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的教训: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本文是“王朝的兴衰”专栏文章的第2篇】

南宋在海外汉学家的笔下充满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但却最终在13世纪中叶亡于蒙元。历代史家多以为南宋覆灭因为贾似道等人贪污腐败,滥竽充数,最终酿成南宋覆灭,其实质未能跳出吏治成败的圈子。


在我看来,南宋的覆亡中隐藏着很深的一条线索,那就是南北人矛盾,具体来说是南人和北人针对北方金、蒙古和战政策的不同而产生的系列矛盾。换句话说,南宋亡于南人和北人长期的不和。

南宋灭亡的教训: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南宋灭亡的教训: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两宋之交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许多百姓被迫辗转南迁,形成了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规模浩大的南下运动。据初步估计,12世纪初就有大约百万百姓南迁。在整个南宋时期, 有大量的北方人投奔南宋, 既包括为躲避战乱和灾荒而来的流民, 也包括北方义军和叛逃的官兵等, 南宋一般称这些北方来的客人为归正人。简单地理解,这些人就相当于是沦陷区投奔解放区的有志青年,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早年就是归正人中的佼佼者。

南宋灭亡的教训: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因此对归正人的处置是否得当, 就直接关系到南宋国家和政权的安全稳定。南宋朝廷安置和利用归正人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将强壮者、义军和叛逃来的官兵编入南宋军队。这些归正人组成的军队被南宋称为北军。由于南下的北人大多来自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民风强悍,娴熟弓马战阵,因此构成了南宋初期乃至整个南宋北方防御体系里的重要一环。

南宋灭亡的教训: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在南宋刚立国之初的时候,因为宋高宗赵构身边的军队有限,又面临金军南下的侵袭,因此不得不注意安抚和招徕这些归正人作为基层军队的补充。

对归正人, 南宋除发放赈济钱粮, 分配土地、耕牛、种子进行安置外, 将男丁收入军中更是安置归正人的常规做法。比如我们熟悉的民族英雄岳飞的队伍里的猛将牛皋、董先都是归正人,因为他们之前一度效力女真人扶值的傀儡政权——伪齐。根据李心传的纪录,甚至在宋金开始和议时, 岳飞仍派人持蜡丸、赏金到北方招诱中原好汉。

岳飞第四次北伐之前, 已有大量伪齐、金朝军民投奔岳飞, 所谓:

“李通之众五百人, 胡清之众一千一百八人, 李宝之众八千, 李兴之众二千, 怀、卫州张恩等九人相继而至。白马山寨首领孙淇等、敌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觐、秉义郎李清及崔虎、刘永寿、孟皋、华旺等, 皆全率所部至麾下。以至敌将之腹心、禁卫, 如龙虎大王噶克察, 千户万勇之属及张仔、杨进等, 亦密受先臣旗榜, 率其众自北方来降。”

岳家军之所以能让金军闻风丧胆,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北方归正人的不断加入和后方策应的

,所以在南宋初期归正人发挥了重要的稳固政权、恢复失地的作用。

然而正如对岳飞等武将的猜忌,赵构对北人来归的也逐步加强了警惕。特别是在“绍兴和议”签订之后, 为了防止授金朝南侵的借口, 宋高宗在遣返新归正人的同时, 严禁边将收纳渡淮而来的北方人民。甚至是直接发布文书,告诫岳飞等将领,不得招纳北方来归的人民。然而每当宋金出现军事对峙的紧张形势时,就又会再次派遣边境的官员招募北人投奔,厚加赏赐。

1149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瓜州被部下刺杀后,南宋开始了著名的隆兴北伐,旨在收复失地。

随着隆兴北伐中南宋军事上的胜利, 南宋加大了招纳的力度, 沿淮河一线的金朝官兵和归正人纷纷降宋。比如在隆兴元年 (1163) 五月, 金将蒲察徒穆、大周仁等万余人降宋, 萧琦也率部分兵马自宿州归宋, 金河南都统奚挞不也叛金降宋, 并被收入李显忠军。沿淮的忠义归正人如倪震、孟昭、秦弼等叛金降宋。

南宋军队正是在大量的归正人的帮助下, 在西自川陕、中至襄汉、东达两淮的广阔地域发起了收复失地的战役, 大片战略要地一度重新为南宋掌握。洞察了归正人对南宋军力的补充和作战的重要支持作用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

这支特殊力量在13世纪之后有多么大的决定性力量

这些南下投奔的北人大多为武将,跻身军界高位,继续统领本部人马作战。

如前文所说的降将萧琦为都统制,统领二千军马,有的部队还被赐给了象征荣誉的军号如忠顺军,忠义军。但是南人和北人之间合作的蜜月期并不长,随着金朝逐步致力于内政和宋金关系的缓和,归正人的地位就日渐尴尬,辛弃疾这类渴望北伐的归正人就成了很多南人心里的异类,觉得无法理喻。

