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說明朝「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冬爸爸愛你們

高曉松說的有點偏頗。

最近在讀明史,也看了不少明朝的私人筆記,對明朝的情況深有感慨。需要說明的一點,明朝絕對不是一個多好的年代,這一點千萬別被當年明月的那本《明朝那些事兒》給誤導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寫的不錯,文筆有趣,故事也精彩,不過他寫的真的是經過他理解消化後的東西,很多醜惡、殘酷、暴戾、黑暗的東西他都有意無意的省略了。

因為一般的人看不懂文言文,也懶得翻古書,以為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就很瞭解,其實啊,《明朝那些事兒》寫的大部分都是正能量的事,而現實中的無奈與醜陋都沒有像古文那樣體現的好。

明朝的好皇帝啊,我認為第一個就應該是孝宗皇帝,不管是和同朝代皇帝比較還是和整個中國古代皇帝比較,孝宗都應該是一位很不錯的皇帝,他在歷史上可能知名度不太高,但是絕對是一位被低估的皇帝。可惜是死的有點早。

其他的皇帝就不好說了,三七開也好,五五開也好,四六開也好,反正優缺點都特別明顯。這一點從很多事例裡都表現的很清楚,不管是出於政治平衡還是帝王心術,亦或是當時的風俗習慣,現在看來很多事件的處理都讓會現代人不寒而慄。

名將名士回頭再說。

總之一句話,不要把明朝抬得太高,也不要貶的太低,除了風俗習慣和現在有差別外,人情世故其實都一樣,或者說從來沒變過。

至於那些人整天叨叨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話呀,還是省省吧,聽著挺振奮的,其實裡邊的事哪有那麼簡單。


冬眠要趁早

大明朝開國以來,前後統治中國276年之久。其起於明太祖朱元璋,而亡於明思宗朱由檢,對中國的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影響深遠,與元、明、清並稱後三朝。清朝盛讚曰:“幅員遼闊,遠邁漢唐;繁榮似錦,治隆唐宋”。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還特別去參拜了洪武皇帝的孝陵。



明朝與華夏正統

自五代以來,遊牧民族逐漸崛起。契丹、女真、党項強盛一時,遼、金、夏逐鹿於漠北。兩宋王朝疲軟無力,守內而虛外,兩次均被外敵所滅,屈辱至極。尤其是蒙古興起以來,漢族政權徹底斷絕。唐末至太祖朱元璋奮起之時已有400多年之久。然而明朝以弱攻強,先克山東,後取川陝,驅逐蒙古,追亡逐北,於是諸路皆平,盡復華夏衣冠。



明朝的明君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但卻崛起於元末群雄中。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攻敗王保保、李思齊,開創明朝2個多世紀的國運;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並舉,先後征服越南、蒙古,又組織鄭和下西洋,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這是中國最早與非洲國家接觸;明仁宗、明宣宗開創仁宣之治,休養生息,致力於國家建設;明孝宗繼承大統,開創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弘治中興”,扭轉了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以來的頹勢。



明朝的名將

明朝名將如雲,可以堪稱豪華陣容,實在沒有“無名將”一說。橫掃蒙古、攻無不克的徐達、常遇春、馮勝、李文忠、藍玉;攻伐西北,西出河套,招降西藏的鄧愈;攻滅大夏國,挺進大西南的傅友德;進擊雲南,兵臨緬甸的沐英;南攻倭寇,北掃蒙古的戚繼光;擊敗努爾哈赤、鎮守遼東的孫承宗;支援朝鮮,威震女真的李如松;擊潰荷蘭、收復臺灣、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等等不可勝數。





明朝的名士

輔佐太祖皇帝朱元璋克定天下的劉基;主修《元史》、教授太子的宋濂;不畏權貴、獲罪腰斬的高啟;擊退瓦剌,保全國家的于謙;平定叛亂、安邦定國的王陽明等等不可勝數。

總結:用“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來形容明朝是完全說不通的。明代中葉以後,確實弊政連連,但依然無法掩蓋明朝的積極意義。這種說法出自娛樂節目“曉說”。首先要明確,這只是一種娛樂節目,對於歷史侃侃而談,只是為了收視率。其次,因個人主觀而發出的言論,往往不具有公證性,權當一家之言。


