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来源于资本家剥削工人而创造的剩余价值,那亏损是谁创造的?

胡超

显而易见,工人只有通过有价值的劳动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如果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则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亏损的其中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工人付出的劳动没有创造价值。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工人一直在瞎劳动,破坏了原本资本家计算好的利润空间,比如劳动工具出现故障,在工作时间一直瞎忙活,没有生产出任何产品。这是第一种情况,因为工人没有创造有价值的劳动而出现亏损。当然,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如果工人不创造价值,资本家也不会坐视不管。

第二种情况,可能是源于资本家自己。资本家作为整个流程的把关人,对于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如果资本家自身没有做好把关,导致生产的产品过剩,无法被市场消化,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反之亦然。所以,管理者也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或者亏损,出现亏损也可能源于决策管理者的错误判断。


华尔街见闻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分享一下个人学习政治经济学以及从事管理,融资的经验。

个人观点,我故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学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应该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1.价值的货币化,剩余价值和再生产

劳动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体现在商品上,等价交换是贸易基础。

劳动的一个基本职能是获得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所需和再生产能力。

劳动者只有取得超出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所需时,才出现过度贸易和再生产能力以及动力。

2.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贸易中价格和价值会出现偏离,偏离程度取决于供需关系。

通货膨胀则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理想的等价值交换被现实中的等价格交换替代。

3.资本与价值

资本家必须取得剩余价值才能实现再生产。

资本的积累是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积累。这个积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

4.基于以上,我们来回答题主问题:

4.1企业亏损有两个子过程

4.1.1.工人货币化的劳动交易,劳动者无效劳动,生产产品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浪费。马克思反对社会资源浪费。

4.1.2.产品成为商品后交易价格偏离商品价值。通货膨胀等。

4.2.一般人只关注了马克思"资本的积累是血淋淋"的结论,并以此来反马克思主张。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原理后,同时,提出了资本为集体所有而为大众服务的方向。

换句话,马克思并没有提出消灭资本,甚至资本家的论断,而提出资本为社会服务的方向。(这个需要在有关典籍中体察)。

5.这问题留给当代人的启示

财富的私有神圣不可侵犯,漠视/有意漠视财富的社会属性是可怕的。

当代社会民众和企业家需要对此有深刻的体察。

认知不到"财富的社会属性"在我国现阶段普通公民和企业家中属于普遍现象。反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更加明白"财富的社会属性"。


凯腾聚知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的逻辑起点是商品。


马克思明确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严格区别。同时严格推导了,商品交换在排除附加的服务以外,并不会创造剩余价值。因而,资本家在交易中的失误或意外导致的亏损,要么成为自己的浪费行为,要么是转移给交易的对方了。这种亏损自然首先简单排除了。

其次,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是受劳动者的平均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供需状态决定的,而不是受劳动者在工作时间能够创造出什么决定。因而,劳动力商品,只是具有创造出剩余价值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剩余价值本身。如果此时,资本家只负责选择职员,全部经营都交给职员办理。那么除去纯粹的物品交换外,劳动力商品的交换的成功与否,就决定了资本家的亏损和盈利。

在这个事实上不平等的交易中,亏损是一种交易行为,和剩余价值无关,因为,在双方的协议中,资本家已经买下了劳动力,不管事后支付工资还是事前支付工资,工资是劳动力社会平均生产的成本,在协议下是必须支付的经营成本。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内容。劳动力使用价值包括工资转移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转移的价值。在不考虑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的情况下,工人工资转移的价值小于工资的价值,那么,就没有剩余价值,只有亏损。

工人工资转移的价值等于工资,并且有剩余价值的转移到商品和服务中,那么,就有盈利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只要工人按照约定上班了和劳动了,资本家就必须支付工资,亏损,工人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盈利了理论上却是工人创造的。

所以,我们只要深刻理解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且进一步理解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就能明白