其中尤以南宋大儒朱熹为典型,他曾经这样说:古今祸乱, 必有病根。汉宦官、后戚, 唐藩镇, 皆病根也。今之病根在归正人, 忽然放教他来, 州县如何奈得他何!”(大意就是说古往今来祸乱都有病根,我们现在的病根就在这些北方佬归正人,忽然放进这么多州县地方官也管不动他们。)

在南宋朝臣普遍地对北军、归正人的担忧背景下,南宋朝廷开始分割处置北军和归正人的安置,把他们打散编制,分配到南军之中。

南宋长期以来面临女真金朝、蒙元这样的强敌,选择抵抗到底的以战止战策略还是外交谈和一直是朝廷内部的主要论战,影响到文武关系。

王夫之曾经评论:“宋自南渡以后,所争者唯和与战耳。”为了小朝廷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了争夺政治利益,和战问题就不单单是政见之争,更上升为人事恩怨和所谓的南北人问题,关于此点宋史专家黄宽重曾着力探讨,指出南宋时代和战问题涉及到南人和北人的不同利益选择,激烈异常。

我们在中学时学过靖康之难以来中原战乱,经济、人口重心南移,南宋偏安江左,这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在宋代以后,贵州、云南、岭南等地区也渐次开发,总体南北经济地位再未大变。

因此南宋是中国近世的一个定型时期,陈寅恪先生所云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极为形象地点明了此点。

经济上南强北弱,政治上南方人掌握了南宋政坛,北方人大多流离失所且多为武将。

所以你看在北宋时的新旧党争,隐隐地就在南北地域上有了大分野。新党大多为南方人如王安石(江西人)、章惇(福建人)、吕惠卿(福建人)、曾布(江西人),而旧党代表人物如司马光(河南人)、程颢程颐(河南人)、刘挚(河北人)、韩琦(河南人),而司马光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理由之一居然是南人不可当政,曾轻言:“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引乡党之士,天下风俗,何由得更淳厚!”换言之某种意义上这是北宋时代朝堂里的南北人地域歧视的公开化!

到了南宋,南人和北人的矛盾更厉害了,非但大儒朱熹瞧不起北方人担心这些贼子作乱,很多南方士大夫在诗文随笔里也多有批评北人粗鲁愚蠢。但是当我们打开《宋史》,你看《奸臣传》几乎全是南方人,这就很有意思了。南宋朝廷迁都临安也是更有利于老家在闽浙(当时是福建路、浙西路、浙东路)的士大夫,于是南人主政北人主军的局面逐步固定下来,为他们日后的混战埋下了隐患。

☟南宋一代著名归正人统计表

归正人

时间

籍贯

备注

牛皋

绍兴三年(1133年)

汝州鲁山人(河南)

岳家军猛将

董先

绍兴三年(公元1133 年)

河南洛阳人

颖昌大捷参与

李宝

绍兴九年(1139)

乘氏(今山东菏泽)人

南宋水军名将

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政治家

姜才

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

濠州人(安徽)

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刘整

不详,贞元年间

邓州穰城(今河南邓县)

蒙元大将,献策

张世杰

少时随从张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为,于是奔逃到宋州,隶籍淮兵中

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

宋末三杰

李全

宋嘉定十一年(1218)

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

金末地方武装集团的首领

张林

兴定二年(1218)

不详

益都金元帅

彭义斌

1218年(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一年)

山东人

抗蒙名将,英雄

开赵

1161

河北豪杰


以上所统计人物为比较著名的归正人,具体人数当在数万乃至十数万不等从南宋初到晚期。








根据黄宽重、王曾瑜、吴娟、寺地尊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受到生存空间发展的影响, 北人和南人在军事与政治所居的地位差异明显,因此南宋时代形成北人主军、 南人主政的政治形态。

北人多属武人, 沙场宿将, 志在恢复自己的家园,自然是主战(代表人物辛弃疾); 而出身自经济发达、 社会繁荣背景的南方人, 经由科举入仕, 多着眼于稳定江南政局, 对战争并无胜算, 赞成偏安、 主和。

南北人对政治环境、 宋金、宋蒙关系既有不同的立场与观点,由此而衍生出对生存与发展 、现实与理想、偏安与恢复等不同的看法。这种认知差异和南北地域问题及文武问题纠结在一起,使得问题更为复杂。

尤其在宋朝重文轻武国策下,由科举入仕的南方文人占优势之政治环境中,对从北方來的人而言,自然筑起一道智力防波堤,用人取舍之间,南北便有亲疏内外的不同,就容易产生政治生态失衡的现象,形成政争。

从南宋开国以來,几次重大的事件,如岳飞之死、苗傅、 刘正彦 、郦琼之叛及曲端的被杀,孟珙的抑郁而终,固然各有不同的原因,然而南北地域情结似乎也有相当的关联性。

你看岳飞的出身和经历,对北人的招抚正是触动了南人大臣和皇帝的心结,招降纳叛往往是地方图谋不轨的先兆;再看南宋初年著名的曲端之死、苗刘兵变,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南人主将、文官和北人武将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接下来我将以南宋末期一些经典的个案来诠释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不当之处仍望诸位读者海涵。

