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诗中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到底楼兰是哪?

cp南征北战

熟悉诗词的朋友不知道是否发现了一件事:很多诗词中都把楼兰视为敌人,以致于频频出现斩楼兰、破楼兰等字眼。比较知名的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甚至到了近代革命战争岁月中还诞生了陈毅元帅的“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大家是不是不禁要问:楼兰和中原王朝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什么频频被视为敌人?故事还得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说起。

楼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尤其是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后西域就成为汉与匈奴竞争的角斗场,西域小国被迫在双方之间选边站队。楼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正好处于汉与西域诸国往来的要冲之地,距离汉朝和匈奴都不算远。在两强夹缝之中求生存的楼兰一直采取脚踩两只船的外交策略:楼兰王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送到匈奴和汉朝做人质。汉和匈奴都对楼兰这种一仆两主的反复无常的行为甚为不满,却又苦无良策——因为任何一方迫使楼兰单独臣服于己都会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弹。

楼兰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小心翼翼地维持同汉朝和匈奴的均衡外交,然而就像其他所有试图利用强国之间的均势来为自己牟利的小国一样的是楼兰的行为注定会使自己成为汉匈争锋的竞技场:每次楼兰国王去世,新君继位之时都会重复上演汉匈质子争夺大战——汉与匈奴都希望扶植在本国做人质的楼兰王子登上王位。然而汉朝几乎在每次交锋中都落于下风——尤其是公元前92年那场楼兰王位争夺战最具讽刺意味:这次汉朝方面的楼兰质子因触犯汉朝法律而被处以宫刑,汉朝不好让一个太监登上楼兰王位,于是精心编造了一套谎言“侍子,天子爱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当立者”。在后来又一次的王位争夺战中汉朝方面又把质子送晚了,匈奴人抓住机会捷足先登。自从亲匈奴的王子继位后楼兰的外交政策就全面倒向匈奴,对汉朝则越发无礼起来。

正当楼兰对汉朝日益表露出不恭顺的态度之时另一个西域小国——龟兹更是公然截杀了汉使赖丹。于是汉昭帝派出一位名叫傅介子的使臣带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两国。傅介子到了楼兰,责备楼兰王说:“大部队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怂恿匈奴,匈奴使者经过这里到各国,为什么不报告?”楼兰王表示服罪,说:“匈奴使者刚刚过去,应当是到乌孙,中途经过龟兹。”傅介子到了龟兹,又责备龟兹王,龟兹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人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正在这里。”傅介子乘机率领所带的汉军一起斩杀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况上奏,汉昭帝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为平乐监。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当时实际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建议取龟兹王首级以威慑西域诸国的计划,但霍光认为龟兹较之楼兰路远,如果一定要实践这个计划的话,那么楼兰比龟兹更合适。于是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外国。他们到了楼兰,楼兰王看起来不愿亲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装离开,到达楼兰的西部边界后,傅介子指使翻译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带有黄金锦绣巡回赐给各国,大王如果不来受赐,我就要离开到西面的国家去了。”当即拿出金币给翻译看。翻译回来把情况报告给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饮酒,并拿出财物给他看。楼兰王只看见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财物,却没注意到傅介子身旁的汉朝护卫强壮得足以要了自己的命。他毫无顾忌地与傅介子开怀畅饮,傅介子趁机对楼兰王说:“天子派我来私下报告大王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同傅介子进入帐幕中,两人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楼兰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贵族及左右官员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谕他们说“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改立以前留在汉朝为人质的太子为王。汉军刚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一有所动,就把你们的国家消灭了!”

