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书卷气?

红楼夺目红

书卷气就是文人的气质,这个说法好像是宋朝的理论家们提出来的。凡是读书人,他的书法就带有书卷气。苏轼的书法是书卷气书法的代表。




象弘一法师,他的书法注入的是禅宗气,因为他是禅宗大师。


军阀张作霖也写书法,他的书法肯定有匪气。

你怎么看?


京东千里行书法

书法作品要有书卷气。

书法作品最难得的是韵味,即书卷气,最忌讳的是俗气。

唐代书法家苏灵芝,在当时,与李邕、颜真卿齐名,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号为四家。但后人却觉得他的书法俗。因此,被隐没在历史之中了。

苏灵芝《梦真容碑》

什么是俗气?俗气即是匠气,也就是说字的外观很漂亮,但背后没有内涵,没有创作者性情的彰显和情感的表达,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尽管,在今人的眼光看来,苏灵芝的字高不可攀的。但以当时的观念,他被时人称为写碑手。可见,对他的不屑。

从明清的台阁体,到现金流行的田体,都是缺乏灵魂,俗不可耐的字。如果没有一定的内涵和审美,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的。

清刘熙载《论书》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所弃也。

刘熙载所谓的士气,就是书卷气,或者称之为金石气。

那么这个书卷气如何培养?

则必须饱读诗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书卷气,有书卷气的人,写出来的字,自然就带有书卷气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家不单单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精通文史的文化学者。

如今的书法专业,划归艺术系。书法教育,只学技法,不学内涵。再加上书法已从实用变成纯艺术等原因,导致今人书法离古人越走越远,令人叹息!(文/聂正飞)


闻是书画

问题什么是书卷气?

书卷气,顾名思义是来自于书卷的一种气质,是长期读书养成的一种文人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于潜移默化的培养,是装不出来的。

在书法里,我们常说这幅字有书卷气,就是说的这幅字写的很文雅。书卷气是文人书法所具有的一种书体。

古代书法作品大部分都是文人所做,文人书法是书法的领军者和先行者。在书法刚刚产生的时候,就是文人将书法艺术化,产生了书法理论和书法的美学。

在书法的发展上,文人也做了很多的贡献,包括钟繇、王羲之在内,把行书、草书、楷书推向完全的成熟。事实上当时在民间这些书体已经在流行了。只是在他们手里进行了加工和处理。


当今的书法,文人书法越来越少,大部分是职业的书法家或者学院派,他们更多的是在演绎技法,而不是展示文化。

过渡炫技的作品,并不是真正高明的书法,好的书法家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法基础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我们叫它字外功。

技法的东西好掌握,关键是要看你的字外功夫,当代文人书法,我觉得启功算一个吧。

你觉得呢?


不二斋

书法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唐代书法尚法,宋代书法尚意,这一不同,其实是有其深层原因的。唐代书法家多为官僚,宋代书法家多为文人士大夫。

苏东坡是尚意书法的代表,其作品中透露出深厚的书卷气。书卷气就是指从古代诗文、简札墨迹以及碑帖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笔致的轻松、流利、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

书卷气是相对金石气而言的。金石气体现的是一种壮美,书卷气体现的则是一种优美。

士气是文人士大夫身上一种普遍的气质,表现为对儒雅超逸、平淡天真的青睐和对狂野粗俗习气的排斥,反映到作品上就是书卷气。这种士人气质,被认为源自其自身的学问修养和人格操守,所以,古代书家重视书卷之气的培养,也就十分强调学识修养的培植和提升,而培植书卷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苏轼《春中帖》 约1092年(元祐七年)


千年兰亭

古人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学书先得免俗,最要紧的是求高境界、高格调、高气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包括读通碑帖)明道,换气质,积学理,开眼界,自然有电光火石般的省悟,而不将其诉诸文字,便会稍纵即逝。故我十分重视做散叶笔记(每将读书或交友谈艺中有裨益之语记录下来)。读黄宾虹、李可染、潘天涛、朱屺瞻等谈艺录都是如此。邓逸梅老人的《艺林散叶》值得借鉴。读书、写作、砚边点滴,思维由朦胧到清晰,长期积累,逐步“胸有成竹”,才能在濡毫落笔中渐入“得意忘形”之境界。学贵勤,尤贵专,一艺之成,良工苦心。我以为五分读书、三分习书、二分写作是从事书艺创作的合理结构。

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我五十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我尤重“清逸”,它是我审美基本倾向。“清逸”,一为清,二为逸。诸如清新、清畅、清蔚;闲逸、淡逸、旷逸,赢得自然、平和、虚静、简约、古雅、高踔等气息。平中求奇,风韵自然。书画历来有清浊之分,浊则俗矣。我们追求的书卷气即清逸气,不要浊气、村气、火气、霸气。晋人清简相尚,虚旷为怀,自生风流蕴藉之气,且恪守法度,笔墨不失榘度,书学晋唐,其理如此。