13世纪早期,由于蒙古南下灭金,中原干戈四起一时间很多金朝境内的将领、平民大局南下进入南宋境内,成为了新的归正人。在这批人里很多人因为卓越的战功成长为南宋的方面大员,军队悍将,比如:

刘整在金乱之际投宋隶属孟珙麾下, 信阳战役中“整为前锋, 夜纵骁勇十二人, 渡堑登城, 袭擒其守”, 孟珙赞其“赛存孝”, 后累迁至潼川安抚使、知泸州事。

姜才年少时被掠到河朔, 后逃回南宋“隶淮南兵中, 以善战名”, 在淮西地区配合名将李庭芝抗击元军的战斗中宁死不降。

张世杰原在元将张柔军中, 畏罪投宋后屡立战功。元军攻至临安附近时, 张世杰率军勤王,力战不降直到崖山海战,是为宋末三杰之一!(张世杰的堂兄张弘范则是元军大将)

在南宋和蒙古的最初交锋中,正是从北方招募的归正人(包括蒙古、回鹘归附兵马)极大地遏制了强大的蒙古铁骑

。端平三年 (1236) , 大安军战役中曹友闻仅以两万人同数倍于己的蒙军展开激战。虽然全军覆没, 但蒙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应当说在战争激烈的时期,南宋整体对北军的薪饷待遇都是一流的,甚至要优于南军。但随着时光流逝,却造成南军官兵的不满,南军不服北军的好待遇,也要分一杯羹。于是问题来了,著名的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等人就一度因为南宋的猜忌游走金、蒙古之间,给南宋两淮防御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让一度居于优势的南宋连连败北,可谓血的教训。

比李全的例子更为著名的则是刘整。贾似道控制了朝政后, 推行“打算法”, 目标是以整治军中的贪污腐败为幌子, 借机打击那些功劳卓著、不尊重贾似道权威的将帅。换言之贾似道玩的是清除不服从自己的力量,扶持自己的手下比如李庭芝、吕文德、吕文焕等人。

为此他先后清洗掉对自己不敬的多名南宋高级将领。由金入宋的刘整在对蒙军作战中屡立战功, 因担心祸及自身而叛宋。

史书记载说“ (刘) 整, 宋骁将, 号铁胡孙。己未大 (元) 兵渡江, 止迁跸之议者丞相吴潜也, 尽守臣之力者帅臣向士璧也, 奏断桥之功者曹世雄其一, 而整次之。 (贾) 似道功赏不明, 杀潜, 杀士璧, 杀世雄。整守泸州, 惧祸及已, 遂叛, 献策南伐, 上急攻缓取之书。”

深谙南宋江防部署的刘整反而成了蒙元军灭宋的急先锋, 故刘整的叛宋给南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刘整驻防的泸州本来就是南宋长江上游防御的重镇,有著名的神臂城,而刘整提出的中央突破,直取襄阳;组建水军,横扫南宋的大战略是事实上决定了宋蒙决战的最终走向。

宋史专家王曾瑜曾高度评价刘整是13世纪的决策型将领,如此整治北人自然削弱了南宋防御的力量,不久之后国门打开,襄阳失守,江南危矣!

南宋灭亡的教训:南方人瞧不起北方客

现在我们回望南宋的历史,就会清晰地看到围绕着和还是战的问题。南宋朝堂之上,地方之下,南人和北人,文臣和武将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这场南人和北人的论争矛盾最终颠覆了南宋政权,其代价不可谓不大。

辛弃疾曾经感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今天读完本文,也许你会有新的感觉。因为辛弃疾正是一生矢志不移,创立飞虎军,准备北伐的归正人。你看词里的楚天是南方的风景,而我却不过是江南的游子,客居他乡倍受排挤,谁能理解我们这一群北人的思乡之情,故国之念呢?北人英雄终于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回想800多年前的南宋历史,南北人这一条暗线伏于地下,一经发掘便觉得豁然开朗,地域之间人群的矛盾古来皆有,我想重要的是包容理解,展望未来。

1、中国历代战争史,中信出版社

2、明王夫之《宋論》 卷十三寧宗,(台北: 世界書局, 民62), 頁208

3、吳涓〈 南宋初期文武關係之消長〉(西元1127~1189年), 收錄於《嘉南學報》 第三十一期人文

類(台南: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民94), 頁647—664

4、李心传《建炎以來系年要录》 卷一九六, 紹兴三十二年春正月壬辰

5、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2:288.286.

6、丁建军,张冲.南宋的“北军”考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

7、[元]佚名, 著.王瑞来, 笺证.宋季三朝政要笺证[Z].北京:中华书局, 2010:22.

8、王茂华.南宋降将与蒙[元]战争进程[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

9、裴淑姬.试论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政策——以科举、授官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03(04):119-

10、吴娟《試探南宋中、 後期之文武關係(西元1190—1279年) 》

11、图片資料來源:李永熾,《歷史中國》(台北:錦繡出版公司,民國71 年),頁167。

12、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