在傅介子的灭国威胁下楼兰贵族只得接受汉朝方面晚到的质子成为自己的新国王。傅介子这次千里奔袭的斩首行动随即受到汉帝国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在汉朝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在汉朝的扶植下登上了王位,汉朝还给楼兰改了一个名字“鄯善”。这次斩首行动令汉帝国的声威响彻西域大地。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大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大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管辖。

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迁都泥城。由于水资源枯竭,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南迁,先后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遭北魏大将万度归灭国。

楼兰国最著名的行为就是墙头草。史书称其“不两属,无以自安”。

说说墙头草这种行为。

实际上,楼兰国很小。史书记载,楼兰“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这么小的势力,不依附大国,肯定活不下去。总是被人当枪使,是没有办法。

不过,有时,即使没有别国指使,它自己也带头闹事,那就是作死了。他使坏的对象,不仅针对汉朝,也包括匈奴。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当道要冲,不论中原或是匈奴人,出使外国、跨国经商,都从这过。楼兰就总是偷袭人家,发笔小财。当然,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

这种情况,早在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就曾经很形象地解说过。前565年(郑简公元年),公子发(子国)和公孙辄(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说:“小国没有文治却有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

楼兰的不得安宁,远远甚于郑国。楼兰皇室,不论是原楼兰宗亲嫡传或是支系,全部都有幸荣膺“楼兰王”这一职位。为什么呢?基本上,它作一次死,就会被中国或匈奴打得接近灭国一次,每次都要死一个笨蛋国王,楼兰王少有善终的,换得非常勤。

楼兰笨蛋在汉朝时期,闹得最凶的一次,是公元前92年。楼兰王子作为人质,在汉朝犯了罪,被阉了,后来逃回楼兰。原来的楼兰王死了,这个太监版楼兰王即位——简称太监王——新仇旧恨,不肯臣服于汉朝,彻底倒向匈奴。太监王受匈奴指使,多次杀死汉朝使臣和汉朝商人。后来,太监王被骏马监傅介子用计,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太监王赴宴,杀死了太监王,平定了楼兰。

《汉书·卷七十·傅介子传》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驿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运用了这个典故:‘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李白的《塞下曲》也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太监王死后,嫡传——都太监了还传什么呀,就没传了——换了个支系皇亲继续当楼兰王,之后闹得还不算特别凶。尤其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对那种宏大战场来说,楼兰这点实力还不够送死玩的。

楼兰笨蛋后来彻底亡国,有人说是由于生态恶化,也有人说是因为战争,还有人说是疾病肆虐等等。

咱们主要说说战争。说说楼兰笨蛋集中于后期、在凉政权争斗中,乱换队伍乱插队,最终被多个政权活活吃干抹净的事。

凉政权,计有前、后、北、西、南等多个。《晋书》有记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

楼兰先是归附后秦,趁后秦不注意,又背叛归顺了后凉。后凉被后秦、南、北凉夹攻而灭亡,楼兰又反水倒向南凉,接着又再次归顺了后秦,但是暗中跟南凉勾搭。南凉被西秦所灭,楼兰又倒向北魏,紧接着,由于占了点小便宜,实力稍微壮大,又打算闹独立。

那时候,楼兰已经改名叫鄯善,但是,名改了,性子没改,还是喜欢当两面派,像条疯狗般这咬一口、那撕一下。

高昌北凉与北魏不和,趁着躲避北魏攻击的时候,派沮渠安周西渡沙漠攻鄯善,征战数月,基本上把楼兰搞成了废墟。

顺便,其中一段时期,楼兰还勾搭了伊吾西凉。不过,后西凉臣服柔然,楼兰又再次叛变。

而北魏这时,也已经不再想养这条不认主人的狗了。于是,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九年九月,派大将万度归对乱成一锅粥的西域来了一次大清扫,顺手把原楼兰、现称鄯善的政权彻底剿灭。其实这时,鄯善也彻底没能力打仗了。因连年战争,举国上下,人口不过数千,军队大概也就百十来人,去了仪仗队就剩几个保安,来一个城管大队,鄯善妥妥地灭国。

楼兰的一生,是卑鄙的一生、不要脸的一生、两面三刀的一生、反复无常的一生、为别人当狗的一生。

自古以来,最被人看不起的,就是楼兰的那种德行。所以,古诗文里,都拿楼兰当反面典型。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是真的打楼兰,它不配。只是拿楼兰当个反面教材的代表,喻示奸佞小人。

说“破楼兰”“斩楼兰”,总比说“打狗”显得更有文化吧。


纯钧LHGR

1、楼兰古国在哪里?