言恭达



书卷气,是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气质,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高素质的外在表现。

书卷气来自于书卷,来自读书。

书法界的智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书法)拼完了技巧,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修养。

当然这和一心发财的人无关,他们追求的是不择手段,闹出动静,吸引眼球。

读书人(不是有文凭的人)在处理点画、结体、章法及整个书法的审美时,由于见多识广,不会自以为是,他们总是遵从着深厚的书学文化积淀,有所敬畏,他们高雅厚重,不会无知无畏地撒野破格不着边际,不会轻薄亵渎;由于腹有诗书,由于认识和探究的深入,他们不会简单肤浅,他们的作品耐看耐读,不是斤斤于外在的美艳而是注重内涵;由于有着对于人类人生的思考和追问,他们往往不会斤斤于实惠、实际、功利的得失,而是空灵大气,以致常常被目为书呆子;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他们的个性创造有根有据,不是强作解人的哗众取宠。



书卷气,在用笔、结体、行气、章法间表现出来的文雅高深,而不是粗野浅薄;一种对高贵、高尚的追求而不是斤斤计较的形而下的算计。

总之,是在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有别于市井气的一种书生气息。

读书越多越害羞,萧伯纳说:“知道应该害羞的事越多的人越高尚。”

也许有人会说,书品不等于人品,那是因为那些人品不好的人(如蔡京)虽然知书识礼,却在行动中做不到。


大悔忆智冰

书法的书卷气是与江湖气、狂怪气、俗气相对的,是对书法作品的一种肯定评价。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儒雅的风度在书法中的自然流露。

“富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自然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而不是刻意做作出来的。


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例,他的书法书卷气最为后人称道。这种气质不光在于书法笔头功夫,主要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的修养、造诣和成就。他的诗文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位列“宋四家”之首,他还善于绘画、美食等等。正是这种种文化修养和造诣,造就了苏东坡特有的文人气质,形成了他以书卷气著称的“尚意”书风。

现在一些江湖书法、丑书为什么难看?主要就是缺少法度,缺少书卷气。江湖气、狂怪气、俗气充斥在作品里,古人说,最难治的病就是俗!


(附图均为苏轼手札)

一家之言,欢迎网友指正。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书卷气应该是指书者的文化文学修养吧。

真正的书法家,腹有诗书,或者本身就是诗人或作家,或史家或画家。本身的文学文化修养到家了,厚积薄发,是可以通过书画显露出来的。如苏轼黄庭坚米芾唐寅文征明等,本身就是诗人文学家,文化修养不一般。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对文字的理解有相当功力,又怎能写出功力相当的书法呢?

以现代启功与范曾为例:

启功是当代诗人、国学大师,书法当中自有传承,取法柳公权董其昌等名家,有一种洵洵儒雅的书卷气和恬淡从容的古典气息,字体匀称隽秀,有学者韵味。他的书法可用“雅、清、简、静”四个字概括。

范曾是当代书画家,书法是“蜣螂体”,这个比喻有揶揄之意,但也挺形象,是范曾早期的书法特点。字里行间很难看出师法出处,只觉浅薄无蕴。当然,后经田蕴章先生的建议,范书有所改变,去除了那些“疙疙瘩瘩”的累赘。


以上是个人陋见,不喜勿喷!

下面看图,大家评一评。




窗边的小豆豆988

书卷气指的是书法作品流露出的气息。

一般来讲,书卷气与匠气相对,二者是对抗性的,有书卷气则无匠气,有匠气则无书卷气。

古人说,古来学问家虽不工书,其书自有书卷气。故书法以气味为重,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也。

也就是说,书法不全然是写字。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字外功夫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书写者是满腹才华,还是不学无术,在书法作品上均有体现。

所以气息好的作品书卷气十足,也许一上来没那么醒目,但越看越耐看,韵味持久。而缺乏书卷气的作品乍看惊艳,但不过是皮毛而已,味道越看越寡淡。

这也是老一辈书家每每向晚辈强调多读书的原因。

以下是当代书家崔寒柏先生书法小品,请欣赏


书法日课

书法的书卷气就是指书法作品有古代文人气质。

古代书法作品内容大多作者自己撰写,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

当代书坛良莠不齐,多有跟风,无自己的特点,附庸风雅。主要还是因为社会应酬多,读的书少而已,书法作品极度缺乏文人书卷之气,胸无点墨还硬矫揉造作、虚张声势,甚至大呼小叫,令人作呕至极!

莫若静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诗词,以后创作多有书卷之气的好作品!

阅读量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