中外歷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朝前期綜合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與政治腐敗和天災不斷導致國力下降,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滿清趁亂進入中原,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明鄭結束。

一、明朝有明君

1、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經濟上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並大興水利,獎勵開墾,確立裡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2、朱棣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徵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朱棣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增長財政收入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編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

永樂年間天下大治,後世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3、朱高熾

朱棣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4、朱瞻基

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並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

5、朱祐樘

1487年明憲宗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年號弘治。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自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孝宗先是將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免,逮捕治罪,並選賢任能以委重任。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史稱孝宗為“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朱佑樘人品極佳,提倡一夫一妻制,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6、朱厚熜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世宗。登嘉靖帝登基後是面對正德帝留下的爛攤子,嘉靖帝效法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治國手段推行"新政",政治上英明苛察,嚴以馭官,整頓朝綱,大赦天下,嚴禁宦官干預朝政,集異納諫,勤於政務,完善科舉制度;經濟上寬以治民、減輕賦役,勘查皇室莊園和勳戚莊園,把耕地還於老百姓,同時還鼓勵耕織,減輕租銀,重新整頓賦役,賑濟災荒,體恤民情;軍事上,正視哈密問題,大力提拔將才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頓邊防,以解除邊疆危機。嘉靖革新持續了近二十年,取得了顯著效果,這期間"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同時文化和科技領域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天下翕然稱治"。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 。

二、明朝有名將

1、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朱元璋:“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2、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安徽定遠人,生於山東濟寧。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3、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4、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漢族,遼東鐵嶺衛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讚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5、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朝鮮,明朝自朝鮮內附。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其後十年間,遼東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三、明朝有名士

1、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他所創立的“心學”影響東亞世界500年,如今依然在持續。據傳,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 由於他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 日本天皇 任命他為海軍 軍令部 部長,將他召回日本,併為他舉行了慶功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 東鄉平八郎 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

2、于謙(1398年-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征瓦剌,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3、唐寅(1470年-1524年)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三十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洩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後遊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 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佈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豔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 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


孔雀石55

各人看待歷史的角度不同,而他只是衝著明君、名將、名士去看待一個王朝(明朝)的!


悟在吾心

朱元璋和同桌的你


元朝時期,漢人是沒有姓名權的,所以朱五六生了個兒子叫朱重八。

朱重八沒有什麼長處,除了吃的特別多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外。有一天他和湯和一幫朋友又餓了,朱重八在替地主放牛,他們來到了一塊胡蘿蔔地裡,因此牛肉和胡蘿蔔聯繫在一起,就成了胡蘿蔔燉牛肉火鍋。

大快朵頤一番,撐的肚皮朝天,接下來該面對地主了,朱重八設計了一個劇本,牛鑽牛角尖了進山了,地主想你當我三歲小孩啊!一頓毒打,朱重八失業了,回到家裡一看父母都餓死了,連埋屍骨土地都沒有,辛虧村裡鄰居看著可憐,同情朱重八給了一塊地方埋了父母。

朱重八當不了和尚,湯和來信說自己造反了,過得還不錯希望大哥一起過來共享經濟。朱重八明白造反是殺頭的事情,所以默默的把信收起來了。湯和是朱重八的同桌,儘管一起沒有讀幾天的書,但是苟富貴勿相忘,還是很講義氣的!

高曉松老師同桌的你作為自認為的傳世之作,更多的是希望走了心之後走腎。一對兩小無猜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安生情愫,默默的關注對方,痴痴傻傻的守候,終於一天看到自己守護的大白菜被其他豬給拱了,她說他愛的是他的才華。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審時度勢不斷積蓄自己的力量,他的核心是得人心而不關心地盤,所以威名遠揚。他在攻城略地的路上,遇到一個秀才,這個秀才給他獻策: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秀才名字叫劉善長,他獻的策略是劉伯溫的政策建議。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在元朝成為牆倒眾人推的形勢下,各路義軍都稱王稱皇,搶奪子女玉帛,只有攻佔了金陵城後任然尊敬小明王的朱元璋,堅定讓手下的人稱自己為上位。

