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對中國歷史很感興趣,而中國卻對日本歷史不感興趣?

草上搭個飛白

日本對中國感興趣的並不僅僅是歷史,而是中國的一切。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如此。至於具體原因,應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個是古代日本對中國感興趣是基於“以華為師”的主導思想,另一個是現代日本對中國感興趣則是基於他們欲時時解剖中國的一種複雜心理。下面就筆者所認識到的分別做一下說明。



因古代日本最先接觸到的文明即為中華文明,那時候日本真的就如一張白紙,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值得慶幸的是,它的身邊就有一個現成的強大的文明古國存在,於是,借漢代以前的稻作、鐵器等傳入日本,日本終於有了一個飛躍,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到漢末三國時期的邪馬臺國卑彌乎朝魏受封“親魏倭王”,日本與中國開始有了官方互動,日本人開闊了眼界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接下來日本即當時的倭國開始了發展。



300多年後,感覺良好的日本聯合朝鮮半島的百濟與大唐、新羅聯軍在白村江正式第一次開始武力比劃起來。正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嚇了日本寶寶一大跳,明白了啥叫差距的日本至此蟄伏下來,而且是蟄伏1000多年養精蓄銳,直到感覺有了和中國再次比劃的資本後才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眾所周知,日本終於如願以償扳倒了老師,不過這是後話了。



認識到了自己與唐朝的差距後,天性崇拜強者的日本馬上又開始謙卑的全面向唐朝學習,派了很多官員、留學生、和尚來大唐學習。無論是文化、制度、工藝甚至行政區劃等等,有啥學啥,而且學以致用,所以就連當時他們的首都建造都直接照葫蘆畫瓢了,包括文字也選擇了漢字和以漢字為基礎的衍生出來的平、片假名。等等、等等。這一學就到了明治維新,日本找到了新老師,於是放下包袱打敗了前任老師,自此,徹底不再學習中國了。



其實,確切地說,早在唐末日本覺得中國已沒啥好學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派使來華學習了,非但如此,在宋朝時,日本已經開始扛著經過改良的學自我們的“唐刀”來大宋門前耍大刀了。 接下來的元明清,除了對明朝日本尚存一點敬意以外,至於蠻夷統治下的元清時代,日本基本就沒把他們當作過正統的中華統治者。即使在明朝,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還要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入侵中國並意欲建都中國呢!這就算是古代中國和日本的交往史吧,也算是日本古代對中國古代之研究。


而到了近現代,尤其是現代日本對中國感興趣的是正如戴季陶在《日本論》中講的那樣:“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實驗管裡化驗了幾千百次,所以他們對於中國有如此真切的認識”。是的,正是這樣,也正如今天我們去日本最普通的書店去看到的那樣,關於中國的書籍,無論是原作、翻譯還是日本人對中國的論述,在書架上可謂是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包您驚詫,有時,那種驚詫度都彷彿我們已經被日本剝光了一樣,尤其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書店看到一本在中國也絕對稱得上是冷門書籍的時候。這就是今天的日本、日本人對我們的興趣所在。



至於中國對日本的歷史不感興趣,戴季陶先生在《日本論》中同樣有過論述:“中國人對於日本,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的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願意看, 日本話都不願意聽,日本人都不願意見......”。時至今時,我們可以悲哀的告訴泉下的戴老先生的是,這種一副大國心態,一副依然老師的心態,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很大的市場。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來,理智、冷靜的看待日本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能冷靜理智實事求是的對待日本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尤其是一批致力於研究日本的國內學者、專家和旅日學者、作家們出版、翻譯了大批的關於日本的著作,使得國內的書店裡日本方面的書籍有了很可觀的數量,圖書館關於日本的藏書也是越來越豐富。唯願這種勢頭不減,發展下去,最終達到也能讓國人像戴老先生說的日本人研究我們那樣,把日本、日本人也解剖他個萬八千遍,當然不是為了出氣,是為了更加知我們這位所謂的一衣帶水的近鄰之“彼”,以期能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


萬景路聊日本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宏觀上解析中、日兩國的特點,任何細枝末節上的揣摩,都不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日本從歷史和民族性上來看,是一個缺少方向的國家,所以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路標。

