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真的是这样吗?

花开陇上

“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农村俗语,要问为什么这样,老人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流传这么多年,也不知道这句话有什么科学依据,那我就来解释一番。

“驴肉香”



大家想必都知道牛肉好吃,在农村很多时候吃大餐,大多都会吃牛肉。小时候去过农村办酒席用了牛肉,一般那个酒席不会太差。牛肉可口,其实驴肉更好吃。农村就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来形容驴肉的美。并且,驴肉不仅好吃,还具有补气,补虚的功效。驴肉可以做酱菜,卤拌凉菜食用。“竹香烤驴肉”“口口香驴肉”等都是美味佳肴。

并且用“驴皮”还可以做出名贵药材“阿胶”,可以说驴浑身上下都是宝啊。

“马肉臭”



农村俗语说马肉臭,但马肉到底臭不臭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听到“马肉臭”这句俗语就基本不会去吃了。相比于驴肉的鲜嫩可口不同,马肉吃起来一般比较粗糙,这是因为马经常做苦力,身上肌肉发达,而肌肉的主要成分就是纤维,含有纤维较多的肉一般都比较硬。

同时,在煮马肉或者炒马肉的时候,会有气泡产生,发出的气体是恶臭的气味。所以马肉臭,并不是说马肉吃起来是臭的。而是在做马肉的过程中产生臭的气味。

“打死不吃骡子肉”



这句俗语就带有很浓烈的感情色彩了,这也是大环境所致。农村,传宗接待是这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关乎家族的发展,宗族的传承。所以对于不能传宗接代的骡子,对于人们来说都有很不好的象征意义。但是因为骡子干活真的是一把好手,所以人们在忌讳骡子的同时,不得不用着它。

(ps:这怎么感觉有点像古代皇帝,在鄙视太监的同时,也得用着它)

同时,驴肉客观上来说,比马肉更难吃,腥膻很重,所以人们更加不会吃它。

所以“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这句俗语,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同时,也结合了人们长久发展的观念在里面。

各位对这句俗语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讨论。


乡农笔录

“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这其实是一句流传在农村的一句俗语,俗语是农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很多话看似通俗易懂,但背后却有着不同的意境,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农村人,教人如何做人、做事。而这句话背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字面上的意思是,驴肉好吃,马肉吃起来臭,而骡子肉打死也不能吃,给一群吃瓜群众指引了吃的方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老话“鸡肠子不要吃,吃了会揪揪心”(意思是吃了鸡肠子人容易一根筋,容易钻死胡同),再比如“臭鸡蛋吃了白头发”。



农人小时候经常听到类似的话,其实很多是为了保护孩子,比如臭鸡蛋吃了白头发,事实是小孩子不易吃臭鸡蛋,所以老人就用这么一句老话来“糊弄”年轻人。那么驴香马臭骡子酸,味道上差别真这么大吗,其实不然,这话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没事别吃马和骡子。

为什么吃驴?

咱静下心回想一下,驴形容什么?倔!你赶驴还得在驴眼睛前挂串胡萝卜,而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你又懒又干不了什么活,那不吃你吃谁?驴的各种关于吃的价值就开发出来了,阿胶啊什么的,数不过来。



为什么不吃马?

马在以前可是重要交通工具,也帮农民干了很多农活,平常百姓哪里吃的起,在看骡子,吃的比马少,负重比驴强,还不倔,结合了马和驴的优点,一头骡子能在农村用二十年,二十年呐,养啥能没有感情,所以骡子死了大家都把它埋起来。


骡子怎么来的?

马和驴的结晶,自身没有繁殖能力,这里给大伙分享一下,骡子有马骡和驴骡之分,我们常见的是马骡,公驴和母马的后代,驴骡就是公马和母驴的后代,驴骡在个头、耐力、负重上都比不上马骡,加上繁殖难以成功,所以几乎看不到。大家都知道骡子是没法繁殖后代的,在农村不能传宗接代是非常忌讳的,老人会说,吃了骡子肉那啥啥,其实也是在保护骡子。


所以说,农人觉得,这句农村俗语的本质意义是在保护任劳任怨的骡子。


农人说民俗

在农村,由于劳作力度的原因,很多户人家都会养起了驴或者马,甚至将它们二者进行杂交,生下来骡。

农村的屠宰场,可为人头攒动啊。北方地区,每次在村里杀驴的时候,都会吸引了一大批人来围观,有的正等着买驴肉,而有的却是凑热闹。有一次,我问村里的长辈,

为什么会有“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这种说法呢?