江浙的張士誠,東南的陳友諒及苟延殘喘的大元王朝,朱元璋胃口特別好,牙齒也不錯收了眾多義子,最知名的一個叫做藍玉,那是一個魔鬼,洪都之戰,以3萬對100萬,竟然贏了,讓朱元璋絕地求生反轉形勢,最終在鄱陽湖大戰中滅了陳友諒,接著大草樓兔子接管了花花太歲張士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將們恢復了南宋滅亡的華夏漢唐文化,讓百家姓重新恢復,大家才有瞭如今的族譜和輩分,不然高曉松老師就不能叫做高曉松,可能是要按照祖輩排序叫做高6666。

明朝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講究”大臣守江山,君王死社稷”,所以沒有漢朝對外的和親,唐朝對外稱兄道弟,宋朝每年貢獻歲幣。明朝是我中華五千年華夏復興的時代,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繁榮了國家資本市場,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人口鼎盛達到了2億人口,國土面積基本繼承了元朝的疆域,為世界第一大國。

綜合而言,高老師的曉說是一檔脫口秀節目,自娛自樂一下自己而已,大家不必介懷心上,蹲廁所需要用力時候看一看,有利於加速新陳代謝功能!


唐俊龍55398571

矮大緊的這段話有失水準,

對比中國封建王朝,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大明是最有骨氣的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和任何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明朝,沒有漢朝的威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沒有宋朝的璀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沒有唐朝的繁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但是,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

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即使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明朝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則朱棣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為了“天子守國門”。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汙衊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只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大家想想,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當年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不同態度: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宣統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

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如隆武戰死沙場,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的骨氣!


小揚說史

這句話是高曉松在其《曉說》中對於明朝的評價,個人認為此言有失公正!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其為整個中國發展的貢獻度是極大的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歷經永樂時期的輝煌,後續也有仁宣之治、萬曆中興的局面現,也曾領先於整個世界,所以說明朝曾經無比強大!

那麼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看,明朝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吧

國家精神——君王骨氣&名臣精神

太祖皇帝遺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

永樂大帝提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所以,終明一朝,國祚276年間,英宗被俘堅決不投降,于謙為國守住北京抵擋瓦剌

末代皇帝崇禎城破國亡前夕自縊景山,絕不南遷!

這是大明天子的氣度,也是祖上傳下來的血性與骨氣

明朝自廢丞相以來,建立內閣設置首輔,並於200年間湧現了無數的名人能臣

延續國祚五十年的一代名相張居正

隱忍為國除奸相嚴嵩的徐階

誓死保國拱衛京城的正臣于謙

反抗閹黨至死不渝的忠臣楊繼盛

再如三楊、楊廷和、高拱、夏言、申時行等都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文曲星

這些名臣如盛開的鮮花,絢爛又繁多,無一不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科技發展——大航海時代&科技繁榮

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遠至非洲沿海,開創了近乎超越世界的大航海時代

堪稱無敵的鉅艦、規模空前絕後的水師部隊,強大的海戰能力,無一不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高的海上霸主地位

軍事層面,大量火器的使用,如三大營中的神機營配備先進的火銃,曾橫掃蒙古鐵騎威震華夏。再如寧遠城上的紅夷大炮,曾將後金努爾哈赤打的生活不能自理,而廣泛應用於實戰中的三眼神銃和小佛郎機也都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武器

這些都足以展示明朝軍事水平的高度,雖然明末不負榮光但卻依然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給予後金最沉重的打擊!

文化進步——最後一個聖賢

終明一朝,名人才子如唐伯虎、楊慎、解縉等層出不窮,又有堪稱中國古代最強驢友的徐霞客,可謂是人才濟濟

但是,有一個人超越了他們所有,時至今日仍對我們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腰間常掛有一個名牌,上述八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守仁,別號陽明先生,思想家、藝術家、軍事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

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將儒家文化發展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與孔子、孟子、朱子一併稱為聖賢

大明的榮耀,大致如此

無論是軍事實力、科技發展水平或是文化發展,明朝自元代以來將整個國家水平和文明程度都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為中國的近代化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康熙皇帝曾如此評價明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我想,這句話就足以反駁高曉松的那三無評論了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再往下看看,人家說歷史都好幾年了,粉絲數量比我的鼻毛數量都多,而且出生於1969年,比我大十幾歲,看過的歷史書比我多啊,所以在此向高曉松老師請教幾個歷史問題,都是我中學歷史學過的,還望賜教一二:

一、關於明朝明君

別的皇帝我真不太熟,只知道教科書上提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歷史上有如下評價:

1、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2、康熙帝:“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3、孫中山:“嗚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靈,何以及此?”