亏损,工人没有责任,这个问题在劳动力的交换价值的本质中解决了。交换对于整个社会是不创造价值的。

盈利,是工人创造的。这个问题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本质之中解决了。一切价值是劳动力劳动创造的。


世界发展等比周期律

剩余价值理论其实是不适用亏损这种情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劳动力投入进去,就不可能亏损,因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了,就表示人类社会多创造了一份使用价值,把这个产品用了肯定是不亏的。至于这个产品归谁用?这才是剩余价值理论要讨论的问题。


马提出,生产力提高后,劳动者可以生产比过去更多的产品,也就是剩余产品,而利润就是这部分多出来的产品,应该归生产者所有,不能因为雇主把零散的生产者进行组织化,剩余产品(或者折算成货币价值,姑且称为剩余价值)就被雇主占有了。但这个思路是有毛病的,马克思的利润计算公式,和价值定义都有点问题。

说到一个东西的价值,一般而言,指的是基于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但马克思的思维和我们有点不同。

剩余价值理论是“价值一元论”,马克思开了一个脑洞,他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人力投入才是商品的价值!和产品卖不卖得出去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题主问的问题,我在另一条回答里也写道,如果卖亏了,那只是记账的问题。亏损是具象的,交易层面的;而价值是抽象的,生产层面的;马说,剩余价值也抽象的,生产层面的)

不过,还是带来一个显著的问题: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实际上是不能进行交换的!不能交换,就不能获取,不能获取的“价值”有点可疑。

有人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直接参与交换,交换获取的是劳动价值转化的产品使用价值。第一,劳动价值离开生产资料无法转化成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马克思说价值就是产品生产时投入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而不是转化而成的使用价值。

我们可以说,因为有劳动力投入所以有价值,但根本来说,还是投入劳动力产出了使用价值所以有价值。

另一方面,按马克思的脑洞,这种无差别劳动的产出,一旦凝结成商品,价值就固定下来了,一般不能再提高(长期看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还会随之下降)。毛病在于:普遍的看,很多商品在劳动生产率长期提高的情况下,价格却可能出现长期上涨的现象,按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观点,这根本不可能发生(比如房价,修房子的生产效率每年都在提升,凝结在房子里面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逐年下降,但是房子的价值你要说在不断走低,全国人民都不同意)。

下面大致梳理一下剩余价值理论到底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的,以及脑洞推理的路径。

1.剩余价值理论要证明的观点是:对于生产活动可能形成的利润,应该由全体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雇主或者说资本家(生产资料的提供者,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和其他劳动力一样,只是提供了一定量的无差别劳动力价值。由于马提出资本没有创造价值,交换也没有创造价值,所以,但凡有剩余价值形成,都是劳动力创造的,雇主占有超过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的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是雇主对其他劳动者的价值剥削和利益倾轧。

2.剩余价值理论的推导路径: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形成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投入生产活动形成整个生产活动中新增的全部价值;生产活动新增的全部价值,扣除支付给全体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形成剩余价值。换言之,马认为,因为工人吃喝拉撒有成本,工人投入生产活动劳动就一定有劳动力价值,且全部劳动力价值转化成了生产活动全部新增的价值,又因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和雇主是无差别的,所以生产活动全部新增的价值,工人要和雇主按无差别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也就是不含人工的毛利润要全部无差别的分给全部劳动者。雇主不能额外占有剩余价值(少付工人工资而得到的额外利润)。

不考虑资本回报要求,只用劳动力价值来计算利润分配关系存在一个先天缺陷:劳动力价值事实上并不等同于生产活动的价值增量。除非此处价值增量本身就定义为劳动力价值!即强行规定A等于A,进行循环论证。但是如果把这个地方的“价值”定义为劳动力价值以后,剩余价值公式就变成了: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商品交换价值(工资)。按这种定义,生产活动的价值增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投入越多,剩余价值越多。但是此时,剩余价值跟交换产生的毛利润有半毛钱计算关系么?毛利润=交换价值-工资-其他资本投入。毛利润不等于剩余价值,不能说剩余价值就是毛利润,也得不出雇主拿走毛利润就是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价值的结论。

