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 安防设备角色有多重要?

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 安防设备角色有多重要?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方案提出,拟组建应急管理部,不再保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改变迅速引发关注。

3月22日,应急管理部干部大会在京召开。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了中央关于应急管理部领导班子任命的决定。

3月22日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已更新为应急管理部官网。

4月16日上午,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整合了9个单位相关职责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职责。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安全防控技术正在由传统的被动防御转向为主动的预判预警,行业也从单一的安全领域转向涉及应急救灾的各个行业,为公共应急管理的防灾预警提供可视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我国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9710起,共造成370人死亡、35人失踪、20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7亿元。就地质灾害而言,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工作?物联网安防设备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灾难面前,做好灾前预警很重要

首先,面对灾难,如果做到有效预警极大程度上会减少受灾损失。据了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降雨量监测子系统、位移监测子系统、裂缝监测子系统等部分组成。监测系统通过建立专业数据库,将实时数据同步反馈至信息管理系统内,实现隐患点治理数据、搬迁数据、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并结合气象雨量数据和其它地灾诱发因素进行分析,自动发布预警信息给该隐患点巡查员和地质灾害指挥中心管理人员,大大提高成功避险机率,将隐患消除在第一时间。

地质监测预警传感网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传感器网络包括前端传感器、前端数据采集处理器、(无线、有线)通信模块和后台数据的处理和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从架构上可以划分为“感、传、知、用”四个层次。

感:传感层,即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各种智能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对地质灾害体发育过程的相关信息进行感知。

传:传输层,即对传感器取得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传输,包括现有的各种有线的和无线的数据通信手段,如无线本地网、短信、无线数据、3G、卫星等。

知:数据层,即对现场采集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存储、挖掘、计算分析和共享,是整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最核心部分,也是区别于以往的系统的关键之处。

用:应用层,则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实现各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结果的智能应用。物联网则是把各个层级串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作为整体予以运用。

地质灾害实时监控系统

地质灾害实时监控系统利用移动4G网络覆盖广、网速快的优势,实现了地质灾害点远程监控,也将起到一定的预防灾害作用。“地质灾害实时监控系统”可通过在地质灾害点安装高清网络摄像机等设备,利用移动传输网将现场实时画面传送到监控中心。通过大屏、电脑或智能手机等设备,管理人员就能对地质灾害点周边1—2公里范围内全方位、全天候监控,该系统还能进行录入、回放、调出及储存等操作。

地质灾害实时监控系统建成后,相关部门就能通过专用网络随时调阅监控视频,即可广角俯瞰全区情况,也可拉近查看特定区域情况,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并且及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有效的决策。

无人机侦查,抢险救灾好帮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无人机技术在日常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步成熟,民用无人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销售规模达到24亿元。无人机市场需求逐渐提升,预计有望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市场规模达到134亿元。

在灾难面前的无人机也毫不逊色。在地址灾害发生后,无人机的航拍能迅速获知出现滑坡的具体位置,滑坡的长度、宽度等数据,还有现场图像,为抢险救灾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资料并赢得宝贵时间。无人机侦查设备甚至在沙尘、雾天、雨天、雪天等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使用并进行多重目标回波的识别,在矿山等困难的环境下也可以轻松使用。无人机对灾害现场数据实时采集,航拍画面能清晰的反应现场地貌,不仅便于指挥还能展开科学救援。

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更加需要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实时分析视频内容,深度挖掘隐患信息,精确进行风险预测,发挥科技的智能应用价值。

总结: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灾害事故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刷新事故灾害应急管理的格局,有些灾难无法避免,我们只能尽力挽救。依靠科学技术的手段将损失减小,将危害降低是社会及安防企业的责任。虽然地质灾害我们无法阻挡,但是在灾难面前,积极应对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必须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