4、毛澤東:“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咦?清朝的皇帝不都是全盤否定明朝皇帝嗎?為啥我聽著好像說朱重八是明君呢?求曉松老師指點一二,避免順治、康熙之流誤導我們。

二、關於明朝名將

明朝名將其他的不熟,只知道教科書上提過的戚繼光、鄭成功,歷史上有如下評價:、

對於戚繼光:

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

黃道周:繼光將軍,生殊不偶。五等三孤,是其所有。推彀備倭,東南是守。因練三軍,短長互紐。南北並驅,利於險走。陣名鴛鴦,可暫可久。分守浙東,島夷時吼。睹戚旌旗,辟易海口。因而誅之,獲訊獻醜。檄救江西,到即斬首。再往牛田,俘馘不苟。敵陷石州,召光入部。因請練兵,以為利藪。再請車營,以為不朽。部議持之,唯唯否否。江陵遣觀,方窺八九,少保加榮,勳名山斗。

對於鄭成功:

1、康熙帝:鄭成功病逝於臺灣,康熙題撰輓聯一副,聯雲: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2、四方赤良(日本)

: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

咦?康熙和日本人在忽悠我們嗎?他們有什麼陰謀?求曉松老師指點一二。

三、關於明朝名士

明朝名士其他的不熟,只知道教科書上提過的王守仁(王陽明),歷史上有如下評價: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孫中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三島毅: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高瀨武次郎: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這個牛吹得更厲害了,居然都跑去影響日本了?求曉松老師批判。

曉松老師,人家都說,40歲以後相由心生,我覺得這個有一點點道理。


狄飛驚

如果這句話真實高曉松說的,我只能評價其為有失水準,不負責任。明朝無明君、名將、名士顯然是對明史的一種褻瀆。請問你是切切實實去拜讀明史了嗎,你是真真正正瞭解歷史嗎,你是踏踏實實學習歷史了嗎?

1、明君: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都是有為之君。

(1)朱元璋,以布衣出身,開創長達276年的大明帝國。其非凡的膽識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驅逐蒙元,統一四海。其開國曆程難度高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任開國之君,建國後又迅速建立一整套井然有序的帝國規則。建業受業都是如此出眾,此等人物難道不是明君嗎?

(2)朱棣,藩王出身,白手起家奪得天下。永樂大帝五徵大漠,徹底掃除北元等遊牧民族的威脅,這是如此的軍事豪邁;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沿途國家相繼朝貢明朝者多達百餘國;遷都北京更是做到天子守國門。內修外伐,鑄造了一個帝國強大的雛形。如此帝王,怎能不是明君。

2、名臣:劉伯溫、李善長、于謙、張居正、海瑞。

開國功勳劉伯溫、李善長,助朱元璋掃平四方,開創明朝偉業。

北京保衛戰兵部尚書于謙,排除眾議,另立新君,擊退瓦剌。延續明朝國祚200多年,拯救明朝於大廈將傾之時。

張居正,以壯士斷腕之決心,推廣改革,主導了明朝中後期的隆萬大改革,再次一定規模上為明朝續命。

海瑞,兵至南京禮部尚書從二品。為人剛正不阿,自身廉潔奉孝。其為一代楷模,包拯齊名。海瑞不只是一個人,一個官,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再說明朝無名臣不是眼瞎就是眼瘸。

3、名將: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功勳、朱棣(難得領軍人才)、戚繼光、鄭成功。

開國功臣名將如雲,不再贅述。朱棣更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民族英雄。

4、名士:謝晉、吳承恩、徐渭、唐寅、文徵明、顧炎武、黃宗羲、李時珍、徐霞客。

謝晉,謝大才子主修《永樂大典》。吳承恩《西遊記》,徐渭、唐寅畫筆成精,文徵明書法冠絕明清,顧炎武、黃宗羲更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時珍徐霞客自不必多說。


君之所見

我只說一個人,那就是王陽明,相信百年之後,王陽明的影響力會超過現在的孔子的影響!高曉松除了在詞曲方面有點成就,其他方面就談不上了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