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曾经是吴语区,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那么江淮官话和吴语是两种完全独立发展的方言吗?

yEs_HeLlo

当然啊!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我国的方言区。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七大方言区,此外还有晋语、徽语、平话等方言区。此外,每一个方言都分不同的片和小片。

北方方言俗称官话方言区,包括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区中与其他差别最大的,俗称淮语。

江淮官话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江淮官话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南部,湖北省东部、江西省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有争议,属江右民系),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而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9000多万。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上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

安徽和江苏的北方(徐蚌地区),都是属于中原方言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属于淮语区。在镇江,句容、丹徒尚属于淮语区、丹阳就是吴语区,南京的高淳、溧水都是吴语区,其他的属于淮语区。苏锡常地区、上海整个浙江都是吴语区,安徽的宣城、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博望区、当涂小部分)地区也属于吴语,其他的属于淮语区、古徽州地区属于徽语区、池州部分地区是赣语区。


威烈大帝



江淮官话和吴方言并非两种完全独立的方言,二者一直在相互影响。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有很多共同词语,比如都不说喝茶,而说吃茶。睡觉都说挺尸。秋裤都说棉毛裤。午觉都说中觉。硬币都说角子,角都读作ga。北都念bo……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

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汉语方言划分有两种。袁家骅于1983年提出的“七区说”:北,吴,湘,赣,闽,粤,客等七大方言区。更详细的是李荣之于1987年分为:官话、晋语、吴语、徽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平话、客家话等十区。官话区又分为八个次方言区: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北方官话、兰银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又称淮语、下江官话,是八种官话中唯一以河流名称命名的方言区。江淮官话的代表为扬州与南京,共有市、县、方言岛115个。使用总人口近8000万。江淮官话分为黄孝、泰如、洪巢三片。存在于江苏省中北部、计48点,安徽省中南部、计43点,湖北省东部、计19点,江西省北部、计3点,浙江省西部、计2点。

扬州最初属于吴方言区,及楚灭越以后,又融合了楚语。西汉的扬雄在《方言》里记录“楚”133次,提到“江淮”43次,值得注意的是“江淮”与“楚”相提并论多达22次。两晋郭璞注《方言》《尔雅》时,使用“江东”170余次。隋炀帝三下扬州时,仍旧“好为吴语”。宋代苏轼在《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描述道:“语音犹自带吴侬。”由于江淮地区战争频繁,尤其是西晋永嘉之乱、晚唐五代十国、北宋靖康之难,三次衣冠南渡带来了大量北方贵族、流民的迁移,明清时期“洪武赶散”和“扬州十日”战后也分别从苏州移民数十万,因此逐渐形成了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地处我国南北方言的交界区域,具有过渡性质。江淮官话,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完美的融合了北音和吴语的因素,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语,被誉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官话又称雅言、正音、国语等。江淮官话是南方的官方通话,在六朝与明代时达到了鼎盛,成为权威的官话,中华民国时又作为标准的国音。江淮官话刚柔相济,高雅中正,培养了汉人的文化优越感。明初永乐迁都北京,从南京移民40万,占了当时北京人口的一半,江淮官话成为了北京方言的基础。

封建王朝甚至强制要求其他方言区的百姓修习江淮官话,当时的百姓也以能言江淮官话为荣。零散见书于曹宪的《博雅音》、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利马窦的《西字奇迹》等等。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雍正六年定例谕令:有力之家先于邻省延请官音读书之师教其子弟,转相授受,以八年为限,如不能官话者,生童举监暂停送试,俟官话习会之时再各准其应试。”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葳古今,为之折衷。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以江淮官话为语言载体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扬剧、扬州民歌、扬州清曲、扬州评话、庐剧、黄梅戏等等。以江淮官话为基础写就的名著有:《红楼梦》《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广陵潮》《儒林外史》《绿野仙踪》《官场现行记》《儿女英雄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

后记:本来不打算作答,但是由于好友的缘故,可能大家并不了解扬州文化,还有反感于某撮吴语区过街老鼠对江淮官话区的污蔑,所以勉为其难。


扬州梦

江淮官话和吴语不是并列发展的方言。吴语和北方官话并列,同样古老,而江淮官话区位于北方官话的东部最前沿,紧邻吴语区,本身就是官话侵蚀吴语区的结果。就是北方官话强势进入南方,和吴语相互影响产生的一种次方言~江淮官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