另外,日本本身是一個沒有多少創新能力的國家,或者說沒有多少開創性能力的國家,這也導致日本一直都尋找一個樣本國家來學習。

可能有人會不太認同我的觀點,不要緊,我們來仔細說說我的理論。

如果說起“明治維新”,就算是中國人不愛看日本歷史,估計也沒幾個人不知道。但要說起與之齊名的“大化改新”,可能真沒幾個人知道。

孝德天皇於大化二年(646年)頒佈了《改新之詔》,故史稱“大化改新”。這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社會制度變革,由此確立天皇的統治地位,將日本國家從奴隸制推向了封建制。

“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政體

其實之前日本也有天皇,但長期處於看熱鬧的狀態,熱鬧看久了難免就會有點其他心思,“大化改新”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這次改革制定各種禮法規則,層層相扣的詮釋了天皇的至高無上,同時,國家管理機構改革和稅收制度的調整,也剝奪了世襲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

“大化改新”中設置的制度其實是有模板的,這便是西邊的隋帝國。從600年起,遣隋使便開始向西取經,估計天皇也合計,我特麼這麼點個小地方都弄得這麼費勁,尼瑪中國皇帝是咋玩的?

遣隋使不負眾望帶回了“中央集權”的模板,“大化改新”中所制定的政策其實就是隋律的日本改良版。

這就是日本的民族特點,能夠快速學習新的知識,並迅速加以改良。

“大化改新”之後的日本政體

“大化改新”之後幾十年,日本覺得自己弄得挺牛逼了,貌似也不比曾經的老師差。便開始琢磨著跟老師比劃比劃,結果在663年,被唐軍以少勝多在白江口爆錘!

白江口被錘,導致日本發現自己還是弄不過唐朝這個胖子。既然弄不過,那就接著學吧,隨後幾十年遣唐使的規模迅速擴大。

學成歸國遣唐使給日本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帶來了顯著的影響,日本的茶道、花道、武道、棋道、宗教、繪畫、書法、服飾、建築直到現在,依然保留著極其明顯中國元素。

日本善於學習,精於改良的特點也在這些方面暴露無遺,以上這些中國的文化元素,傳到日本後都進行了大量本土化的改良,變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但地理環境的制約會影響一個民族的性格,生活在島國的居民通常都不善於和外界交流,而起相比於大陸國家民族性一般都比較狹隘。

這一點不光是日本有這個問題,所有原生於島國的民族都有共同的特點。放眼世界,大概只有英國人心懷比較開放,因為當年大英帝國太牛逼了,佔據了世界24個時區中的22個,號稱“日不落帝國”。所以,英國人覺得自己要是再不心懷天下,有點不好意思出門和鄰居打招呼。

生活在島國的另外一個影響是,缺乏戰略迴旋餘地,因此民族性都比較緊張,容易偏激。所以,在國家戰略上容易表現出賭博性。

但日本運氣比較好,在被打開國門後,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連續在與中國、俄國對賭國運的戰爭中獲益,迅速成為了亞洲地區最強大的國家。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日本獲得的造艦份額超過了法、意足以說明日本的國家地位。

這段時間日本進行的君主立憲制改革,設立內閣、帝國議會、法院等行政體系,明顯是照著歐洲國家的政體道路去的,或者說就是奔著當時世界的老大英帝國去的,但依舊結合日本的社會情況進行了調整。

二戰後,隨著日本賭博失敗,戰後的政治體制完全是美國硬按著日本接受的,憲法都是美國人寫的。

這次日本又開始重新跟著新興的老大美國混,議會兩院制、多黨制、民選制,基本都是美國政體的翻版。

綜上所述,我才會說日本一直都是一個尋找路標的國家,這個世界最牛逼的那個老大,就是日本學習的模板。

最後,我們來說日本為什麼重視研究中國,而中國不重視研究日本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說研究歷史有什麼作用?

很多人有種誤解,認為研究歷史就是玩兒命刨文獻、找段子,然後在妹紙面前裝逼。

當然了,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效果之一。但日本仔細研究中國歷史,顯然不是為了幹這個。

他們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是為了預見中國以後政策的走向,這也是歷史研究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所有國家的政策都有慣性,而且有強大的慣性,很難想象一種從未在歷史上出現過的政策會在憑空之間大面積推行。

這種重大的社會變革,通常需要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一般來說不到國運轉折的時期,很少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日本對中國的分析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把握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以便從中漁利。

那為什麼日本會特別重視中國呢?這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國家的體量,雖然說二戰之後,美國成為了日本的宗主國,但美國畢竟尚屬遙遠,而中國這個大胖子可是一直都在日本身邊,這讓性格天生緊張的日本如何能夠忽視中國的存在?

