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如何改变?

隨乄緣i

所谓回避型人格,简单的说,就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畏首畏尾,内心极度自卑。这种心理往往是不能被有效控制的,如果能够克服它,就不能算是回避型人格。通常情况下,这种人的内心比较封闭,非常恐惧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带有强迫性、盲目性的特点。


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心理的话,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最关键的是,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不要对自己有过于完美的要求,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将自己的优点罗列出来,越具体越好。

同时,从客观寻找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环境或者别人的影响,可以换一个新的环境试试。从主观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心理,不要太过在意,顺其自然即可,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关于自卑心理的产生,可以阅读《自卑有超越》一书,篇幅不长,见解独到。


此外,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可以不断鼓励自己,让自己的潜意识通过不断的刺激,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负面心理。还有,应该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注意外表整洁,走路抬头挺胸,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要有眼神交流,这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大胆的迈出第一步,给自己制定具体的计划,从小事去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些归根结底,只是心理上的认识问题,关键在于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迴避性人格?



迴避形人格

迴避型人格障碍又称迴避型人格或逃避型人格,是病态人格的一种。其特征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总希望被他人所承认和接纳,但又害怕做错事而遭谴责,内心冲突不安,适应困难、避免社交、无能感和过分的自我否定性评价;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特点:



1、因为害怕批评、遭到反对或拒绝,回避一些涉及较多人际交往接触的职业活动;

2、除非能确定他人会喜欢自己,否则不愿意与人们打交道;

3、因为害羞或害怕被取笑,很少与人发展亲密的关系;

4、沉湎于在社交场合遭到批评或拒绝的想法;

5、不参加新的人际交往场合,因为有无能感;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个人没有什么吸引力或比其他人差得多;

7、极度不愿意参与新活动,因为认为会因之难堪。



迴避性人格形成原因

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及患病的基因、习得性恐惧、令人不安的思维方式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



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研究发现,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认为自己是不值得悲哀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应该说原生家庭父母的错误的教养方式是根本原因。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比如中国传统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及其错误的。还有父母打骂、恐吓孩子名义上为他们好,以爱的名义用暴力、辱骂等手段教育孩子,甚至于挖苦、嘲笑、讽刺让孩子自觉无能。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多么重要!至今为止,还有很多父母秉持错误的教育方式,或者说还在用上一代教育子女的方法再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何矫正这种迴避性人格

消除自卑感

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接纳自己,活出自己。

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二、辨正认识自卑感,自卑感往往是人上进的动力,从而接纳自己,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

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另外自卑感会让人努力上进,具有坚韧不拔毅力。

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三、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从而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进行辩解,这也是认知疗法中重要的方式,是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的。同时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举例如下

刘某,男,29岁,在某服装公司工作。 平时,他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唯恐自己工作不好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责。 可最近,单位发生了两件事情,使他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 ,就连 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也非常吃力。第一件事情是,单位新分配来一批服装设计学校的毕业生,他们非常出色,服装设计款式新颖,裁剪缝纫迅速。他便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思想跟不上潮流,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他们挤掉。



从此,这种想法总在脑子里浮现,整日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件事情是,前几日单位领导告诉他,公司准备派他到外单位学习新技术。听到消息后他更是紧张害怕、犹豫不决,担心将来学习回来会失去现有的工作,并且更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学不好,完不成任务而被别人笑话。为此事他左思右想,最后他终于找了个借口,向领导提出放弃这个学习机会。这两件事情使他心烦意乱,不能 正常工作和生活。虽然他多次试图使自已的注意力转移,可是怎么也办都不到,近来反而越来越重,內心十分痛苦。



他对心理咨询师说:“我自尊心很强,生怕别人的批评指责,所以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别人嘲笑。在众人面前我十分拘谨、不自然。 其实如道自已性格不好,也想找几个朋友一起玩玩,可总怕被别人拒之门外,遭到谦弃。我害怕遇事。比如工作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本来自已可以解决,可我总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因此工作中缩手缩脚。 我这种自卑心理总也改不了,它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最近这两件事给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这名求助者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对照自己如果有类似问题请及早求助解决。


夏虫不可语冰2008


王宏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职业指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讲师团讲师、公益人。熟识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叙事疗法。擅长领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际沟通。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回避”的原因。

“回避”的背后,大多数藏着自卑,所谓的回避型人格的人,大多数有一个或一对以批评孩子、打击孩子自尊心为己任的父母,在这样的父母面前,这个孩子始终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无价值的。既然如此,在人群当中会更加衬托自己的不好,因为在父母的明示或暗示下,他看不到自己的好,而只能看到别人的好、自己的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回避才能让自己好过一些。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是必须与别人在一起的。 所以人是需要克服自己的回避性。

其次,要重新认识自己。

回首往事,一一盘点自己光荣史,有哪些是自己还比较满意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做到这些给你自己什么样的启示? 请你身边值得你信赖的、能给你正能量的支持的亲朋好友对你进行评价,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当你做好克服回避性的准备的时侯,不要急于求成,勉强自己。而是循序渐进。同时,不要为了克服回避型人格而四处去参加对你来说毫无意义的社交活动,而是要有的放矢。 比如,你明明既不喜欢又不擅长跳舞,结果你去参加舞会,结果你会更加痛苦。

找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你有能力参与的小团体,比如,你是书画方面的高手,那就去参加这样的群体,因为你感兴趣你不会觉得烦,而且在群体里面你有话语权,也会有成就感,而这个成就感会推着你继续前进。

