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交往中有這三種問題的,總是會有磕磕撞撞的

一、過度反應

安來求助時,準備了大量的資料,在初始訪談的一小時中,他一股腦地訴說著,生怕有半點的遺漏與疏忽。

安說,他有種強迫思維模式。在跟夥伴在一起時,總擔心夥伴會懷疑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然後,在這樣的幻想中,他越來越窘迫,甚至無法再跟別人待下去,於是迴避跟人交往。這造成了他人際關係很被動,很孤僻。

安敘述了一次重要經歷。他在學校時,班級裡一位跟他關係近些的女生的手機不見了。女生報告了老師,而且在班級裡反應激烈。他當時非常窘迫,不知道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甚至表達不出任何話來,更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直到至今他向我述說當年的故事時,仍然顯得激動而語無倫次。

在他的焦躁與不安中,我聽出他的強烈需要被關注被理解的渴望。

和人交往中有這三種問題的,總是會有磕磕撞撞的

顯然,他的過度準備,也是為了喚醒他人來關注他理解他。他運用了過度的喚醒,所以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反應。

對於早年有著不安全依戀經歷的人來說,習慣性的策略就是過度喚醒。他們總是動用過度的情緒能量去喚醒身邊的人,但是卻經常卡在自己的幻想中,在幻想中封閉完成自己的內心活動,不能形成跟人的有效交流。

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傾聽著,謹慎地幫他澄清一些內在的感受及思緒,以安撫他恐慌不安的心情,從而跟他建立內心的連接感。

事實上,並不是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於是,我讓他跟我講出一些話語:我十分討厭偷拿別人的東西,我是不會做出那樣的事情來的。可是我擔心人們會懷疑我偷拿了,這讓我解釋不清。我不知道該怎麼辦,這讓我十分窘迫。

安大為感動,聲音有些顫抖。顯然,能夠有人理解他並且替他講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是他真正渴望和想要的。

和人交往中有這三種問題的,總是會有磕磕撞撞的

二、恐慌不安

安第一次諮詢後允諾,要通過諮詢讓自己得到徹底改變,對諮詢也表現出特別的熱情,甚至誇我跟別的諮詢師完全不一樣。把我完全理想化了。

但是,接下來的諮詢,並沒有預期那麼順利。

顯然,安不能理解並接受諮詢界限。因為他內心的過度不安,他無法跟人保持界限和距離,他需要的是時時被關注,跟人膩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

安採用的策略,首先是討好。在討好的過程中,把需要交往的人(諮詢師)理想化。他善於理解他人的處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他這樣做背後的強大目的,其實是為了得到被關注。

在他不停向我發送相關信息以讓我瞭解他的過程中,起初他聲稱十分能夠理解諮詢師的需要收費才做諮詢等等。但是,我並沒有回應,他就漸漸受不了了。在受傷的感覺當中,作為諮詢師的我就成為了他“貶低化”的對象。

從理想化對方到貶低化對方,是不安全依戀的人習慣性的策略。在動用過度情緒階段,他們為的是喚醒身邊人的回應,此時,他們會把交往的對象理想化。但是,接下來就是失望,於是他們就會把交往的人貶低化。他們經常遊弋在兩個極端,而且常常伴隨著劇烈的內心情緒反應。

和人交往中有這三種問題的,總是會有磕磕撞撞的

三、安住內在

不安全依戀模式,起源於早年的養育關係,而且在成年的人際交往中產生著巨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對於不安全依戀的人來說,安住於內心,才能清晰自己內心反應對於人際交往的影響,從而做出由內而外的改變。

對於每一個生命來說,在最初的養育關係中,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渴望,就是被高度關注,自己是最重要的。為此,嬰兒似乎會產生一種無所不能的全能感,並且自發形成一些策略,以讓自己獲得充分的關注。

足夠好的養育者,能夠恰當地回應嬰兒的需要,並且合理理安撫其情緒,就能發展出嬰兒安全性依戀模式。

但是,養育者並不能恰當地回應嬰兒的需要。不同的挫敗就會讓嬰兒產生不同的安全感。不安全依戀的嬰兒往往產生過度的不安與恐慌,於是常常動用過度反應來吸引養育者的關注。這樣的策略模式化後就一直影響到成年的人際關係中。

和人交往中有這三種問題的,總是會有磕磕撞撞的

過度反應,跟激烈的情緒反應如影隨形。這恰恰又為人際交往設置了阻礙。

過度反應,還常常伴隨被拒絕的預期。在劇烈的情緒反應中,不安全依戀的人會感覺到天塌地陷,沒有人管他們了,於是自動隔絕跟他人的交往,形成迴避型人際模式。而且還怪罪他人拒絕了自己。

而其實,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發生在自己的內心的一種幻想而已。

明白了這些內心的幻想,就把它們安住下來,容納並且穩定一下自己的情緒,調節一下自己的過度反應,也許能夠看清事實真相。並不是沒有人理解關注到,而是自己迫不及待,在迫不及待的懊喪中拒絕了關注。學會延遲滿足,學會等待,或許能夠得到更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