老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大概说了一下。驴肉比较细嫩,吃起来很香,尤其是拿来煮汤,哪个味道美极了~有一种清甜之感,很爽口。比如曹记驴肉,保定漕河驴肉火烧,洛阳的驴肉汤等,都是不错的美食。而马肉的话,也不是说很臭,只是跟驴相比,吃起来有点粗,口感确实不怎样。


而骡子就不同了,具备了驴和马的优良血统。既能吃苦耐劳,也不会那么倔,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的能力。吃过骡肉的老人说,骡肉吃起来有点酸,很难吃;也有不吃骡肉的认为,骡子不能生育,吃了会像它一样;况且骡子为农民做了很多事情,也不会突然去杀它,只有等它自然死去再把它给埋了,也是感谢上天赐予他们的神物。

毕竟这是民间留下来的话,自有他们的道理。只要我们往好的方面感悟,必有一番收获的。


农村记

驴鞭,补肾壮阳!驴肉,滋阴壮阳,可治阳痿不举,气血不足等症!

驴骨,熬汤上等材料!驴皮,可熬阿胶,上等药材!

驴肉大名,人人尽知!“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却很少有人知道!我来唠唠!


一、“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龙肉有人吃过吗?没有!

龙肉口味怎么样呢?不知道!

驴肉能和龙肉媲美,就已经说明了驴肉在肉类中的地位!

驴肉,肉质细嫩,鲜美爽口,高蛋白质,低脂肪,优于牛肉、猪肉、羊肉!

古医认为:“驴肉味甘性平,无毒,食之能补血、益气,治劳损、风眩、心烦等症”“补气养血、滋阴壮阳”!

这都说明了驴肉的药用价值之高!

二、马肉臭

马肉臭吗?非也!那“马肉”臭的恶名从哪里来?

因为马肉在煮的时候或者炒的时候会产生水沫,同时伴随腥膻恶臭之气,“马肉臭”的名声由此得来!故马肉在煮的时候,需要先把血水洗净,避免“马肉臭”!

马肉虽有“马肉臭”的恶名,但是这不妨碍它的药用价值!

借古人言:“补中益气,补血,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之功效”

三、打死不吃骡子肉

骡子,马和驴交配产物,不能繁殖后代,属于“器大无用”!农村人常骂人说:“驴球货”,却很少有人骂人带上马和骡子!

这是为什么?因为带“马”骂人不同,而骡子则是因为它没后代!骂人矮骡子,如同骂人没有后代!为何打死不吃骡子肉?怕无后代!



村郎三农馆

这纯粹是不着边际的胡说,还被冠以"农村生活的智慧结晶"的美名,简直是胡编乱造。我父亲自抗美援朝归来,一直在铁路修建单位工作。在修建宝成铁路的日子里,当时我们国家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况,一个县团级单位有两辆解放牌载重汽车就很不错了。绝大部分短途运输任务要靠马车来完成,直到上世纪6O年代中后期,这种状况才得以改观。马车队使用的大牲口的数量是骡子第一,马第二,驴子较少。当时物资比较馈乏,出了事故死了骡马,几乎全部卖给了职工、家属或沿线的农民。我们感觉是,骡马肉还是很香的,只是纹理较粗,和牛肉差别不大,从来没有听到或感受过马肉臭,骡子肉不能吃的状况。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还最后吃过骡子肉。那阵子我上初中,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把几块骡子肉带到宿舍里和同学们分享,至今畄下美好的回忆。为什么不能吃,还是饿得轻。马肉臭,骡子肉不能吃的谬论可以休矣!