剩余价值理论脱胎于剩余产品现象。随着生产力提高,工人能产出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活动。这部分剩余产品,在马克思看来,是工人生产的,其使用价值原本可以供工人自身消费享用,如果用于了交换,其回报(交换价值)也理应属于工人。问题在于,当生产力提高,形成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时,其交换价值不一定随之上升,反而可能出现下降(通货紧缩)。只有在货币供应、市场供求关系有利的环境中,生产力提高,多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额外的交换价值。一般情况下,交换价值和剩余产品的产能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意味着,劳动力价值越高,生产效率越高,剩余产品越多,利润反而越低!推而广之,对应剩余产品的剩余价值,也是随着劳动力价值投入越多,获取的利润越低,甚至可能为负数。这种情况是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价值全部转化为扣除资本投入(不含人工)的全部毛利润这种观点所无法自圆其说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本质上是偷换了利润的计算公式,用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偷换了交换价值。劳动力价值,只能部分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能直接转化为交换价值。不通过供需关系计算的价值,只能是使用价值,不能是交换价值(有价无市)。这也是指令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

指令经济,是从劳动力价值出发创造大量的使用价值,此时的剩余产品可能很多,但是交换价值却可能极低甚至没有(big炼钢铁)。不考虑资本的投入产出,在供需关系(交换关系)中的价值变化(因为马克思认为供需关系交换关系不创造价值,不带来价值的变化),只考虑劳动力价值投入带来的价值变化(为了保证劳动力价值和价值创造的一一对应关系,并落实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的主张),此时产能过剩或者产能不足(生产结构性失衡)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指令经济下,指定销售价格而不是价格浮动,会掩盖这种失衡,但是人民生活实际体验却会极为明显(拿钱买不到东西,或者产品库存大)。

从利润计算方法看,马克思对于价值的解释是混淆的。为了拔高劳动力价值,强行将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价值部分转化的关系带入)纳入价值公式,否定了交换价值对价值创造的作用。

交换价值是生产活动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劳动力价值转化而来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承载物。一般的看,通过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价值都可以转化为使用价值,但是使用价值不一定能转化为交换价值。马克思承认,价值代表一种获利的可能性,但是同时,想当然的坚持价值也代表获利的必然性。所以,他才认为有获利,有且仅有劳动力价值的贡献。实际情况,有劳动力价值不一定有获利,说明毛利润跟劳动力价值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必要不充分关系。

作为一种获利的可能性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趋势变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关系。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的变化,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因为使用价值不灭失的情况下,商品可能对任何人产生消费吸引力,直到同一个产品的最后一个消费者出现之前,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的交换价值永远在重新定义其内在价值(本质上劳动生产率变化也通过供求关系变化进行价值传导,劳动生产率变化不能直接作用于价值变化)。

总的来说,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马主义,是一种规定劳动者获取全部利润(不管对剩余价值的计算,商品价值的定义还是交换价值的否定,都是围绕这个论证目标而进行)的生产利润分配主张。最终目标是生产的利润。通过规定劳动力价值约等于利润的方式,排除资本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因为对于价值和劳动力成本不明晰的定义方式,马主义的剩余价值一般不能通过具体的交易案例进行计算,价值实际只包含劳动力成本而不包含资本的价值,就基本很难对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做出科学的估计。资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机会成本得不到弥补,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其实是持续消耗的。

在这种分配框架下,理论上,马主义的最终结局(哪怕是供浐主亿社会里面),所谓剩余价值也是被劳动者全部瓜分掉的,无法形成资本积累。因货币的时间价值造成资本贬值,投资得不到补充,社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资本短缺现象。且生产效率越高,产出越多,资本短缺越严重。所以,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是实现供浐主义的障碍。