楼兰,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传奇古国。位于现在的中国新疆罗布泊附近,有楼兰遗址,如果去旅游的话,现在还能看到。楼兰遗址又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古城”,楼兰古国的消失,为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楼兰国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曾经是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楼兰古国,前后存在600多年的时间,最后被北魏灭国。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国的西面,更遥远的地方,多数国家并未归服汉朝。从乌孙国往西一直到安息国,快靠近匈奴的地方,自从匈奴国打败月氏国后,匈奴单于只要派遣一个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纷纷包吃包住,不敢为难;但是汉朝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往往吃饭住店都要自己掏银子,坐骑也要自己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些国家远离汉朝天威,恣意妄为,他们看到汉朝使者财物众多,心里面就打起了小算盘,想方设法地想从汉朝使者身上赚些金银珠宝。于是就和汉朝使者做起了买卖,和天高皇帝远的汉朝相比,显然他们更怕近在眼前的匈奴。其中楼兰、姑师两个小国家更是胆大妄为,竟然公开抢劫汉朝使者王恢等人。

楼兰地处西域的最东面,汉朝使者要出使西域,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关系,首先就必须经过楼兰这个国家。从地图上看,匈奴国就在楼兰北面虎视眈眈,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楼兰国,由于汉朝离得太远,鞭长莫及,所以多数时间楼兰国其实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作为匈奴牵制汉朝的一枚棋子。

2、夹在汉朝与匈奴之间难以立足的楼兰:

博望候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文治武功,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威名远扬。汉武帝想打通丝绸之路,派兵出击西域门户的楼兰国和姑师国,直接俘获了楼兰王,当时领兵的大将军奉命责问楼兰王:你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竟敢冒犯天威,不来朝拜,反而劫掠天子使者?

楼兰王委屈地回答:我们国家小,夹在天朝和匈奴两个大国之间,左右为难,无法自安。我愿意率领全国人民迁入汉朝,有了天朝的保护,就不怕匈奴收保护费了。

汉武帝体谅楼兰王,放他回国。楼兰还是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处境一点都没有改变。楼兰投降了汉朝,很快就遭到了匈奴的攻击,为了避免两面挨打的局面,楼兰王无奈之下,只好两面讨好,分别派遣儿子到汉朝和匈奴做人质。都是大哥,都不敢得罪,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两边都俯首称臣。

楼兰国这种墙头草的态度,看起来两面都不得罪,实际上两面都得罪了。楼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汉朝和匈奴的外交,生怕一不小心,就有灭国的危险。汉朝与匈奴,打了几十年,看起来汉朝占了不少便宜,实际上谁也欺负不了谁,于是夹在中间的楼兰国,就成了双方博弈的筹码。

汉朝和匈奴都想在楼兰国扶持一个臣服于自己,不搞两面派的傀儡头子,于是每一次楼兰王横死,双方都要上演一场王位争夺大战,分别派遣使者护送在本国做人质的楼兰王子回国继位。

3、汉家使者西出师,一举定楼兰:

公元92年,楼兰王死了,楼兰国派遣使者来到汉朝请求护送作为人质的王子汇国际为,但是因为王子在汉朝犯罪,被处于宫刑,成了太监,汉朝不方便送一个太监到楼兰去当国王,于是找了个借口让楼兰国自己另外找人做国王。后来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国抢先将在本国做人质的王子送回本国继位。由于路途遥远,汉朝这边派出去的人马还没到,匈奴那边已经帮助新的楼兰王搞完了登基大典。

所以在多次的王位继承争夺战中,汉朝都是出于下风,一来二去,楼兰国就渐渐不搞两面派了,而是一边倒向了匈奴,疏离了汉朝。在匈奴的指使下,又干起了以前“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老本行,继续截杀前往西域的汉朝使者。

对此,天朝上国很生气!不听话的楼兰过对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搞好外交关系的计划而言,成了一个不得不搬除的绊脚石。

公元77年,汉朝派遣使者傅介子出使西域。傅介子一行人走到了楼兰国,楼兰国王很傲娇,对汉朝使者爱理不理。傅介子只好继续往西走,快走到楼兰国的边界时,他对当地翻译说,我们这次来带了无数金银珠宝,主要是赏赐给西域诸国。你们国王不要,我就去其他国家了。翻译立马派人跑回王都对国王说了,也是楼兰王命中劫数,贪图小便宜丢了性命。楼兰王听了这个消息就坐不住了,立刻备马去追傅介子,在边界上和傅介子摆下酒席,喝了个烂醉。傅介子对国王说,我这里还有更好的宝贝给你瞧,你跟我来。国王刚走进内帐,就被预先埋伏的两个壮士刺杀了。傅介子出使西域,主要就是为了刺杀楼兰王。

