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 布◎张峰青

“男耕女织”是一个时代的剪影。说起织布,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很少知道,它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与视野。

每次看到那些静放在博物馆角落里的织布机,我就会想起母亲织布的情景,耳边好像又听到那种久违而又熟悉的声音,棉线的交织声、木梭的穿行声、机杼的推拉声、踏板的咣当声,合成一首没有伴奏却极富乐感的曲子。

织布前先要纺线。纺线是把团块状的棉花变成细线的过程。一台纺线机,在人力的作用下嗡嗡嘤嘤地旋转,它将一尺多长的棉条拉长拧紧,最后成为纤细的白线;接着又将白线缠绕在一根细长的竹签子上,形成纺锤,人们称它“线穗子”。这些“线穗子”一部分用线拐分作织布的“经”线,通过缯做成相互交叉的上下两层,缠绕在织布机上;另外一部分“线穗子”就填充在鱼状的木梭里当织布的“纬”线。

织布的人坐上织布机后,腰里要挂上襻带(一种宽而长的布带,起固定身体的作用)。几百根经线,上下交错,随着木梭的左右穿行,双脚踩着踏板,左手扳动像梳子一样的机杼,于是经线与纬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的布一点点卷在胸前的横木上,形成了布匹。织布时一连串的动作要协调起来才能省时省力。

人们把织好的布叫“老粗布”,呈白色,它的纹理比较粗糙,也难以与机器织成的洋布相比。织完一缯线,少则需要半月,多则需要一月,人们没黑没明、点灯熬油地织,最后织成一丈到一丈半的粗布。记得我小时候,母亲织布总是在鸡叫以前起来,一直会响动到半夜。

当一匹布织好,用剪刀剪去线头,从织布机上取下的时候,总会让人满心欢喜。这时的粗布比较干硬,为了让布变得绵软,还要经过面汤“浆洗”工序。浆洗过后,人们用它做床单被套;或把相应的颜料搅拌在水里,对布匹进行一番烫煮,粗布就被染成了黑色或蓝色,还可用来做衣服。后来有了彩线,在穿缯时按照一定的规律采用不同的彩线,就能织出带有方格图案的布来,这也让老粗布不再是单一的白色,而变得更加美观。织成的粗布也有缺点,稍有磨蹭就有破损的可能,但它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绵软舒适,而且实现了人们生活上的自给自足,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今天,人们的服饰布料大多是纺织厂里机器织成,与以前家里手工织的粗布相比,图案更新颖别致,质地更细密结实,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退出生活舞台的织布机,仍会不时触动我怀旧的心绪,让人倍感亲切与温馨,也难以割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