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相对衰落,主观原因大还是客观原因大?

觅夜店

多数是客观的原因——这与英国的国家性格和资本主义属性有关。

英国是一个有着宪政精神的国家,在13世纪时贵族就曾逼着国王签订了《大宪章》,此后多位国王一再重申《大宪章》的法律效力,使得英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具有过度民主的特点。这也是英国第一个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国家性格,造就了现在的英国的平稳,也在历史上使得英国错失工业第一大国的桂冠。

作为人类工业革命的先发国家,英国依靠其国内工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在1870年左右达到了鼎盛,其工业产值占全球的32%。此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的发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弯道超车,将国运赌在了新技术的投入和产出上,经过资本主义充分自由竞争的1870-1900年,世界各国分别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全世界能够被瓜分的土地都被瓜分完了,1913年是资本主义最好的一个年份,世界各国之间贸易总额直到1970年才再一次达到。然而,到1913年时,在工业领域唱主角的,早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之秀的美国和德国。尤其是美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分别在1894年和1910年超过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美国之所以没有上位,纯粹是因为英国的政治影响力的惯性。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是虽然是先发国家,但工业革命的结果,实际上是利用蒸汽做动力的中小型工厂居多。由于英国本土不大,发展快,因此英国的发展相对充分,国内劳动价格很高,资本家在国内投资面临的用工风险和成本都直线上升,使得英国国内投资热潮的降低。

与此同时,英国的殖民地国家和其他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原材料丰富,且就地取材,这对资本家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因此英国人在殖民地上的投资要比国内还要多,是当时世界的资本输出国第一名(排名第二的是法国人)。英国人在1912年,殖民地投资的利润总额是1.76亿英镑,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在一战前维持的繁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压寨的基础上的。

英国殖民地体系内部的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原有的技术设备,虽然比起美国、德国等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落后,但是对那些不发达的殖民地国家来说,依然存在有代差的优势。既然殖民地的投资依然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英国人投资新技术的迫切性就被降低了。

美国和德国因为自身的殖民地少,资本输出的空间不大,相对只能在本国发展,而且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留下来的厂房、设备、工人成本等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因此呈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工程师是最让人羡慕的职业,被人称为“电气工程师”意味着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尊崇。美国和德国较好地学习了英国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的教育也偏重理论和实际结合,引发了新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引领了生产力的大爆发。

英国对新技术革命的不重视,很快就体现在与德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上的窘态。德国人更新换代的海军舰船新技术使得英国原有的“无敌舰队”基本都已处于落后状态,英国海军必须要进行整体换装。在海军军备竞赛中,英国吃力地维持着2:1的建造速度,只能把陆军的发展交给盟友法国人。

所以,英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人拥有更为多样的盈利选择,新技术投入和开发相对于金融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只能被列为第二优先选项。在缺少政府的强力干预下,资本天生具有以更少的成本追逐更多的利润的秉性,英国保守的自由主义,使得英国人在面临新时代的进步时,总是显得谨小慎微。这样的国家性格,虽然在风云际会时不具备大开大合的大国气象,但也保证了国家基本稳定的传承。

英国从第一工业大国的宝座跌落下来,我们能够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必然会衍生出众多的杠杆,使得资本盈利的地方从实业转向了虚拟经济。短期内的收益可以得到保障,而作为国家支柱的工业发展的更新迭代就会落后于时代。特朗普在推进的“再工业化”的施政目标,也是为了避免出现英国人的结局。

君无远虑,必有近忧。


而知而行

英国作为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曾经引领了技术进步的潮流。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在钢铁、电力、有机化学、电话、无线电和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尽管英国工程师率先发明了许多新兴技术,但英国的企业家却不愿将这些新技术和工艺应用到生产中。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英国的企业家对新技术均反应迟缓,态度消极。

19世纪末出现了几个新兴产业:电气工程、化工以及汽车制造,但是英国企业家却没有意愿投资于这些新兴产业。

英国中上层阶级普遍对工业化抱有敌意,对变革与创新持怀疑态度,倾向于维持现状。不愿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由于更换新技术设备需要巨大成本,英国工业家宁愿继续使用蒸汽机等已有设备。当后起的国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英国还在使用旧机器设备。在资本家看来,拆毁旧的还可以继续使用的机器设备,换上新的机器设备是不划算的,这就阻碍了英国工业的进步。

还有就是英国作为当时地球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英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资本投资的最好场所。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劳动力便宜,原料价格低廉,工业利润大。由于英国工厂现有的生产效率足以供给有限的海外市场需求,英国的企业家无须采用新兴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绩效。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产业。相比之下,德国与美国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如照明、无线电、电气等。在一战爆发前,纺织品、钢铁与煤炭制品占据了英国出口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但是这些出口产品的技术仍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水平,这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最大的弱点。

随着各国的贸易保护和殖民地的相继独立使英国的海外市场不断萎缩,降低了英国企业家的出口激励,进而削弱了他们投资新技术的意愿。

英国企业家的消极态度削弱了英国在技术和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迫使英国将制造业霸权让位给了新兴大国。反观美德,它们的起步较晚,但是他们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完成替换,且重视设备的更新,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非常少,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还是小型的家庭企业。而美国、德国作为后起之秀,采用最新技术要比英国方便许多。所以英国经济被美德超过,英镑地位被美元取代,大英帝国解体。主观原因占多数。


环球网

英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越发变得落后起来,这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那时候英国处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对他们发展非常有利,但是,英国没有抓住机遇,把发展机遇拱手让给美国,大量的科学家、实业家,包括一些参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人才,都跑到美国去了。美国趁势而上,把南北战争的损失夺了回来,使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制造从那个时代兴起。有代表性的物体有,航母、汽车、波音飞机、战机、潜艇等,本来应该是英国称霸世界,却变成了美国的兴旺发达,真的是有点说不清楚啊!


