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瓷器鉴定真知堂:

南宋官窑,属于五大名窑之一。我们知道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之分。南宋官窑瓷器存世量不多,绝大多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下的基本上收藏于英国原大威德基金会,现大英博物馆内。传世品只有非常少的数量收藏于其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上。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窑瓷器。完整的图片我们都见过,类似于此洗的残器图片则非常罕见。

官窑瓷器,台北收藏的完整器图片网上不少,但如此小圆洗的图片,估计看过的人就不多了。这种残器对于收藏和研究南宋官窑瓷器的学者而言,极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图说话,认真分析一下南宋官窑的鉴定特征。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此圆洗,紫口特征非常明显,口沿可以看出明显的深酱黄色,并不是人工涂抹上去的。

后世仿南宋官窑,首先想到的就是“紫口铁足”四个字。紫口铁足是由于南宋官窑采用杭州凤凰山下产的紫金土混合瓷土烧制瓷器。由于紫金土内含有大量的铁成分,制成素胎为紫红色,烧成瓷器后为深灰色。露胎处由于二次氧化和还原,瓷胎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磁铁矿和赤铁矿晶体,形成黑色。看上去像铁的颜色,俗称铁足。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圆洗口沿破损处,可以明显看出胎骨为深灰色。

官窑器,口沿由于削成“个”字型,较薄,挂不住釉水,所以流釉。由于口沿流釉,釉水较器身稀薄,所以部分胎骨被还原成赤铁矿或者磁铁矿晶体。呈现紫褐色。由于和底足不同,口沿有釉,所以颜色浅于底足,俗称紫口。紫口铁足都是天然形成的。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圆洗口沿可以看出釉色为粉青,稍微带蓝灰色。应属于粉青接近灰青色调,为官窑典型发色

后世仿品,胎骨不含紫金土,为了显示紫口铁足的特征,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特意涂抹上一层深褐色的护胎水。这种护胎水涂抹的紫口铁足,用力摩擦,会显示出胎骨的白色来。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圆器底足向内,不是外撇型圈足或直立型圈足,接近平底,表明此器年代较早

南宋官窑器,早期模仿汝窑,采用支钉支烧。由于缺乏汝窑地区做支钉的高铝瓷土,所以支钉做的比较大。以避免在高温下融化,造成瓷器坍塌。早期的修内司官窑,支烧器比较多。过渡时期出现了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并用的方法。后来由于在瓷土中加入的紫金土成分越来越高,紫金土含氧化铝耐高温,所以垫烧器取代了支烧器,成为南宋官窑烧制方法的主流。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此器铁足特征非常明显,颜色发黑,应该属于氧化铁析出的赤铁矿晶体呈色

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是色之下者。但杭州老虎洞修内司窑址的发掘,颠覆了这种说法。老虎洞出土瓷器,炒米黄釉和灰青釉几乎各占一半,粉青,淡白,则非常少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老虎洞窑属于南宋早期官窑的直接证据。因为炒米黄釉属于氧化焰单层釉居多,灰青釉属于还原焰多层釉居多。这两种釉色都是烧窑技术不成熟时期的产物。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底足可以看出胎骨非常薄,最多1-2毫米。

南宋官窑修胎细致。胎骨精薄,残片表明最薄处仅有不到1毫米厚。而薄胎厚釉瓷器属于南宋官窑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烧成,釉水多达3-4层,最多的有5层之多,最厚处有接近10毫米的。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此器表面开冰裂纹片,隐约可见蟹爪纹

南宋官窑纹片为自然开裂,绝非人工染色。俗称冰裂纹。所谓冰裂纹,就是无色透明的细长裂痕。南宋官窑冰裂纹,是在多次施釉多次入窑烧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新仿品限于成本,不可能多次烧制(入窑一次报废一批),所以冰裂纹和南宋官窑不一样,没有层次感。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此器气泡明显,肉眼可见大小气泡层层叠叠,为典型的聚沫攒珠形态

官窑的聚沫攒珠,在此器上特别明显。由于釉厚,烧制温度不是很高,仅有1200度左右,基本属于生烧或微生烧,所以在还原过程中,产生的结晶水无法逃逸,形成了大小气泡层层叠叠的特殊观感。

瓷器鉴定真知堂-全民刷馆之极罕见台北故宫宋官窑残器细节必看

此器虽残,可以看出支钉痕迹较大,不同于汝窑的芝麻花小支钉,且支钉数量多达十余枚

南宋官窑,一般多为3-5-6支钉。4-7支钉罕见,多支钉的则多达十余枚。此器是官窑多支钉烧制的一个典型案例。看完这件台北故宫残器,您知道如何鉴定南宋官窑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