那中國為什麼並不重視研究日本的歷史呢?

這還得從民族性格上來分析,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而且歷史上長期佔據國家實力領先的地位,雖然邊疆少數民族會對中國造成威脅,但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種“我為中心,周邊皆為夷狄”的思想。

所以,對於周邊國家存在一種忽視的情況,不但對於周邊國家,就是對於外來的技術也比較頓感。

舉個例子來說,

燧發槍在明朝時便傳入中國,但長期得不到重視,部隊列裝數量極少。而日本得到這種技術的時間比明朝晚幾十年,但日本迅速便開始在國內大規模生產,甚至還形成了出口。等到萬曆三大徵時,明軍和日軍在朝鮮結結實實的比劃了一場,這時候明朝才發現日軍已經大規模裝備了這種武器。

這就是中國人性格上的頓感導致的現實,一定要到被打疼了,才會猛醒過來奮起直追。其實,現在的情況依舊如此,我們對於日本的認識依舊不夠充分,不管怎麼說日本也是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幾個國家之一。

而且,因為日本人紀律性和偏激的性格,導致他們很容易被動員起來。雖然,現在的日本人看起來都很慵懶,對於戰爭和軍國主義貌似沒有什麼興趣。但別忘了這個民族,可是曾經做出過140萬婦女下南洋賣淫給國家造軍艦的事情。

我還是那個觀點,“歷史可以昭示未來”,既然他們歷史上曾經做出過這種事,誰又能保證之後他們不會再次被軍國主義武裝起來,再次做出令人髮指的獸行?

所以,對於這個心懷鬼胎的鄰居,我們又如何能夠忽視呢?當然了,我也承認,日本人民和日本國家是兩回事。我相信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是善良的,都想平平安安的過自己的日子,沒有那個民族是日夜憋著壞想要搞事情。

但可惜不管哪種政體,國家都由少數政客操縱的,人民通常來說都屬於沉默的大多數。以日本這個民族的民族性來說,一旦被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挑動起來,短時間內便能爆發出巨大的破壞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要重視的。


藏地讀行

日本確實是對中國的歷史感興趣,但是誰說中國不對日本的歷史感興趣呢?


日本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的唐朝持權者知人善用、銳意改革、輕徭薄賦、發展文化,使國內經濟一片興旺,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呈現一副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史稱——開元盛世。因此,日本天皇派使者出使唐朝學習,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今天我們看到的日本茶道、和服、等級觀念……多大半部分是從中國引進過去的。

眾所周知,日本最會裝“孫子”,誰發展的好,誰國力更強,它就低頭向誰學習。唐朝時期日本向我國學習,史稱——大化改新;近現代日本向美國學習,史稱——明治維新。當然現在的日本對中國歷史文化相當感興趣,畢竟日本無時不刻在中日邊境搞小動作,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歷史上的清朝就敗在自認為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現在的我們也不能自傲自居,我們也應對日本的歷史路程做到心知肚明。現如今我們中國本身確實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需要向日本學習,特別是科技方面,像什麼馬桶、電飯煲……一個真正的強者從不以自身的強大自居,而是要學會用一種謙虛的態度去學習它國的優秀之處。


實際上,大部分中國人對日本歷史是有研究的,因為我們明白,學習歷史不是為了延續日本侵華的仇恨,而是站在歷史的節點,不忘屈辱,保持初心,繼續前進。

愛生活、愛歷史。敬請關注:歷史之鯤愛最右


小鯤論史

因為我們是宗主國,文化輸出國。提起這個,勞資又想起韓國到處申遺,這特麼噁心人,趕緊把韓國滅了吧


Hugh86701457

其實我對日本 歷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日本戰國時代和日本明治維新時代。

喜歡日本戰國曆史是因為舊時看過萬曆三大徵的一部歷史。對日本戰國那些名將比較感興趣。

喜歡日本明治維新是因為我覺得日本從落後的弱小的變成強大的瘋狂的,很有趣,而且也為滿清誤國感到可惜。

不過我的感興趣也僅僅是網上多關注一點那段時間的歷史而已,你要讓我特地去找日本那個時間段的書籍,慢慢的讀,我承認,我也沒幹過。

好了,說了這麼多廢話,接下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對日本歷史不感興趣。

其實我說真的,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又何止對日本歷史不感興趣呢,你對美國曆史感興趣嗎,你除了知道華盛頓還知道美國開國有哪些英雄嗎。