6353902879

主观原因大,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时,支撑其成为强国的客观条件还非常深厚,英国之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开始衰落原因在于当时英国的那些大资本家,已经故步自封,他们从广阔的殖民地中就可以获取巨额利润,所以作为老牌的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从主观上就不愿意去采用新技术和更新国内生产设备。

据统计,在19世纪末20初英国的资本输出仍占世界的第一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仍超过美,法,德三国的总和。

所以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时,英国的客观条件仍是所有的国家中最好的,如果英国的那些大资本家自己愿意去革命的话,英国决不至于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小廖说历史

主观原因大。拥有辽阔殖民地的英夷精英阶层,即使整天躺在床上,也会有巨额的真金白银进账--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英夷国内的劳苦大众,养肥了这邦寄生虫!面对着似乎用之不尽的人间血汗,英夷的寄生虫们乐不知忧、固步自封,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去投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中去,这是英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相对衰落的第一原因。(图片源自网络)


孤独的人209381559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动机,在十八十九世纪领导了世界工业革命,以蒸气机为标志的工业化,大大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资夲也借机转移危机,向不发达国家倾销,英法荷等国家借机釆用殖民方式从亚非拉国收购原材料,及贵重金属,向这些国家倾销工业产品,使他们嫌的盆满钵溢,资夲的无限扩大澎涨的结果是崩溃,为了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间进行争夺战,英国凭着近百年的积累,自以为世界第一,与美国进行了关乎国运的战争,结果大家知道英国大败,元气大伤,从此进入衰退期,反着美国作为帝国主义的新成员,当时称美国是冒险家的乐园,各种思想向这里汇集,因为是移民国家,它有很大的包容性,思想也活跃,于是许多知识分子向这里汇聚,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大科家牛顿,生物学家达尔文,以及许多世界顶级科学家,成就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相对贵族还把持社会上层,在与美国战败后英国国力衰退,科学家大都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这个冒险家乐园,这就为美国继英国之后成为世界佼佼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大地消耗了欧洲的实力,英国变得更加衰弱,以至在二战时不得不与自已的宿敌美国合作,竞然以租借方式向美国举债,打了一场不情愿的战争,二场战争下来,英国成了举债人,那里还有能力引领世界经济的前进,完全成了美国的玩偶和跟班。

因此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主观原因的整体处于收缩状态,其次就是三场战争使英国更加衰弱。这是客观因素。我看主观因素为主!就是保守,吃老本,不思进取思想,再加上客观因素推波助澜,英国衰败是必然的结果!


狼烟一九三一

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该是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开始的吧!这个是偶然吗?为什么是从那个时间点开始呢?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地就是在美国!万事万物,皆有其根由!

美国相对于欧洲一直算是比较自由的,欧洲移民也源源不断的涌入美国,其中包括大量的熟练工人和一些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人,在那个时代,美国是让一个欧洲底层人能够大显身手的国家,是让发明家能够全心全意的搞发明发财致富的地方!这些促成了美国经济腾飞!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相对衰落,就是因为这样的客观原因,有美国这样的一个巨大的虹吸存在,人才都被他吸引走了!


帝国历史观察者

客观的讲,应该是客观原因所致,即使表面上貌似是客观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早也源于英国,普遍认为英国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或者新的产业,但却忽视了当时英国综合国力的绝对优势,毫不夸张的说放眼当时全球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构成对英国的冲击。

绝对领先的国家实力,在英国国内表现在商业界的思维固化,传统的纺织业已经可以确保资本的充足利润,国家和商业模式也相当流畅和成熟,那么他们会出于守的心态而从事习惯性行业,这在一定逻辑上可以理解为必然的社会反应。

正如清朝后期,一样的能接触新的工业革命就是发展不起来,并不是主观的不接受,而是客观的既有产业已经足够维持国家存在和发展,结果呢?让英国人的大炮虐待了吧!


嘟嘟超

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相对衰落,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主要原因是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也就拥有了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庞大的市场,所以英国产品不愁销路,且利润可观。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有哪个企业主会去主动进行技术更新,国家也不会想着产业升级,这样就会使科研和新技术的发展失去市场需求,当然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没有市场需求的科研和新技术,是没有意义的!

反观当时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英国的优越条件,所以必须加快发展,惟有加快发展才有生机,所以会加大对工业技术和基础科研的投入。久而久之,就会最终超越英国,造成了英国成了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这是个教训,国家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追求,无论如何都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不能安于现状,不立足未来,不着眼长远,终将会被世界抛下!


鬼影147951010

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都有,二次革命中心已经远离大不列颠本土,所以这是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在于政府忙于扩张侵占掠夺殖民,所以科技发展相对要落后于某些国家!

我个人觉得一个国家要想科技发达,那么国家政府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就是主观原因大,政府必须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吸引人才。重视教育,科教兴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