看评论有朋友问,机器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提得很好。其实这里面最大矛盾的还不是分配,而是生产效率。机器人流水线,比如汽车生产线设备投入一亿,只要一个工人维护(假设工人工资50万一年,设备十年摊销完毕,物料成本3000万,销售成本100万,剩余价值率300%)。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公式W=c+v+m,年总产出价值=4100万+50万+150万=4300万。也就是讲,按马克思理解的“资本主义”关系,这条流水线一年产出商品价值4300万,已经是很理想的水平(也许交换价值4000万或者5000万都有可能,这里先不讨论),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投资测算,投入1个亿一年只挣150万毛利,还没有计算税收!生产效率低的可怕。但是剩余价值率都3倍了,难道剩余价值率要翻到10倍吗?剩余价值率是衡量剥削程度,10倍是不可能的倍数。有人说,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算低了,那工资应该开成500万么?这种劳动力价值实际是流水线赋予的,工人本身的劳动力价值不会比旁边年薪5万的手工生产线工人高100倍。通过这个计算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理论天然的支持低投入产出的生产方式,那就很难再说代表先进生产力了,简直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障碍。

星光碎影

劳动价值并不是你参加劳动就会产生价值,劳动不拿去交换的话,只是单纯的劳动,而没有利润来源,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价值,也不存在剥削这个说法。

工人要把劳动变为劳动价值的前提是先把劳动交换出去,才会把劳动变为劳动价值。

而资本家就是帮助工人实现由劳动变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资本家通过付出去市场需求考察的劳动,指导工人往市场需求的方向从事劳动,让工人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化。

如果说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劳动价值,这是不合理的说法,资本家帮工人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本身也付出了劳动,而不是单单是资本所带来的效果。

如果你不考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钱随便投下去就会产生收益吗?如果这样的话,做生意谁不会亏。把钱放进去坐等赚钱就可以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资本家同样也要付出劳动,考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这些不是劳动吗?

再说考察市场,研究分析市场,这些能力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还不是通过勤奋钻研总结出来的方法和心得?难道这些不算劳动吗?

作家写文章都算是劳动,那么资本家投资考研当然也算劳动。

资本家付出的可不是单单是资本,还有其他的劳动,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帮助工人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没有资本家的帮助,工人的劳动可能变的毫无价值。

所以说资本家的利润来自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个说法比较偏激。

而亏损则有两方面组成,一个是资本家在对市场需求把控上不准确,一个是工人没有达到资本家制定的劳动需求。最后导致劳动无法交换出去,成为劳动价值,或者说劳动价值太低,无法产生剩余劳动价值,甚至低于投出产出的比例,导致亏损。

劳动价值本身无法衡量,资本家通过自己的能力把所有工人的劳动价值实现最大化。

其实根本上就存在剩余价值,所谓的剩余价值只是人家资本家本身的劳动价值高。这是人家的回报。

同一样的工作,大家都能做的,那么谁来做,回报都是一样。

但是同一样工作,只有少数人能做,其他人无法完成,那么这些少数的人在这个工作上的劳动价值会比大多数人高。

并不是说,有资本投入就会有剩余价值,就会有利润,而且还需要一个通过资本配置让所有人的劳动价值实现最大化的人。

而能完成这个工作的人,无疑,别人的劳动价值比你高,所谓的“利润”就是人家的劳动价值。

如果你不信,你拿一百万去投资,别人也拿一百万去投资,看看你赚钱还是别人赚钱,赚钱的人是少数的,亏钱的人是多数的,人家为什么能赚钱?

因为人家的劳动价值比你高。

结合现实情况,为什么你去打工后的收入,比你不打工前收入要高?

