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过去的梁家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电,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老百姓起早贪黑,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而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却不够裹腹。

如今的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亮的路灯、崭新的柏油马路,整齐的行道树,干净的窑洞,诉说着梁家河村的好光景;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还有互联网全覆盖;尤其村里发展旅游业以后,游客络绎不绝,仅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村民都住上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梁家河是总书记插队七年的地方,梁家河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纪实文学《梁家河》一发行,梁家河村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起回忆当年与总书记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共同见证梁家河如今的大变化……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梁家河人读《梁家河》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石春阳

习近平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大队接到一批救济粮,围绕怎么分,社员产生了很大争议……习近平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带着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有多少粮食……从夜里10点一直忙到凌晨5点,实实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粮情况。谁家粮食少,就给谁家多分。大家谁都没话说。这件事深深地烙在了石春阳的记忆里。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张卫庞

40年了,这些名字不知多少次在习近平脑海里闪现。在梁家河的“小伙伴”面前,习近平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官”。在乡亲们眼中,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这种情感经过40年的沉淀,越来越醇厚。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梁玉前

“近平回来了!”一声惊呼,村民都向村口外跑去。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算起来,他离开梁家河已经整整40年了。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梁向前

从梁家河到文安驿,一个来回30多里,社员买日用品步行去一次得花大半天时间。这个事一直让习近平惦记着。梁家河普及沼气后,他就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事。村里人有人会铁匠手艺,习近平想:“何不让他发挥特长,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于是,梁家河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成立了铁业社。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巩正荣

习近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时常关注、关心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巩保雄

习近平在给村民的回信中说,自己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七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得知梁家河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水、电、路已全部到村入户,乡亲们的生活水品有了很大提高,他感到非常高兴。他在信里鼓励乡亲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通过乡亲们的努力,大家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王保林

在人员安排上,根据村民年龄和特长,分配相应的工作,岗位不同工资不同……在名额分配上,我们坚持总书记留下的“一碗水端平”的好作风,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家至少安排一人在旅游公司上班,这样群众谁都不会有意见。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王彩虹

我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村里乡亲们和全国广大农民一起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年,村里制定了发展计划。希望你们带领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梁保卫

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养猪专业合作社、苹果专业合作社,加上小商品生产、农家乐等,各种致富形式聚合在一起,把梁家河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新的发展理念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巩苇辰

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的概念在习近平脑海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梁建华

后来,知青们开始自己做饭,大多数时间他们吃野菜团子、玉米糁子,偶尔也吃小米干饭。没有菜,就跟老乡要一点儿酸菜,以至于酸菜成为习近平想念的美味佳肴。他说:“直到今日,我对陕北的乡村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石磊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高峰

习近平说:“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春天给地里送粪,一担有七八十斤,他一口气能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子,两大捆100多斤,10里山路也能一口气走完。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巩金华

打坝一般是在农闲的季节,这时候打坝也最苦。炸掉冻土、掏土、推车拉土、夯土,相当艰苦,习近平手上磨出了老茧……人们对干活不惜力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在梁家河 读《梁家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