咸阳人


郑秦云

有一句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由此可见驴肉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经把驴肉当做一种美食,比如驴肉火烧、驴肉汤等等,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奢侈食品,也为很多美食者的青睐,这句“驴肉香”大家都是图庸置疑的。



为什么要说马肉臭呢,其实只是大家对味觉上的一种不习惯,是被很多人夸大的一种说法,马肉的纤维比较粗糙,熟后口感依然比较硬,气味上也带有一定的腥膻味,很多人不习惯这种口味,说马肉是臭的,其实事没有这种说法的,被很多人广传而已。



骡子肉是什么呢?那就是馿与马经过交配繁衍后的产物,便为骡。骡肉不能吃,是有很多说法的,农村里常说骡肉不能吃,吃后会影响自己人类的后代,这种迷信农村依然存在,还有就是说骡肉的味道是酸的,比马肉的腥味还要大,不适合食用。农村耕地干苦活一般都是骡,比马的作用还要大,不吃骡肉也许是对这种动物的一种尊重吧!



谢谢支持。


一一老生

在胶东农村,关于驴、马、骡三种牲畜相比较的俗语,非常多,“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只是其中一条。为什么会有如此说法,肉质差异只占一小部分原因。



一、驴肉香

在阿兮农村老家,大牲畜肉首推驴肉,其次牛肉,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驴长得非常仔细,所以肉质比较细腻。但这些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驴的药用价值高。著名的妇科滋补良药东阿阿胶,俺们老家人都叫驴皮膏,重要原料就是驴皮。

说来也怪,大牲畜看起来皮差不多,唯独驴皮药效高。驴鞭,在老家人有个挺文明的名字叫“驴登台”,比较隐晦,暗指吃了驴鞭可滋阴壮阳,对男人有大好处。以此类推,驴肉也自然被推崇备至。但说实话,论好吃驴肉真比不了牛肉。“驴肉香”,更多指的是食疗作用。



二、马肉臭

农村普遍说法是马肉酸,很惭愧,可能儿时生活条件太艰苦,阿兮儿时,生产队杀了一匹老马过年,社员们都分了一些回家,我吃的很香,啥酸味和臭味也没吃出来。

相较于驴肉,马肉丝比较粗,筋多,剁不细根本不成丸。但农村的马,也躬耕于陇亩,与驰骋千里的骏马不是一回事,个人感觉肉质差别也没说的那么惊人。胶东农村有另一句俗语可以佐证:“萝卜丝子大马肉,吃的香嗝的臭”。可见马肉还是挺香的,不过是跟萝卜丝子炖了一起吃,爱打嗝,嗝上来的味道很臭。



三、打死不吃骡子肉

大家一定要清楚,农村人打死不吃骡子肉,不是因为骡子肉不好吃,而是骡子是杂种,无生育能力。在农村,你可以开玩笑说人驴,却不能说人骡子,后果很严重,闹不好当场被揍得头破血流。

骡子是驴和马交配所生,又分为驴骡、马骡两种。骡子兼具驴和马的优良基因,强壮又耐力,但因杂交问题,骡子器大无用,按老农说法“骡子的玩意儿,纯摆设”。农村人对传宗接代非常重视,骡子肉就是再好吃,他们也是不会吃一口,唯恐被骡子诅咒,也失去性能力,就像农村女人怀孕不吃兔子肉,怕生个孩子兔唇一个道理。

农村的许多俗话,都不单单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若只凭字面意思领会,就谬以千里了。只有理解了背后因由,才能更加领会民俗民风的真实含义。

我是三农领域科普答主阿兮随笔,多谢关注评论交流!

阿兮随笔

相信很多的小伙伴都没有见过骡子,小的时候在农村经常见到,当时还好奇骡子的爸妈是谁,现在想想觉得挺搞笑。

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农民和智慧,顺口押韵通俗易懂。骡子是驴和马的杂交后代,为什么它的肉打死也不吃呢?