你高出的收入来自哪里?还不是人家资本家帮你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

如果资本家不能帮你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你去打工的收入,还比不上你不去打工前的收入,这才叫剥削。

人家明明用资本配置帮你实现劳动价值最大化,让你增加了收入。难道你以为你增加的收入都是你自己的功劳?这样的话,你去打工干嘛?在家里干就行了。


一号风手

看了很多回答,像是来搞笑的。

我来认真回答一下!

工厂亏损是由于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不足以满足资本家的穷奢极欲。资本家为了更大程度满足欲望就会加大剥削,一种方法是增加剥削基数。工人工资一万,剥削10个百分点,一人一百,一百人一万。增大基础一万倍这就是一个亿啊!也就是得多雇佣员工!

第二方法是提高单体剥削价值,工人工资一百万,剥削10个百分点,一人一万,一百人一百万。也就是提高工人工资。

我回答的靠谱不靠谱啊!

脱离历史环境评论社会问题就是耍流氓,马克思提出劳动剩余价值的同时根本没有否认资本价值。当时的主流观点比现在更加肯定资本价值,认为企业利润是资本家出钱,出房子,出机器所得,工人因为获得了劳动报酬而与利润无关。马克思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剩余价值理论,一针见血的指出来这种理论的谬误。


行走记谈

一、社会的发展从私有制社会诞生起,都是以一部分人受苦受难为代价实现社会进化的。这是社会优化资源的必须,是实现社会系统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规律无情的表现。试想,社会生产的一切财富全部平均分配,谁还会积极劳动,谁还会发明创造?所以,分配的差别是必须的,必然造成绝大多数人受苦受难。其实资本在奴隶社会已经存在,是以土地的形式存在的,可以称为农业资本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照样存在,增加了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本家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剩余价值),土地、投资都是资本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是典型的物质系统,是人类的组织形式,社会系统的唯一目标是最优化。社会和谐是对立统一式的和谐。

三、系统使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达成统一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物质生产,社会解体,人类灭亡。同时物质生产要上一个台阶,技术要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技术产品。一般物质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是粗糙的、原始的 ,他需要科技人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升华 。同时,这些经过升华的科技产品,只有被物质生产者熟练掌握、大范围采纳,才能产生较大的成果,才能共同促进科技向更高级发展。此外,物质生产者需要精神生产者提供的娱乐产品,需要精神生产者提供的信仰或宗教等粘合剂与向心文化。

四、生产资料与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和管理者需要劳动者提供劳动力,同时,劳动者需要生产资料管理者进行有结构有层次的分配劳动力、生产对象和劳动资料,单一的生产要素是无法进行生产的,不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效率就非常低下的,这是系统的优势,这是统一性。由于分配向资本拥有者倾斜,必然造成劳资矛盾,甚至冲突。

五、社会管理者(政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统一。统治阶级设置政府、法院、监狱、军队、立法机关等社会机构对社会进行管理调节,并行使对外职能。要不然就是一团散沙,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将无法进行。此时被统治阶级需要统治阶级的管理调节。需要精神统治者的黏合同化,形成文化认同与向心力。

当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成为严重阻力时,被统治阶级会砸烂一切国家机器和精神枷锁,实现改朝换代。但推动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通过新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社会结构,通过改革改良来确立,否则,流血牺牲的大革命就毫无意义。

六、精神生产和产品的推广具有社会性,比物质生产要高级,特别需要统治阶级和国家政权的支持、推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立。由于统治阶级占有社会资源,具体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与管理者占有生产资源,精神统治阶级如西方的教会,印度的波罗门等占有精神资源,必然收入丰厚,衣食无忧。被统治阶级则相反。

八、社会对立不可避免,激化时,就会爆发不同规模的起义,游行示威,抗议等,现代民主国家通过选票表达自己的好恶与不满。这正是系统最优化目标的实现是以基层的受苦受难为代价的矛盾的释放。阶级社会的对立是社会系统实现最优化的方式。即小尺度上是对立矛盾的,大尺度上都是为社会系统的最优化服务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表现形式。