傅介子斩下楼兰王的首级,回朝廷复命,被封为义阳侯。汉朝再次收服了楼兰,为了防止楼兰国再次反叛,直接将楼兰改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4、为什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朝的武功兴盛,对外族采取强悍的征服策略,到了唐朝,以汉代唐,当时的人纷纷翘首以盼,希望国家能够恢复汉朝时威名远扬的文治武功,所以唐朝以后,关于“击破楼兰”的诗歌非常多。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歌,出自王昌龄《从军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关于楼兰的诗歌,还有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岑参《凯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以及宋朝的辛弃疾、文天祥等都写过关于“夺取楼兰”的诗歌。

古人写诗,托言明志。并非是和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表达自己想要效仿汉朝时的霍去病、赵破奴、傅介子等人,击破楼兰,威震西域,与北方的敌人匈奴决一死战,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博书


楼兰,建国于公元前1 7 6年,消亡于公元6 3 0年,历时

8 0 0 多年,户1500、人口14000,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其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罗布泊地区的西北部,是西域36国之一,城楼兰是中国古代通往中、西亚各国的咽喉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

《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为了联络大宛诸国,派出了很多使团,一年多达十余次。当时受匈奴控制的姑师、楼兰,曾攻击汉使、盗取财物,汉武帝能容下此等宵小之事?公元前108

年,让赵破率兵数万,进攻姑师与楼兰。一个兵力3000人的楼兰,来不及抵抗就被赵破奴俘了楼兰王,楼兰从此臣服大汉。


楼兰归顺了大汉,匈奴自然受到直接的威胁,更不肯退出西域,于是又派兵攻击楼兰,争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楼兰王想到了两面都不得罪的法子,派一个儿子入质匈奴,一个儿子入质汉朝。汉武帝得知后,派玉门关守将引兵逮捕了楼兰王,并将他押解到长安,严词问责。楼兰王可怜兮兮地说:“小小国家,在大汉与匈奴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早期的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出敦煌向西,至楼兰后始分为南北两道,一道向西北通向焉耆、尉犁、龟兹、疏勒,一道向西南可达若羌、且末、精绝、于阗。楼兰人“负水担粮,送迎汉使”,来自大月氏、安息、大宛、乌孙、康居的使者经过长途跋涉,也要来这里补充给养,还有那些频繁往来的商旅,都得在此停留。


楼兰王一死,入质匈奴的楼兰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楼兰便开始调转方向臣服于匈奴,疏远汉朝,甚至不惜追杀汉使讨好匈奴。


公元前

77年,汉朝派傅介子率勇士数人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而将归顺汉朝的楼兰王子尉屠耆扶立为王,并将楼兰改址,楼兰旧都逐渐成了一个被遗弃的旧址。


东晋后, 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楼兰与中原往来断绝。


到了唐朝, 中原地区的势力又复强大,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曾写道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足以说明,当时楼兰还是唐军的战略目标。要说仇恨,那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咱事之以礼,他却背后来那么一刀,恶心人!



唐代以后,楼兰便神秘消失,直到1900年,一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到中国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时意外发现了楼兰的遗址,曾经辉煌的楼兰古国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路鸣鸿

两个观点。

一,楼兰在诗里面只是西域国家的代表,亦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的代表,他代表的是中原王朝的对立面,他们总是以野蛮、侵略等形式的存在。所以在诗词作品中总是说“破”“斩”之类的字眼。真实的楼兰国其实很小,现在的多数乡镇的人口比她还多,他们生存的并不容易,总是处于间于齐楚状态,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东汉时的班超仅带几十人就把西域小国控制得服服帖帖。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来侵犯我汉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楼兰只是北方野蛮游牧民族国家的代指。

