体演出。对名人名角有一定的认识,一些业余团体对演出质量要求不高吊不起观众的胃口也是正常!通过正常渠道了解经常活跃在基层演出的正规团体舞台下的观众从来都是水泄不通的。我曾经不止一次到乡下去看过禹州市豫剧团的演出,每次都是人满为患!另外由周少军带领的海宣池曲剧团,王红丽带团的小皇后豫剧团等都是每到一处必须人山人海。所以,活跃在农村市场演出的一些基层团体亟待提高自身的演出水平是当务之急!



豫剧唐派

成长于农村,对于戏曲也算是一种爱好吧,基本常见的剧目都听过,或是知晓讲的什么故事!曲剧、豫剧、越调、四平调、大平调、大弦戏、乐腔、道情、黄梅戏等皆有所赏析!关于题主所说的问题,我认为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好事!

一般而言,凡是当地经济等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唱戏听者较少;凡是农村当地经济条件较差的,唱戏听戏的较多!

我小时,豫北农村古会唱戏,听者云集,观众众多,而今听者很少,甚至听唱的没有唱戏的多!

但现在豫南唱戏和听戏的就如同豫北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试看豫南二十年后,农村唱戏听戏的会很少!

经济条件等好了,人们工作的机会多了,就没有时间听戏,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的追求就多了,爱好就多了,听戏的自然就少!

戏曲走向没落,是时代发展之趋势,但也不会消亡,它是众多曲艺等文化中一朵奇葩,定会长久留存,虽然我也盼戏曲繁荣,但戏曲的不繁荣是发展趋势,所以尽人事,欢乐人生即可!

本回答不涉及其他问题,至于所说豫北和豫南,也并没有厚此薄彼,仅是一个观点,可能不当,诸位见谅!


水粒一滴

1.现如今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项目设施多了,比如手机,电脑,电视等,

2.农村年轻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剩余人口本来就不多,

3.部分剧团没有创新,年年都是老一套,就那几出戏年年唱,观众都听腻歪了,

4.剧团演员演出水平不足,不能吸引观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