你對德國曆史感興趣嗎,你除了知道俾斯麥還知道誰呢,容克貴族的來源與消亡有幾個人說得出來,德國克虜伯軍工廠的發展歷史有幾人瞭解。

甚至於我可以說,你對中國歷史難道就瞭解嘛。除了三國演義那本半真半假的小說,問你五代十國是哪些國家,幾人說得清呢。

不是我們對日本歷史不感興趣,而是我們對很多歷史都不感興趣。

中國人的年均讀書量只有0.7本。我們談什麼歷史啊,今日頭條裡面一談三國就是借東風,上方谷,死諸葛活仲達,豬頭三曹真。幾個人真的看過三國志。收復西域的曹真如果真的豬頭三,中國歷史就沒幾個名將了。

當然這也僅僅是民間的,而且是我們這些非常底層的民間的一個現狀。高層的,還有中日文化界高峰交流會等等。其實中日民間的交往還是非常普遍的。所謂中國人不想了解日本歷史,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視界太低限制了我們的想象。

那麼反過來說,日本為什麼特別喜歡瞭解中國歷史。

據我所知,如果拋開現代的新文化不談,比如宅文化,二次元文化不算。日本對中國的瞭解也是不夠深的把,我們只知道平成廢物,日本也只知道中國搶馬桶。

其實中日之間都一樣,底層的百姓都不喜歡研究對方文化,沒到那個層次。高層之間的文化交流並不少,只是我們不知道,也不關注而已。


情僧蘇曼殊



從古至今都是日本研究中國歷史的多於中國研究日本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歷史很短,很多人都認為不值得研究。再就是歷史上的恩怨使我們不願意研究他的歷史。

但我要說這非常不應該,我們痛恨日本,但卻選擇放棄研究日本,這對我們國家非常不利!

對於這個問題美國是一個需要我們借鑑的國家。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戰勝了日本,但也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所以美國專門派人去研究日本歷史,研究日本人,隨之就有了《菊與刀》。而我們戰後很少有人去研究日本歷史,研究日本人,仍停留在氣憤與謾罵中,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呼籲大家要研究日本歷史,研究日本文化,只有這樣在下一次民族對決中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戰而勝之,畢竟日本是罵不死的,他只屈服征服他的人如美國。

雖然我很討厭日本,但不得不說他們民族身上有許多優點,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恰恰是他們的學習精神,我們都知道他們在明治維新後全面西化,工業等各方面飛速發展,所以在明治二十多年後,主動挑起甲午戰爭,打敗比他國土及人口都多幾倍的中國,《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使我民族陷入災難深淵,其後的抗日戰爭我們又付出幾千萬的犧牲,如此大的慘痛教訓使我們必須反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放下情緒,心平氣和的研究我們的宿敵。

我也很長時間都不願意看日本歷史方面的書,這個和大家心裡想的一樣,但我最終還是選擇去看看日本歷史方面的書,第一本卻不是日本人寫的而是一個美國人寫的日本歷史。後又看了日本學者井上清的《日本史》,日本雖然與我們同文同種,但確實與我們有很大不同。他們基本上是單一民族,歷史上從來沒有被外敵征服過,從唐朝開始學習中國的制度、建築、禪宗、儒家思想,但他們卻從來沒有學習我們的“太監”制度,沒有“閹割”文化,而對於儒家,他們也學的很透,但他們側重點在“忠”上,而不是我們的“仁”上,這就是兩個都信奉儒家思想的國家卻在行為上極大不同的原因之一。

日本正因為歷史很短,所以文化積澱也不深厚,但他們學習熱情極高。而我們文化積澱太深厚所以不容易俯下身去學習其他文化,這在魏源《海國圖志》這本研究西方的書在兩國的境遇就可窺見一斑了。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魏源受林則徐委託,潛心十年寫成恢宏鉅作《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就出自魏源之手,但此書在中國卻受到了冷遇,幾乎沒有人看甚至還引起上層的反感。相反,此書後來傳入日本,日本如獲至寶,前後翻印二十幾次,可以說風靡日本全國。要說日本靠中國的書打敗了中國未免言過其實,但此書起的作用確是非同小可。

