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武器裝備水平,和西方當時相比差距有多大?

藍顏刺骨

清末的武器與西方的差距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一個熱點,一直以來,我們的固有觀點裡都是清軍之所以打不過西方就是因為武器落後,然而真正翻開這段歷史後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

先看看這個時候清軍都用些什麼,除了傳統的大刀長槍,還有些弓箭和弩箭,另外就是火器,鳥槍、紅衣炮、子母炮、威遠炮、抬槍等等。事實上這時的鳥槍要比明代的鳥銃先進的多,原因是雍正時期和準格爾的一場戰鬥促使了這次軍武改革。


不過這些武器若是和大英帝國比,就差的多了。就說火槍,雖然經歷了一次改革,但用的也是100年前的東西了,這是英軍用的是來自恩菲爾德的皇家輕武器廠(RSAF)的火帽擊發式滑膛步槍。在裝填速度和射程上都要優於鳥槍。

火炮方面,清軍用的是改的畸形的17世紀艦載加農炮,因為冶鐵技術落後,加上中國鐵礦多含硫,鑄炮技術落後(早期的模具灌注法),中國的火炮又重又笨,因為灌注法會使炮膛內有很多孔洞,影響發射時的氣密性,從而使得火炮射程大大縮短。

而英國這時採用的是鑽孔法鑄炮,再加上優質的鐵礦石和先進的冶鐵技術,英國的12磅艦載加農炮和6磅步兵炮是遠勝於清炮的。或許有人會拿燧發槍可笑的精準度來說事,以及清軍還在採用的三段擊戰術。事實上從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之後,三段擊戰術在歐洲已經被遺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六排以上的的密集火力排槍戰術,其效率遠高於三段擊戰術。想象一下清軍連續不斷的準度不高的單排火力碰上了英軍從頭到腳的火力覆蓋,結果可想而知。

海戰就更不用說了,英軍的三層火炮的多桅戰艦基本上隨便打打就能滅了清軍薄弱的海防力量,廣州海戰中,大清水師不曾碰到英軍戰艦便被擊沉,為了阻止英軍進港,林則徐依然採用老掉牙的火船戰術,奈何一但進入英艦射程便被擊沉。如此一來,清軍在這個時期,武器是很落後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

吸取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慘敗的教訓,清國開始逐步增強海防力量,在廣州鑄得八千斤大炮數門,分至各個海岸堡壘,同時學習歐洲的火藥製取技術(清軍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士兵的火藥自行準備,結果這群文盲兵油子們就胡亂配,配出來的往往也就冒個煙)。訓練新的水勇,監製新的戰艦,以防被歐洲的再次入侵(說個有趣的,在1850年左右,法國曾經試圖和清軍聯合,意在遏制英國的遠東勢力發展,並承諾以軍事技術支援,但被清政府拒絕了)。



隨後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掀翻了大半個中國,太平軍購買的新式火槍火炮在戰爭初期對清軍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後來,像湘軍淮軍這些地方軍開始自行裝備新式火器,再加上太平天國內部的混亂,清軍總算是鎮壓了這次聲勢浩大的起義。然而就在南方亂成一鍋粥的時候,英法聯軍再次進攻中國。從廣州沿著海岸線一路打到天津大沽口。雖然清軍海防有所改善,但是歐洲的火炮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後膛炮的時代到來了,隨著英軍阿姆斯特朗炮的一聲巨響,大沽口炮臺瞬間變成了血肉模糊的屠宰場,從未見過如此陣勢的清國炮兵四散而逃。英法聯軍隨後向北京進發,在八里橋大敗蒙八旗的軍隊,接著北京淪陷,清政府又一次屈服了。


洋務運動時的逆襲

面對這樣的慘敗,清國算是清醒了,在叔嫂奪政之後,清國開始了為人熟知的洋務運動。在歷史課本里面,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是一定程度上強大了中國的國防力量,但是因為腐敗的官僚經營,這些近代工廠往往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高。其實這就有點一棍子打死了,在南京的金陵鑄炮場,引進的是德國的克虜伯大炮生產模式,而且有鑄炮專家做技術指導。同時漢陽鋼鐵廠生產的漢陽造更是超過了同時期美國的槍械水平。



雖然馬尾海戰中法國全殲了福建艦隊,隨後打殘了前來支援的南洋艦隊。但是直屬於李中堂的北洋水師卻是同時期亞洲最強世界第五的海軍。在1880s,清國的國防力量被媒體評為世界第六(根據武器的裝備程度和兵員數量)。這個時間段,除了法國跟中國發生過大規模戰爭,別的國家是能保持現有利益就保持現有利益。