九、盈利与亏损。是通过交换实现的。1、生产效率。产品的生产低于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好出售,高了,不好出售,与生产技术有关。2、产品质量。这与产品生产的快慢无关,是产品本身的品质,由加工生产工艺、产品的知识含量等构成。3、销售。前2点只是盈利的基础,要把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交换与销售,符合市场需要的能够实现交换,盈利,甚至高盈利。不适合市场需要的只能贱卖,赔本卖,甚至积压。你说的只是生产环节,盈利与亏损都与劳动者无关。劳动者只负责生产,其余部门是资本家控制的。



十、此处的阶级,统治者等概念不含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历史名词,也是中性词。


一叶扁舟l

看了很多回答,觉得有必要说说。首先关于剩余价值的发现,是伟大的,也是科学的!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经济体系才能运转!老马是伟大的!不过人们误解了他对剩余价值定义了。剩余价值不是邪恶的,更加不是有害的,它是真是存在的!但剩余价值并不是利润,而是产品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商品价值就是商品对社会价值体现,而剩余价值是商品本身价值的溢价。所以认为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其实这是误解。利润与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它实际上与产品的使用率有关。使用率高的商品单位利润率越低!例如每个人都要吃饭,而粮食的单位利润率很低。使用率越低的商品利润率越高!例如艺术品、古董一类,并不是任何人都必须收藏艺术品和古董。而艺术品的本身的材料价值并不高,但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其商品价值却很高,利润非常大。如果剩余价值是商品的溢价部分,那么为什么艺术品经过交易收藏拍卖,其商品价值还在不断攀升?难道艺术家在创造作品过程的剩余价值是可变的?而粮食的剩余价值会随着时间增长?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剩余价值并非商品价值的溢价部分。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价值升级,是一种必要的增值。例如,一堆铁矿对我们并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当人把铁提炼出来,形成新的产品,才会对下游产业存在使用的价值。这个价值是高于原材料价值的。多出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为什么在加工中价值会增长?老马说,是劳动者的创造,是劳动的价值。这样说有些宽泛。个人认为是技术工艺和劳动的结合。正如上面举例,当我们没有掌握冶炼技术,那么铁矿对于我们有什么价值呢?显然没有使用价值,最多人们把它当做装饰用的红色涂料。而当我们掌握了冶炼技术,我们就可以将铁从铁矿中提炼出来,铁的价值自然比铁矿的价值高。这高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基础,没有剩余价值的产品是不能够产生利润的。所以利润的存在是劳动者(包括资本家,知识分子,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家发明技术,资本家应用技术,知识分子推广技术并且使之实用化,最后工人才能运用技术生产产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无法缺少的。试想,没有技术,你就是把所有零件、最好的钢材放在任何人面前,他也无法造出汽车。没有资本家将资本投入到新技术中去,谁能将技术运用到实用当中。例如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很多,但因为传统政治中抑商重农思想的作用,使整个社会没有商业资本投入科学技术这个环节,只有政府投入农业技术。导致一方面使很多科学技术不能运用到实用当中。一方面使科学研究没有了强劲的社会动力。尤其是在明朝。说远了,撤回来。

但自由市场中,为什么会有亏损?这就是资本对于市场调节的最有效的手段。当产品的使用率过高甚至是大于1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供大于求。那么单位利润率就会越低,甚至出现负值,这就是亏损。出现了亏损,就会有淘汰,使用率就会降低,当使用率达到社会实际需求时,企业就会有利润。经济体系就能准确的掌握市场需求。因此亏损并非剩余价值造成的,但同利润一样,它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没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及没有利润,也不会有亏损的。因为它就不是商品,也不会进入到经济体系中的。例如,你完全可以用任何材料去制作任意东西(艺术品除外),一个对于社会没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它的价值只等于他原本的材料价值,连你的劳动价值都不能附加进去。这个产品也就没有剩余价值。那么为什么艺术品没有科学技术,却也有剩余价值?艺术品中运用的是艺术技法也是一种技术,它对人文思想起到了剩余价值的作用。正是有这种艺术价值的体现,艺术品也是有剩余价值的。经济体系中,任何形式的产品都存在有剩余价值。就如同地租一样,看似没有剩余价值,其实对于使用者来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是高于它的成本价值。而它的技术投入是在后期。如同我们现在面临着垃圾污染问题,垃圾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了使用价值(暂时的),而其又有成本价值,所以它就无法进入到经济体系中。确切的说,剩余价值和经济体系有很大关系。当一事物,无论是东西,还是知识,当它处于经济体系运转当中,其就必须拥有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的商品,是不能在经济体系中运转的。