可能世界上沒有人說中國人不聰明的,但中國人的學習態度是最不聰明的,這根源都是自大惹的禍,如果說今天的國人都把這個自大的毛病改掉了我看也不盡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看看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是如何評價中、日兩國對外來文化的學習態度,他說:“中國在幾千年的長時間內,就東方和東方人所知道的範圍來說,實際上是文化的源泉和中心。所以中國人當然會以'中華'自豪,對於近代西洋與其文化,不容易虛心學習。與此相反,日本自古以來,就曾吸取朝鮮、中國和印度的文化,來培養自己的文化,所以在瞭解外國文化與認識其價值方面,不受中國人那樣的歷史的限制。”我們當然還是會以“中華”文化自豪,但我們也要俯下身虛心去向世界各國先進文化學習,這也是我們老祖宗孫子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最後還是希望中國研究日本歷史的人會一天天多了起來!


至良知zlz

我曾經還真的去學過一段時間日本史,當然是很膚淺的去學習了一下。還是因為我想弄清楚為什麼某領域的人才很多要去日本留學。

以自己極其微薄、片面的看法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首先是我們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因素。我們的教科書並沒有特別提到日本太多內容,這在不刻意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並不會太想了解日本或者古巴這些“概念不深”的國家。

其次是民間因素。我多少屬於有點反日情緒的,認為日本這個國家整體不夠友好,近代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磨滅的。且,沒有道歉和賠償。民間持和我類似觀點的人,也是有一部分的。對於一個沒有好感的國家,何必要花力氣和時間去了解?還不如吃頓火鍋要串燒烤,增進朋友感情更合適呢?

第三,歷史文化優勢。如果看古代史的話,我們國家在各方面幾乎都是碾壓著日本。本身就已經比它強了,還有研究“弱”的興趣?只能是專業研究者大概興趣濃厚一些,民間愛好者還是研究更厲害的中國呀!

當然,個人認為,也還有其他的原因。不一一羅列了。


小黑豆

由於近期正在做戰後日本的中日關係研究論文、論著的整理工作,對這位朋友的問題頗有體會,藉此機會表達下個人看法。

現今日本對中國歷史的重視程度,從每年出版的中國史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數量上就一目瞭然。以代表日本史學界最高水準的《史學雜誌》為例,在介紹“東洋史”的部分,分為“亞洲一般”、“中國一般”、“中國古代”、“中國中世”、“中國近現代”、“朝鮮”、“北亞、中亞、西藏”(將西藏單獨出來,很不喜歡)、“東南亞、大洋洲”、“南亞”。其中中國研究部分的分量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要多。而在介紹“西洋史”部分,只按時間區劃分“理論·一般”、“古代”、“中世”、“近代”、“現代”。而在《日本史年表》中,本國紀年旁邊也都會寫上中國的朝代年號以為比照。

應該說,日本人除了本國史,最重視的就是中國史了,這應該沒有異議。

日本重視中國史,是自古以來的“以華為師”的“傳統”的一部分。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與日本的最早接觸是在漢代,日本當時尚處於奴隸社會,其歷史才剛剛開始。此後,日本朝廷為學習中華先進文化,不斷送出留學生和留學僧,儒家經典和佛典相繼流入日本。在我們既有認知中,似乎日本人格外重視儒家經典,但其實他們對“經”、“史”、“子”、“集”都有所研究。日本的政治模式往往借鑑大陸,所以統治者們也往往喜歡看中國的史書,從中學習治國方略(比如德川家康就愛讀《貞觀政要》,武將們則喜歡讀《三國志》)。正如中華從通過夷狄發現了自己,日本始終將中國作為一面鏡子。強大的鄰國總能激發民族的鬥志和自卑感,中國既是日本的偶像,也是要趕超的競爭對手。中國如同巨大的磁場,一舉一動都影響著鄰國,中國悠久漫長燦爛輝煌精彩紛呈的歷史具有的無窮魅力也自然深受日本推崇。歷史研究固然要照進現實,日本對中國史的學習也是瞭解當下中國行為模式的重要參考。所以,即便現在美國影響日本影響世界,但日本最重視的外國史還是中國史。

