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怎麼正確的解讀這句詩?

行健文史觀

有的人認為辛棄疾這首詞描寫的是兒女私情,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鑑賞一首詩詞,不應該只是尋章摘句,更要重視創作背景,往往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境味。

《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正好寫於辛棄疾剛從北方投奔南宋。時逢金兵驅境,南宋王朝卻不思收復失地,反而偏安一隅,終日縱歌舞以享樂。時人有詩云: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軒胸懷壯志,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這與當時所處的環境是極其矛盾的。如若將此詞解釋成兒女情長,或許可以,但此時詞人與南宋貪圖享樂之人有何區別?

大凡寓情於景的詩詞都有言外之意,這首詞也不例外。

這首詞的上闋描寫的是當時掩飾的太平之象,而下闋則寫的是自己無心賞景,而是為了尋找一個身影。如果把這首詩上升到政治層面,似乎許多矛盾之點就可以解釋地通了。

在沒有作序的情況下,我們能推敲出一首詩詞的言外之意,最多隻有十之八九,剩下一二除了作者誰都無法下定論。這也是爭議的來源之一,俗話說各花看各眼。


除卻背景不談,今人把這首詩作為情詩看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引用名句,還想表達的是自己的心聲


詩詞補習班

我還是比較推崇靜安“立、守、得”三大境界之說的,此一境就是第三境界——“得”,尋覓千百次,竟然是在燈火冷落之處發現了那人。誠然,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不等於他們不能寫婉約詞,總體上青玉案.元夕還應屬於幼安少有的精彩婉約詞。

我認為這樣說還是有些武斷,如果如前所言,那麼後四句前的“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又如何理解?上下闕詞的對比是顯而立見,下闕的情調漫然是有,但由此而說“寂冷”則有些過了,只是關注點的不同,體現了詞人心境的對比反差,眾人關注的是寶車香路、鳳簫玉壺、魚龍花千樹,而作者關注的只是那個闌珊處蛾柳暗香的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可是她卻在熱鬧外,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清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於世間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詩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第一層意思是她,引申到志同道合之友,同持家國情懷的摯友也未嘗不可,這不同的境地是修出來的,是對她的朝思暮想、對北國家鄉的眷戀,日積月累而達到的境界,達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會突然豁然領悟貫通的境界,“得”不是天上掉餡餅,是量變到質變的修身悟道!

另外,這幾句不是出題者所言的詩,是詞句!

最後我要說的的《經典詠流傳》陳彼得的演唱,將一首婉約詞唱的如此豪放,也是他對幼安青玉案的解讀,確實不錯。


寶吧--暑燼秋逸

這句詞的字面意思是: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突然不經意間一次回頭,卻在燈火稀疏的地方發現了她。

題中這一句單純理解沒有特別的深意,需要結合上下闕來解讀,原詞如下圖:



所以結合全詞來看題上這一句包含了三層意思,不知道我領會的是不是過分解讀。

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迴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藉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高雅淡然。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寧可一個人寂寞站於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與哲理,這種哲理與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恆性和宇宙性。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不知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呢?一起探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