王晓强30

在教科书中,马克思讲,一个资本家雇佣8个工人,就存在着剥削。但是,100多年过去了,资本与劳动力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应重新认识资本和资本家的价值。

但现代社会的所谓的“资本家”是怎样的? 我认为,现在的“剩余价值说”巳经不符号当下实际了,应转化一下思维了。雇员也不要持旧观念,认为老板总在压榨员工。

我这样看资本和所谓的资本家的价值。

1、资本的投入是有风险的,它有可能产生回报, 有可能不产生回报,其中大多数是亏损的,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4%,大多数资本都为社会做了贡献,资本投入没有变成回报,变成了炮灰;从社会整体来看,资本是有平均回报率的,这个平均的回报率才有可能是资本的商业价值衡量标尺。不能只看到资本的成功,而不看到资本的失败。

2、资本家对雇员发放的工资(所谓劳动力价格),是协商的结果。协商的基础是社会平均的劳动力价格以及双方共同的评估。协商也是不间断进行的一个结果,因此劳动力价格也是动态的、可变的。劳动力价格就价值的含义来说,是双向给予的。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更加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加强了员工的培训投入,因此,不能单纯地只看待劳动力给资本家创造了价值。

3、资本家的价值往往被社会当作普通劳动力去评估,实际上,成功的资本家的劳动力价值远远超过一般的普通劳动力,这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1)资本家所携带的资本的风险价值,企业家或“资本家”需要有冒险精神; (2)超强的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产品制造能力、毅力等等; (3)资源整合的价值; (4)超倍的劳动付出:他们都是工作狂。

4、社会再分配机制其实摊薄了成功的资本积累: (1)投资再分配:投资创业让资本重新做了分配——有的成功的,有的失败了; (2)税收的调控机制: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社会福利等等; (3)社会道德及信仰要求下的再分配: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投身公益事业。许多“资本家”的钱最后都回馈了社会。

5、“资本家”的社会价值: (1)平均主义是虚假的社会公平,这种平均主义不会产生社会动力。资本的介入会增加社会动力,这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所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2)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单纯的捐赠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能改变贫困。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商业机构与“政府”“教会”“家庭”“社群”一样,是社会稳定的有益的组织,对社会具有重大价值,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3)以资本家为代表的商业组织还是科技文明进步的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刺激了科技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

6、“资本家”的角色已经模糊了: 合伙人机制、团队持股、公众公司股票交易,这些现代企业的做法早已让“资本家”的角色变得模糊了。谁在给谁打工?有时真说不清!


张忠看天下

任何理论都有其片面性,因为研究理论的人不可能完全不带入一点主观意识,但针对于《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部分,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题主的问题只能说明对于剩余价值理解的不够透彻。

马克思最著名的商品价值公式是这样界定的,商品价值=C+V+M,C表示的是生产资料价值,V表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M表示的是剩余价值,即商品价值=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商品价值-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简单的理解就是剩余价值是由商品价值和成本两个变量决定,我不知道是谁认定剩余价值就一定为正,其实在商品价值小于成本时,剩余价值就为负,那么不就是亏损吗?

在市场经济下还认为剩余价值一定为正数,只能说明对于市场的认知过于浅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