楼兰国虽然不大,但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要塞,曝光率极高。这里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这里出土的木乃伊楼兰新娘,就是典型的西方面孔,还出土了大量西方特色的文物。同时这里也有大量的东方文物,最著名的居延汉简是十分重要的发现,无论是研究汉代的西北边塞地区,还是全面地研究汉代史,汉简都是十分重要的史料。在汉代的边防设施(包括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包括文书制度)以及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记录。

二,楼兰被诗人们经常提起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名字好听。尤其是写诗注重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而楼兰也成为一种意象。楼兰、轮台都是字面上比较好听的,所以用得多,如果换成月氏、龟兹、乌孙等意象就差一些了。


绣铁的秀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置在今天新疆的东部,是西域各国中离汉朝最近的一个。由于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是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的。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以后,汉军先后夺取了河套、河西等地区,并深入漠北,重创匈奴主力。匈奴附属部落纷纷投降汉朝,匈奴王庭远走漠北, 今内蒙古大部都落入汉朝手中。


匈奴北逃之后,汉匈争雄的焦点就转向了西域地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后,建议汉武帝通过结好乌孙等西域各国来打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 汉朝以张骞为中郎将, 带领 300人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虽未能实现与乌孙结盟的目的, 但乌孙派出了几十人的使团访问汉朝。他们回国后, 向国王报告了汉朝地域辽阔、人殷物阜的情况, “其国乃益重汉”。不久,大夏、大宛等西域各国的使者也相继来到长安,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为了拉拢西域各国, 汉朝除了频繁派遣使者和谋求与乌孙政治联姻以外,主要采取了经济手段。汉朝希望通过向外国展示大汉的富饶,来使得西域国家心悦诚服,归附于汉。史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 散财帛以赏赐, 厚具以饶给之, 以览示汉富厚焉……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

但是, 这一策略并未奏效,西域各国不但没有被汉朝感化,反而是增加了对汉朝财富的贪欲。它们自以为汉朝距离遥远,汉军绝无法威胁到自己,便对汉朝十分不恭敬,把汉朝使者当成了“肥羊”,肆意勒索。而对于武力强横的匈奴,它们则十分畏惧,不仅对匈奴使者恭顺异常,殷勤款待,而且时常向匈奴提供情报,抢劫杀害汉朝使者。

《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绌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楼兰由于地处西域的最东端,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楼兰必定是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匈奴十分注重控制楼兰,并利用楼兰来劫杀汉朝使者。

在经济手段无效后,汉武帝决定使用武力。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朝将军赵破奴率七百骑兵攻破楼兰,俘楼兰王。

此后,汉朝和匈奴又围绕对楼兰的控制权进行了反复争夺,双方各自扶持亲近自己的楼兰王上台。公元前92年,汉朝派出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再次控制楼兰,并把楼兰改为“鄯善”。

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匈奴势力完全被逐出西域。

“楼兰”在后世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汉朝对西域的征服运动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频繁出现在古诗里。这是人们对强汉时代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一种追忆。


谈史说事

这个得分两层意思,一层是武将写的,这是杀鸡儆猴的文学说法;一层是来自古代文人写的,古代是文人鹦鹉学舌的一个虚伪表象。

因为历史上楼兰是有两个发展时代的。一个是汉朝时代,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打击匈奴,可是这个楼兰夹在汉匈之间做了墙头草,一会倒向汉朝,一会倒向匈奴。这引得汉武帝大怒,派700名骑兵出击,一路杀进楼兰国斩杀了楼兰王,给西域诸国做了榜样!这是杀鸡给猴看,让他们别乱来。武将们大致写的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另外一个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但是这时的楼兰却不是当年那个小国了,而是柔然汗国。此时的柔然是北魏时期西北方的强敌,拥兵十数万,经常袭击北魏的边关六镇,一直是北魏的心腹之患。这时候北魏诗人们就会咬牙切齿说要斩柔然灭其地,可是明显就是办不到!同样的话跟匈奴不灭何以为家一个意思,跟陆游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也是一个意思!


优己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这首边塞诗时楼兰国早已不存在,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罗布泊地区考古发掘称为"楼兰美女"干尸的地方。不破"楼兰"终不还来比喻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这时已是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