最后,你要相信,只要你想改变,你一定能改变!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首先,回避型人格障碍需要医生的诊断,不要自己抱着对自己的认识,就进行各种悲观判断。如果确诊了回避型人格障碍,其实看医生才是重要的,除此之外,进行规范的心理咨询师很重要的。因为既然是人格障碍,就是它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时间比较久的,所以它带来问题或者说是苦恼会存在于你的生活的每个角落,你今天可能心情不错,明天就因为一些场景的出现,比如需要社交的场合,陷入到回避型人格障碍带来的消极情绪中,所以长期的,认知的改变,对于人格障碍来说是很重要的。

改变其实是很严格的一个词,它意味着全新的东西,是前进的车头换个方向,其实是很难的。我建议你不要抱着改变的目的,不要想着改变自己什么,而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开心,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你想改变人格障碍其实也是为了这个,但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就有多个方面可以着手,不会让自己陷入到改变人格障碍中本末倒置。

对于你来说,要注意的就是转换自己的认知方式,不是自己不好,不是自己不优秀所以有社交问题啊,不会找人聊天啊什么的,只是各自环境的原因和自身原因相互作用,让你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这是不客观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值得被爱,无论何时都要认识这一点。

除此之外,迈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比如你可以尝试着找人聊天,循序渐进改善自己的社交技能,很多人没有回避型人格障碍但是也被社交困扰,因为这本身就是个“熟能生巧”的工作,知乎有句名言,去做你怕的事,然后你会发现不过如此。勇敢尝试,循序渐进是最好的策略。



青音约

回避就是逃避呀。也是自我防御的一种方法,其实合理的去看这个方法,也没有什么不好。

不爱说话,然后朋友请我吃饭,我尽量的推一下。如果我觉得这就是我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不至于带来对我心灵的摧残的。

敢于做真实的自己,保持自我独立性,自信心,选择自己精神的自由,如果能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那这个事情就能解决。

我们往往是自己在套子里面呆着,窥看着外面的世界,很想走出去,但是恐惧,在套子里又不甘心,只活在套子里,不舒服,走出去又不敢,就这样痛苦了。

解决这个问题先把心态用在真实自己上,解决这个矛盾心理,不要过度反思,过度注意自己和人的关系,表现出来一种集中于正常进行生活和工作。

找到自我价值感,以及自信的基础上,按照自己能做的社交,然后去和别人建立关系。必须渐进的去改变,不要逼迫,可以先放在心态调节上。

一个人越注意什么的时候,然后就越无法实现目标。越想做社交达人,你就越紧张。如果你做真实的自己,反而这个紧张就没了,你也不用回避了。

心情放在正常做的生活上,然后慢慢的把情绪,特别是负能量东西放弃掉。这样有了自己人生里面的资源,甚至有人去主动的找你交往。提升自我价值,不要在那痛苦。

方向思路正确了,然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心岸姐姐

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问题,把自己划分入某一种人格类型,然后问大家能不能改变,老实说,这种问题就好像在问,我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外貌?能不能改变自己的身高?答案也是类似的:可以,但代价很大而且从实际角度来说没有必要,但如果是从个人心理满足的角度则看你自己。

人的性格形成有很深刻很复杂的因素,并不能一言以蔽之。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先天气质和后天经历还有一些偶然事件共同塑造成就了你现在这个人。你的性格——姑且叫他回避型人格吧,如果你一定要把它划分到某个类别才能理解它的话——的形成是有它特殊的原因的,就好像一颗种子掉进泥土里,掉进砖头缝里,和掉进水缸里,长出来的植物形态都是不一样的。你看到一棵树,长在墙上,根系深深地扎进砖头缝,还有几条根露在外面寻找水源,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先天因素——基因决定,它是一颗榕树,所以它有榕树的各种形态,其次,后天因素,它落在墙缝里了,生长环境不是很好,所以注定要付出比别的人多好几倍的努力才能存活下来,第三,它的先天气质,它有足够的机遇,这面墙正好能淋到雨,得到一些水分,才能让他长出根须来,有机会寻找更远的水源。而你现在正要做的事,就是照照镜子觉得伸出来的这根须不太好看,要把它剪了。明白了吗?这根须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剪了它会对整棵树造成影响,正如你的回避型人格其实也是一种应对周围环境的方式,如果改变,你的人格也会受到影响。


陈诺

人们都有畏难情绪和软弱退缩的行为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人们的自我保护功能。巨大的困难降临到面前,人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方寸,身体和心理同时瘫软了下来,失去了应付危局和困境的能力和思想,只能寄希望于困难自行过去。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自我保护功能。

坚强的人面对困难,总会评估困难的性质和程度,设计克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但凡有一丝一毫的希望都要投注上自己十倍百倍的力量去争取。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都会这样描写一位平民英雄:这位平日里平凡无奇,可一旦共同遭遇到危险局势和死亡威胁时,关键时刻,所谓的平民英雄并没有在困难与死神面前束手待毙,而是智慧而有力地利用所有的资源条件求生,并带动其他人重新获得生存生活的信心勇气。这就是将困难视为劲敌,战而胜之的强者风度。

因困难而心生逃避,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攻自溃”,还会不断地责怪自己、埋怨自己,但已经追悔莫及了。当外敌入侵、军情十万火急的时候不去拼死抵抗,而是祸起萧墙、兄弟阋墙,那么结局就是不言自明的,一定是以惨败而告终。同样的道理用在一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困难如同外敌我们暂且不论,即使是主观错误引起的,也不必要对自己过多的责备求全,因为责怪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有下一次迎战困难的机会,不要临阵脱逃,而是暗示自己勇敢面对,或许会战胜困难同时战胜自我。


鹈鹕心理

看太多各种解释你会发现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后天基本无法改变。我建议就接受自己的缺陷,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情即可。人往往各种苦恼都来自于不满意自己,其实没人是完美的,都有各种缺陷,不要过度放大。


萨特纳斯

帅哥,找我聊天吧。哈哈哈哈哈我是软萌妹子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