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規定的喜喪是多少歲?

河水菏澤

具體多少歲才算是喜喪是沒有規定的,而且一個人也不僅僅是年紀大去世就能算是喜喪,

在專門記述民間掌故遺聞的清朝《清稗類鈔》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可見,古人認為“福壽雙全”的逝者,才算是喜喪。

如果更詳細具體的來說,去世的老人若滿足了:“全福、全壽、全終”這三個條件,那麼其喪事就可以稱為喜喪了。

全福

中國人自古講究的“福”,與錢財多寡無關,而是說家庭繁盛、親人和睦、子孫孝順。何為“全福”呢,一則是完成了給父母養老送終的責任,二則自己後繼有人,子孫香火不斷,那麼這個人就算是有福氣,可稱為“全福”。

全壽

全終

其實就是“善終”,意思是有一個良好的結局,死法應是無疾而終,自然老去,而不是飛來橫禍、疾病纏身之類的非正常死亡。想想,一個老人即便已經年過九十,子孫滿堂,但若是因車禍而死,無路如何旁人也不敢安慰他家人,這是“喜喪”吧。

其實所謂的喜喪,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出於安慰死者親屬的一種說辭,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節哀,畢竟逝者已矣,而生者仍要繼續。


漁樵講史

古代的喜喪一般是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全福:生前自家門內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二、全壽: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三、全終: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古代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

如果只具備上述第一、二兩項條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喜喪”。


開拖拉機超大奔

凡是上無父母,下有四世同堂,年滿90歲以上,且正常死亡的老人,方能稱為喜喪。

人即使活到100多歲,只要是死,就不是喜,俗話說得好,好死不如賴活著,人只有活著才是好事。假若人死也是喜事的話,那天下沒有不是不喜的事了。

為何稱具備以上四種條件的喪事為喜喪呢?實際上這四種條件本身就是答案。

1,死者上無父母。為人兒女對父母的義務是養老送終,只有把對父母雙親養老送終完成,才算盡完了義務,做兒女的才算死而無憾。如果父母只要還有一方健在,做兒女的就是120歲死了,也是沒完成養老送終的任務,反而讓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女這個歲也應白髮了),傷心難過,被視為不孝。喜喪就會這一項徹底否決。

2,下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本身說明死者的後代人丁興旺,後繼有人,煙火不斷,90歲以後仙世,也應含笑而終。這還不夠,既然喪事沾了喜字,就應該有點喜氣,這喜氣最明顯的是呈現在穿孝上。我們知道喪事也叫白事,白事由穿白(也叫穿孝)而來,白事又是紅事的反面,死者後代一片白孝稱不起″喜”,既然死者後代最低四世同堂,起碼有曾孫,曾孫穿藍孝,玄孫穿黃孝,來孫穿紅孝。過去人即便早婚早育,穿紅孝的也比較少見,穿黃孝的不少。奔喪人的孝衣,五顏六色,這才配稱喜喪。

3,年滿90歲以上。凡活到90歲以上時,死者的父母都百歲開外了,健在的基本沒有了。養老送終的義務完成了。到這歲數曾孫,玄孫也面世了,孝衣顏色也不單純白色了。90歲以上人間的酸甜苦辣也嚐遍了,兒女也到了古稀之年,該盡的義務差不多了,伺候父母也伺候夠了,到這個高齡以上辭世,兒女的哀傷度也降低了。相對說他喜喪也說得過去。

4,正常死亡的就是壽終正寢。如果是車禍,溺水,火燒,自殺,他殺等,這叫不得善終,過去叫橫死。即便年滿百歲,也稱不起喜喪,應屬兇喪的範疇。

這種喜喪的由來,根本原因出於外界安慰死者親屬的一種說辭,目的為了讓死者親節哀。


魯南觀點

喜喪多少歲?這裡講下筆者所知道的,同大家分享:首先老人要正常死亡,有子女。所謂福壽全歸,壽終正寢。真正的喜壽是百歲老人,而到了九十七歲以上就可做喜壽了。中國的農曆講閏年閏月,三年一閏;就是每三年中有一年是十三個月,每十九年是七閏。人九十多歲了,一生過的閏月加起來,就有好幾年,故九十七歲再加閏月一算,應該就上百歲了。可能地方不同,喜壽的規矩也有出入,但舊時出版的《家禮集》及《通書》也是這麼講。總的是喪事,而人到了這個年紀也不容易,少之又少。喜喪出的訃告也用紅紙,這是不同於其它喪事的是主要的區別。


