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覽

國家一級文物34件

1995年,國家文物局派出文物專家組對黔西南州館藏文物進行鑑定,正式認定國家一級文物藏品34件。其中,銅車馬、撫琴俑、提樑壺、連枝燈、搖錢樹五件文物1990年被國家文物局選調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羊角鈕鍾一件文物1991年被國家文物局選調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品展》。

銅車馬

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览

馬通高116釐米,長85釐米,分頭、耳、頸、身、尾、腿等11個部位。砂模空心澆鑄,子母口銜接。馬姿為直軀,昂首,四肢作行走狀。車由駕馬、輪軸、車廂三部分構成,車通高76釐米,總寬108釐米,輪外徑76釐米,輪距78釐米,軸長108釐米。輪為寬牙,牙中部有一圓弧形凸稜,每輪14幅。車廂長方形,兩邊及前方均有擋板,廂底為菱形鏤空板。1987年興仁縣交樂漢墓出土,1990年被選調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撫琴俑

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览

俑高34釐米,琴長35釐米,泥質灰陶,立型、空心。男俑戴巾,穿右衽長衫,跪坐撫琴。動作塑造準確。1987年興仁縣交樂漢墓出土,1990年被選調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又名金州,位於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地質結構為海相地層,古代屬夜郎國地域。漢代至明清長期為羈縻之地。這塊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山川秀麗。自古以來,勤勞的各族先民在這裡生息繁衍,創造和發展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工農紅軍過境時和中共地下黨活動期間,留下許多革命文物。1957年貴州龍化石的發現,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組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鑑定,結論指出:貴州興義是我國已知海相地層中唯一發現貴州龍動物群化石的產地。豐富的古文化遺存、革命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是各民族的祖先、革命前輩和大自然留給黔西南人民的寶貴財富。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州各族人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文物方針政策。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後,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逐步健全,在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全州文物工作者辛勤勞動、積極工作,一批文物藏品被選調參加國家文物精華、精品專題展出,一些項目被稱為國內“首次”“首家”。

羊角鈕鍾

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览

青銅範鑄。通高37釐來,底口呈橢圓形,長徑21釐米,短徑16釐米,上小下大,中空無底,頂部有豎直長方形對稱穿孔,頂端伸出兩片羊角形扳鈕。1987年安龍縣木科埡口出土。專家鑑定,此件鈕鍾與雲南、廣西出土的鈕鐘不同,具有夜郎文化特徵。1991年被選調參加《中國文物精品展》,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提樑壺

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览

由器身、器蓋、提鏈及梁三部分組成。通高36.5釐米,口徑12.6釐米,腹最大徑23.2釐米,底徑20.3釐米。黃銅鑄成。提樑由“8”字形吊環組成,把作龍首橋形。蓋紐呈半球形,蓋口與壺口以子母口套合。圈足作凹孤狀撇開。1987年興仁縣交樂漢墓出土,1990年被選調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連枝燈

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览

青銅鑄造。由座、枝、燈三部分組成。座中為一玄武,其背上負一赤裸屈膝頂燈人,兩條盤龍形成燈座。頂燈人頭上承接主幹,幹分8段,中、小兩段龍蛇盤旋,龍首朝上,口呈長方形,中空以納燈枝,上段椎形,一龍纏繞,頂端承接燈盞,另4盞左右各2對插於主幹龍口。通高117.2釐米,座高19.2釐米,底徑34釐米。燈枝上飾鳥、人,樂人為椎形髮髻,專家鑑定為夜郎文化特徵。1987年興仁縣交樂漢基出土,1990年選調北京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國內首次發現的重要文物

胡氏貴州龍

黔西南文物精品概览

1957年7月,中國地質博物館專家胡承志在貴州省興義市頂效鎮綠蔭村發現一些爬行動物化石,他把化石帶回北京,請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之一,時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的楊鍾健教授鑑定。1958年9月,楊鍾健教授發表了題為《貴州新發現的腫肋龍化石》的研究論文,命名了中國三疊紀海生爬行類的第一個屬種——胡氏貴州龍。

貴州龍是我國三疊紀海相地層水生爬行動物的首次發現,同時是亞洲的首次發現,是中國研究者命名的第一個三疊紀海生爬行類的屬。

1995年,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到興義鑑定貴州龍。5月2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世界罕見的重大科學發現,貴州龍化石被認定,產生於二億四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屬爬行動物。鑑定結論指出:貴州興義是我國已知三疊紀海相地層唯一發現爬行動物和魚化石的產地。

下壩手獸痕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