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政府取決於錢的來源途徑

看了劉守剛的《中國財政史十六講》這本書領悟到不少東西,對於收稅,政府關心的是稅收的多少,稅收方法的難易度,收稅時避免貪汙問題。稅收也不僅是一個單向的政府收稅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向塑造政府的過程。說白了,有什麼樣的稅收,就有什麼樣的政府。稅收,不僅是一個全民該關心的話題,而且也是民間社會參與國家制度建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先來看一個簡單的道理,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商業社會到底有啥區別?

什麼樣的政府取決於錢的來源途徑

傳統的農業社會,政府的稅收主要來自土地。土地無法移動,也難以隱藏,民眾逃避稅收的可能性就很小。歷代官僚都是以不讓民眾產生共憤的前提下,掂量所需徵收的稅收多少。畢竟也真不想逼得老百姓造反這不是,老百姓造反起來朝代也都難逃覆滅的。收稅方式古代也只能採取挨家挨戶招呼的形式,所以必須建立龐大的官僚系統。稅收的用途也就大都用於官僚機構跟皇室的開支,只要鞏固皇室的權威跟武力便坐定江山,所以會建長城,運兵道,重農抑商。

而工商業社會,商人的流動性大,資產隱匿性強。武力壓制的方法交稅就大打折扣,官僚就不得不給商人更多的實惠,讓商人自願納稅。比如建立商道,建立碼頭等從中掙取關稅。清政府便是如此,海關稅都佔總稅收的四分之一,關稅還比較容易徵收,只要在重要關口設上衙門,便有大量的關稅收入,政府就只要提供便利的運輸通道,就能從中收過路費。

什麼樣的政府取決於錢的來源途徑

而要發展完整的工商業從中收取稅收,這可是個大工程。政府需要完成自由貿易市場建設,工商法的建立對商人利益的保護,要保持市場秩序吧,要避地方免豪強收保護費吧。建立良好的社會福利,比如宋朝就有懷孕,養老,喪葬等補貼。甚至還需要建立金融體系抵制商業風險。能夠收簡單的稅政府怎麼可能會這麼費勁,清政府也是在八國聯軍辛丑條約之後欠下10億兩白銀的賠款才費這心思收各種商業稅,進而完善社會的制度建設。

再看看一些外國的例子,比如一些中東國家依賴天然的礦產資源致富,政府只要嚴密控制這些特殊資源,就可以確保收入源源不斷,政府也就不太重視國內製度的建設。只有少部分人掌握石油資源,也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這也是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源詛咒”。

財政收入是政府的命脈,隨著社會技術的不斷演進,商業財務流通變得越來越清晰,不像古代只能估摸著這店鋪大概一個月收入多少該交多少稅。漸漸收稅的途徑也變得多樣化起來,這也是社會建設的必然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