雙方人1

各地風俗不同,我們這兒滿了一甲子,即滿六十週歲就可當喜喪辦。喜喪一般比較隆重,熱鬧,風光體面,奢靡鋪張,請道士超度,樂隊吹打,高搭靈堂靈棚,讓親朋鄰居前來弔唁,張貼香儀名單,孝子賢孫跪迎長輩親戚前來弔唁燒香,出喪出殯後舉行答謝宴,答謝前來弔唁燒香的賓客,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整過治喪三天,鞭炮一掛接著一掛的燃放,煙花爆竹響徹雲霄,整個村莊瀰漫著硫磺味,非常擾民。


長江老農

奉勸世人決不要誤信誤傳所謂的‘’喜喪‘’之說。喪就是喪,即便高齡200歲的親人去世也是喪,哀痛,悲切,懷思,不論逝去多少年,一想起或旁人一提起,悵悵然。喜喪一說,本源於朋友們在喪事中對主家至親的勸慰之言,‘’老人八九十歲了,一輩子好名聲,也是喜喪。兒女也充分盡孝了,不必過於悲慼了‘’,‘’人活百歲,終有一別‘’。諸如此類,很多很多,人們常用來勸人的。現代人不識傳統文化,再有一些偽文化人自我包裝,淺薄至極!也竟有以年齡而定“喜喪”之說,還真當喜慶去辦!穿紅披綠,妝妖作勢,簡直是欺侮祖宗的鬧劇!


公叟之間1

我家鄉的白事一般為六十歲,為六十花甲到了頭。死後為壽。上有老人沒去世死後必須帶白色官帽,叫死者為孝子。老人去世會將棺材停放在堂屋(大堂)做為靈堂坐夜,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兒子為主孝,主孝的白布必須拖在地上。我們家鄉還有一個風俗習慣,在道師開歌路主孝跪下退著燒紙退步到靈堂。等道歌唱完主孝才能站起身跟著歌師棺材周圍慢步行走。女兒為偏孝,一般的事女兒也不去動手。如果只有女兒女婿為主孝,因為有很多事女兒也辦不了。不過現在也沒有這麼多講究了。在坐夜的當晚主孝會請陰陽先生看好墓地看好風水。此地葬人後對後人無病無災無壞處。也就是陰陽先生給主人的一種安慰!


投石問路82356394

古時生活條件艱苦,醫療條件不完善。故人到了70歲以後就是高壽了,而舊時人們結婚較早,年紀到了70歲以後基本上已經四世同堂家族興旺,算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所以70歲後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

孔子曾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這些歲數對於中國來說應該具有特別的含義。別的不講只講七十歲,古稀古人多認為七十古稀是源於孔聖人七十三歲仙逝,孟對人84歲燈枯。所以好多老人都會講“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個說法其實是有一種傳承的崇拜情懷和安慰的情感在裡面,其意境有感;兩位仙聖也只是活到了七八十歲,我們普通老百興還想有多高壽,人過古稀已是大喜。

人過古稀已和傳奇無太大差異,活著見證了一段又一段歷史,記錄了人生一件又一件幸事,家族興旺,兒孫滿堂,死時安祥自不必受病痛折磨之苦。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一般都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以招待鄰里親朋。


竊以為80以上就可以了,多活無益。慢慢分析一下,一個人80歲的時候,如果24歲結婚,他後代,兒子或女兒最起碼已經55歲了,說老不老,但也不小了,這個時候老人去世,其子女身體精力等都不錯,俗話說還能折騰得起。如果再活了5、6年,子女60歲左右,進入老年了,都成老頭了,如果子女身體不太好,你說誰照顧誰啊?還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長壽,難免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農村的說法是折壽,克晚輩,後代們有巴望你快點走呢!特別是久病床前的,子女都伺候夠了,恨不得快點去了,一了百了。我就親耳聽見一家人,老母親臥病在床好幾年了,兒子發牢騷:家裡的老祖宗還不死!想想人活 的多悲哀。兒娶女家,子孫滿堂,就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了,就不要在留戀這個社會了。遺憾的是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壽命,除非自殺。


哥德巴赫3

我一鄰居,女,今年八十九歲,身體結實耳不聾眼不花,前幾日出門溜達,被過往的貨車爆頭了!事故最終獲賠四十九萬!也不知道這個算不算喜喪!個人感覺吧這事因人而異,並不一定年齡大了就是喜喪,比如吧有人得癌症了,結果又活了二十年,就算六十去世也應該算喜喪吧! 答非所問有點跑題,重在摻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