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子弟多才俊”?其實當年項羽即便渡江,也難逃一死。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當年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選擇在烏江自刎而感到惋惜。後世不少文人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項羽當年能放下失敗,回江東去重整旗鼓,還是有和劉邦一決高下的可能。

“江東子弟多才俊”?其實當年項羽即便渡江,也難逃一死。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經過垓下一戰,項羽敗局已定,再無與劉邦爭奪天下的資本!而這一點,項羽和他的臣屬都很清楚。不然,他最珍愛的虞姬也不會先他一步而去了。正因為知道自己敗局已定,與其過江後像喪家犬一樣,被劉邦的漢軍繼續追著打,最後身敗而死,還不如來個痛快,死得壯烈。因此,在烏江自刎無疑是項羽最好的選擇和歸宿。

下面,我們不妨來分析下當時的局勢:

首先來看當時的雙方的勢力;當時漢軍經過幾年的攻伐,已得天下之大部份。在楚漢相爭期間,劉邦一方面以本部兵馬拖住項羽主力;另一方面讓韓信四處征戰,先後拿下魏、趙、齊、燕等諸侯。

“江東子弟多才俊”?其實當年項羽即便渡江,也難逃一死。

到垓下之戰前,漢王劉邦勢力包括本部根據地漢中、巴蜀、三秦(雍、塞、翟);韓信打下的魏、趙、齊、燕等地;以及投向漢軍陣營的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大司馬周殷、衡山王吳芮。而項羽的勢力,就只剩下西楚和忠心於自己的臨江王共尉而已。

再看後勤;高祖劉邦之前之所以要和項羽談和,是因為其本部漢軍根本沒法對項羽形成合圍,需要聯合韓信、彭越等部,所以想通過時間來準備而已。那麼,項羽難道不清楚劉邦的小算盤嗎?當然不是,但他是不得不和。因為,楚軍的後勤跟不上!項羽雖然很能打,陣中的季布、龍且、鍾離昧等也都是驍將。但他的陣營卻缺少像蕭何、陳平這樣的治國能臣。因此,西楚多年征戰下來,看似天下無敵,但其實國內早已窮途末路,卻衣少糧,人馬疲憊。

“江東子弟多才俊”?其實當年項羽即便渡江,也難逃一死。

而漢軍就不同,每次大敗後都能快速補血。雖然漢軍敗多勝少,但卻是越戰越強。因此,項羽很清楚,自己的軍隊更需要時間休整。這就正如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的:“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項羽原以為劉邦沒能力對自己展開合圍,議和對自己是有利的。可惜他沒想到劉邦居然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使漢軍各方勢力迅速像劉邦的漢軍本部靠攏,形成對自己的合圍。

最後看兵力;漢軍各路兵馬加起來有五六十萬,而楚軍當時撐死也就十萬,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且在士氣上也比不上漢軍。當時的漢軍,除劉邦的本部兵馬由於長時間與楚軍對戰比較疲憊外,其餘各部,尤其是韓信從齊地南下的部隊,基本上是養精蓄銳的軍團。而反觀楚軍,人少糧少就算了,還是一支久戰的疲師。而且還是在地形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作戰,士氣之低落可想而知。

“江東子弟多才俊”?其實當年項羽即便渡江,也難逃一死。

所以,垓下之戰打從開始就註定是項羽失敗的。

垓下之戰,項羽連自己最後的老本都給拼光了。而在此之前,西楚很多地方也已被漢軍給佔了。連西楚大後方軍政的大司馬周殷也都叛楚投漢了。即便項羽真的渡江回到江東又能怎樣,當年從江東帶出去的精銳都被消滅了,剩下的又怎麼和漢軍對戰?還談什麼捲土重來?

“江東子弟多才俊”?其實當年項羽即便渡江,也難逃一死。

所以,當年不是項羽不想過江,而是實在沒有過江的意義和必要了。而身為貴族的項羽,在這種鐵定的敗局下,自殺應該說是他最好的選擇和歸屬了。

所謂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其實不過是後人為展現霸王英雄氣概的一個說辭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