驴肉香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作为北方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和地方名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驴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尤其生物价值特高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都远高于猪肉和牛肉。驴肉肉质细嫩,口感劲道,没有猪肉的肥,也没有羊肉的膻。尤其是大补,对于活在“裆”下的男儿来说,要想强就得多吃驴肉。

马肉臭

马肉在枪弹问世之前曾是游牧民族经常食用的肉食之一,由于马善于奔跑的特性,它的肉质纤维比其他动物的肉质纤维要粗大一些,而且在煮或者炒的时候有泡沫产生,发出恶臭,因此很多人对马肉敬而远之。

但不可否认马肉具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镁、铁、磷、锌、硒等矿物质,有补中益气、补血、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之功效。中国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特别喜欢吃马肉。

骡子肉

骡子具有雌雄之分,只是没有生育能力而已。公驴和母马交配生下的为“马骡”,公马和母驴交配生下的为“驴骡”。作为杂交后代不仅遗传了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继承了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

北方人常说“驴肉饺子骡子包,给个皇帝都不要”,其实骡子肉并非难吃,只是骡子无生育能力,觉得低下,人们思想排斥而已。


“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作为一句老话,是农村对食物味道的看法,也可能是长久饲养建立起来的感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管哪一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

各位网友有什么看法呢?


田头说农事

农村老人常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在农村,会有很多的关于日常生活的俗语、谚语,这些话的从整体的意义上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对我们的后辈的日常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这是在农村里流传比较广的一句俗语,虽然可能因为各地的方言的硬性,在实际的用词上有所改变,但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一致的。那么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是这个样子呢?


1.驴肉细腻,味道好且营养价值丰富。

驴肉口感香甜,而且煮汤的话,味道十分的鲜美。在农村里不是还有这样的一句“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更是很好的从侧面说明了驴肉的肉质细腻、鲜美、爽口,且香味十足。

2.马肉粗糙,口感差。

“马肉臭”是一句比较夸大其实的说法,虽说其肉质粗糙、干硬,口感较差。但是如果遇上善于做马肉的师傅,马肉也是一种不错的美食呢!


3.骡子寿命长,负重和耐力持久。

骡子寿命长,又兼具了驴与马的优势,在过去农民朋友家中一般喜欢喂养骡子,好的骡子可以使用20年左右,为农民朋友做了不少的事情,替代不少的人力,所以会有“打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一方面是对骡子的感情上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是对后辈的告诫。

农村流传着很多很多的谚语,虽然很多在当下看来没有多大的含金量、甚而已经没有了其应有的功效,但是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还是要去珍视、传承,留存的是文化,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乡村文化。


农业补贴

农村老人常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的人啥不能吃啊?逮只蚊子还能烹饪出几十种汤呢。什么蟑螂老鼠的都逃不过人类的五脏庙。

古人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估计也有道理,但是翻遍书籍也找不到出处,其他的说法也是胡闹剧,但是三种牲畜肉都吃过的应该知道是啥滋味。我没那么幸运,只是喝过驴肉汤来着。确实很好喝的,或者是慕名而来心怀虔诚把,但是死贵烂贵的说,喝不起啊,那个驴肉火烧啥的,还真没吃过。

驴肉比较细腻,这个是真的。而且驴子浑身是宝贝,几乎没有被人类扔掉的东西,除了内脏中的粪便。而且民间是以养驴子居多,时间久了也就认可驴肉好吃的说法,主要是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养成有关系。

至于马肉,不太清楚。都说马肉是酸臭的,应该是。因为马经常奔跑,浑身是汗,沉积在马的肌肉内就会变成酸性的肉质吧。我以为马的肉多以瘦肉居多的,吃上去会有柴的感觉,不知道对不对,很想尝尝。

骡子肉打死也不吃。这个估计和肉质没啥关系。在古人的解说中,骡子是马驴的结合物,天生有缺憾不能同类生育。人类不吃骡子肉可能处于对他的同情吧。在古人造字中,取马字偏加个累字,说明骡子很吃苦耐劳的,这一点深得农民喜欢的。处于情感上的不忍,打死不吃骡子肉更多的是出于爱护和同情骡子这种牲畜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