在裝備購買上,清國第一個購買了劃時代的加特林機槍,第二個引入了馬克沁重機槍的技術,接連不斷的毛瑟工廠訂單中,多是來自中國的。

甲午的慘敗到大清的覆滅

因為國防力量的回升,清國從上到下又開始膨脹了,大概在1890s,日本的海軍超越了北洋海軍,接著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全線潰敗,洋務運動的多年經營毀於一旦,隨後看到了清國軟弱的西方列強們紛紛展開了瓜分中國的行動。


後來從八國聯軍到五大臣出洋,期間經歷了袁世凱小站練兵,清軍的武器一直沒有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直到清朝滅亡,除了海軍報廢、沒有空軍什麼重炮槍械的還是沒落下的。

戰敗的反思

一直以來,我們總把晚清對外戰爭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落後就要捱打”,而且側重點還是武器不行,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晚清有半數時間武器水平是世界前列的。那我們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就兩條--落後的軍事制度和腐敗的政府。一個貪汙腐敗黑暗的政府可以讓一切先進的(得在相近水平)科技都無法發揮作用。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怪慈禧太后挪用公款修園子,不給北洋軍費(其實是翁同勖給李鴻章搗亂),但又有幾個人關注到北洋海軍從統領到管帶人人吸毒貪汙,作風不良,敗壞軍紀呢。政府墮落沒有鬥志,又怎麼能指望軍隊戰無不勝。落後的軍事制度,頹廢的軍紀,低迷的士氣,即使手握後膛槍,恐怕也不是鴉片戰爭中英軍的對手,要知道北美的蘇族,用著長矛,面對著全員槍械化的美軍,憑藉著優秀的指揮和高昂的士氣,依舊可以多次擊敗美軍。晚清時代的清軍,白刃戰打不過人家,士氣比不過人家,這樣的失敗,恐怕是不能簡單歸結為武器失敗了吧。不能正面問題的所在,我們永遠也不會進步。


火器工坊

不知道題主談的“清末”到底是指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1870年後的淮軍?還是1900年的清軍?這幾個時代的清軍用的武器完全不一樣啊。

先說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這個時代的清軍綠營和八旗都是以火器為主的軍隊,使用的主要是鳥槍,抬炮,裝備率從40%到80%都有,當然,清軍中也保持了一些冷兵器部隊,如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虎皮藤牌兵。

這個時代的清軍已經沒多少合格的弓箭手了,一名合格的戰場弓箭手需要數年的訓練和營養。大多數清軍實際寧可使用火槍,進關建立清朝後的清朝皇帝們時不時要來一句“騎射立國”、“騎射為本”,其實是針對這一現象的憂慮。所謂越缺什麼越強調什麼,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出場的蒙古騎兵都不會射箭了。

1840年的清軍的主要武器是鳥槍,是16世紀中葉南方明軍用的武器,當時叫“鳥銃”,而這一武器是從日本人那裡得來,而日本人又是學自流落到日本的葡萄牙人之手。簡單來說,鳥槍的技術水平不過相當於歐洲16世紀早期使用的輕型火繩槍。

明清的軍事大殺器紅衣大炮,則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由澳門葡萄牙人賣給明朝又傳到清朝,這種武器原先不過是葡萄牙人打撈的一艘英國商船上的配置。跟16世紀歐洲強國海軍用的武器相比都要落後得多。

所以綜上所述,1840年清軍的火器確實裝備率比較高,但是無論槍和炮,都落後了英軍3個世紀,遠遠不是有些人說的什麼“武器差距不大,差的只是清朝太腐敗”。

事實上無論是武器,還是使用武器的技術,訓練,軍事體制,政治制度,和歐洲強國都有數個世紀的差距,最後擁兵80萬的清朝被來襲的數千英軍打敗,正是這種全面差距的體現。


紅楓歷史觀

可以說清末從海軍到陸軍武器裝備和西方比較幾乎沒有差距,有很多先進武器甚至比西方軍隊裝備的還早,因為清朝時期西方軍火商只要生產出先進武器都會跑到中國絞盡腦汁的向清廷兜售。


和西方比我們只有思想,文化,意識和戰爭理念的落後。

我們的陰陽五行八卦文明雖然博大精深,但永遠創造不出,智能手機,電腦,f 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