相比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我國的日本史做的就不盡如人意。古代天朝一直將日本當作忽遠忽近又可有可無的化外之地,史書記載的內容也不多。近代以來,日本積極接近西方,融入世界,實現了對中國的暫時性超越,這之後國人才真正將日本作為研究對象和學習對象。中國近代史中有兩個時期是學習日本的高峰,其一是清末民初,其二是改革開放初期。這兩個時期翻譯了日本的學術著作,引進日本的科學技術,並且聘請日人顧問。對日本歷史的研究也理所當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只要看看日本講談社出版的《中國的歷史》系列,再看看我們的日本史研究著作,其差距還是一目瞭然。目前我國世界史的研究重心和熱點基本放在了美國史上面,這也容易理解。因為現在對世界和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就是美國,日本已經到了次要位置,日本史研究也顯得有點雞肋了。

中國正在成為引領世界的超級大國,我也相信取代美國的地位也只是時間問題,但諸如日本史研究這樣的“軟實力”仍然是需要不斷提升的短板。這也是我們日本史研究者們的歷史使命。共勉!


東瀛遊俠

答案:霸氣就是一句話,古代中國的強大,讓日本人服氣。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血緣:古代日本貴族自豪的稱“我是中國人的孫子” 。日本列島自古就有很多外來移民,在史書有記載的資料看主要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甚至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中國人,而且是就是傳說裡替秦始皇找藥的徐福。這幫移民帶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給日本帶來大發展,也讓自己在政治上崛起。日本早期歷史,移民家族曾長期掌握政權,當時很多貴族要麼就是移民後裔,要麼假裝是移民後裔,提高自己的身價。中國是天朝,認的人就特別多。

2、文化:悠久的文化是有根脈的,日本文化追到根子上就在中國。古代日本就在中華文化圈內,直到至今日本天皇的名字和年號都要從中國古書裡找字。日本佛教的各個流派的母國就在中國。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後有段時間要搞“去亞入歐”的變革,但是中國烙印太厲害,至今他們還是依舊為主。

3、嚮往:中國古代的磅礴大氣,是日本島國所缺乏的,也是他們嚮往的。這個火山帶上的國家,封閉又沒安全感,誰知道哪天島就沉了,中原王朝的宏大讓他們嚮往。有些人研究中國歷史是出於興趣。而一些人做夢都想有塊紮實的土地,他們研究中國歷史是有狼子野心的。

當然,其他原因也還有很多,比如中國漫長的歷史給日本提供了無數的英雄和啟發,三國題材就特別受追捧。


子屠龍

有些國家贏在起跑線上了,跟美國比地理位置優越,跟中國比歷史文化悠久。準確的說這些優勢全世界的國家都羨慕,正所謂你最喜歡的就是你最缺的。

日本、韓國、朝鮮這三個在中華文化圈呆了上千年的國家,就像中華文明的三個徒弟,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由於問題說的是日本,其他兩國就不累述了。

先從日本在文化圈的位置說起,東北亞三國中日本的文化位置最不佔優勢,不管日本如何說自己的歷史,最終都繞不開一個窮字,這裡的窮不只是物質上的,文化上的窮也尤為明顯。秦漢時期出海去趟日本跟找死區別不大,要不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就沒這麼有求必應了。那個階段朝鮮成了代課老師,經過朝鮮變種的中華文化傳入日本,讓日本這真正的海外野人震驚之餘,也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向。再經過白江海戰的震撼教育,日本的保守派再沒有了保守的理由,緊接著就是全面的開放和學習,這裡讓人遺憾的是日本的先天不足也就是那個窮,把中國文化帶歪了。比方說,論語春秋讓他理解成了權謀詭詐,孫子兵法理解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看結果不管過程。尊重經驗和權威理解成了對強權無條件的妥協以求可以取而代之。

再說中國這個文化圈的建立也非一番風順,沒有外部的刺激,文化上很難有鎖建樹,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傳統文化很懶又很倔,不到被入侵很難改變,但恰恰是外來文化入侵的激發了文化無窮的創造力。中國坐看周圍的民族潮起潮落,自己也經歷了亡國卻未滅種之痛,可以說經歷了世間一切苦痛。兩相對比日本只是中國星辰大海路上的過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