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種藥人

“龔跟錄夫婦深居關山深處的大黃嶺,種了一百多畝大黃,是全縣最大的大黃種植戶。”在“藥材之鄉”華亭縣馬峽鎮,說起深山裡的種藥人龔跟錄,算小有名氣。

馬峽鎮位於關山東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溫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9℃、降雨量 644.7mm,是道地中藥材大黃、獨活、川芎、當歸等生長的“天然寶地”,這裡的群眾自古就有種藥傳統,素有“藥材之鄉”美譽。

其中,這裡又因所產的大黃色澤好、氣味濃、藥力佳而被譽為“大黃之鄉”,盛名久矣。1922年6月,于右任先生途徑華亭,看到大黃後賦詩道:“路出華亭縣,大黃葉如扇。日炙或淋雨,皆能覆君面。”2009年,“華亭大黃”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2011年,“華亭大黃”榮獲甘肅農產品交易會“金獎”。

龔跟錄夫婦為何要深居大黃嶺,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種大黃?

出村部,沿華(亭)莊(浪)路車行大約七八分鐘,看到路邊豎立著一塊“蒼溝村”村牌,沿村牌右拐,進入入村的羊腸小道。沿“S”形山路顛簸前行,兩邊群山蒼翠,路右溪水潺潺;山腳下,群眾以前住的房子依稀可見。

車行大約20分鐘,在山腳下一片開闊田地裡,只見一大片葉莖紅綠相映,葉大如扇,莖如紅纓的大黃在驕陽下熠熠生輝。“這就是龔跟錄種的大黃。路兩旁看到的大黃都是龔跟錄種的。”王學勇說,“前面這座山就叫大黃嶺,沿著這條路翻上大黃嶺,龔跟錄夫婦就住在那。”

初夏的大黃嶺猶如綠色海洋,芬芳氤氳,令人陶醉。

“你看,前面藥地裡正在勞作的就是龔跟錄夫婦。”來到山頂,眼前足有三四十畝大的藥地裡,只見兩個“黑點”掩映期間。王學勇指著前面喊道,“老龔,有人看你來了。”

聽到喊聲,龔跟錄夫婦站起來,向我們走來。

“這塊地是我的試驗田,種下大黃、獨活、芍藥、當歸、川芎等近十種藥材。”初見其人,中等個頭,身著一身藏青色衣褲,清瘦矍鑠,皮膚黝黑,目光有神,憨厚朴實。見到我們,龔跟錄高興的說,“祖上幾輩人都在這種藥,對藥材有了感情,就愛琢磨研究藥材。”

聽了介紹,再細看藥地,被畫成了大小不等的方塊,裡面長著各種各樣的藥材,在微風吹拂下,濃郁的藥香四處遊走。

“前些年一直在外地建築工地打工,走來走去,還是感覺咱這大黃嶺好,是塊風水寶地。”土生土長在大黃嶺的龔跟錄說起這裡的歷史文化,頭頭是道,“聽老人說,在唐朝時候,這裡就是皇家的牧馬場,秦瓊和敬德在這養過馬,敬德去世後就葬在這裡,相傳前面山頂上的土堆就是敬德墓。到建國後,這裡是個國營馬場,養下幾千匹馬。”

“這裡不但水草豐茂,而且土地肥沃,氣候、海拔和光照等自然環境都非常適合大黃、獨活等中藥材生長,是天然的藥材寶庫。”龔跟錄介紹說,“早些年,這裡的群眾家家戶戶都種大黃,一到秋冬大黃成熟後,山裡的藥農們喜歡用採挖後剝下來的大黃皮燒炕,潮溼又有油脂的大黃皮當炕火,可以徹夜不熄,土炕一直熱騰騰的。每家的煙囪裡都飄著大黃濃濃的藥香味。”

“再後來,由於掙錢的門路多了,這裡的藥農漸漸也就不再種藥材了。”龔跟錄說,“2005年,我們村的群眾整體都從大山搬了出來,原來的藥地也基本都成了撂荒地。”

2015年冬季,45歲的龔跟錄從外地打工歸來,和家裡人商量後,決定重新回到大黃嶺,種植中藥材。2016年一開春,龔跟錄夫婦倆捲起鋪蓋,又回到了闊別11年的老家,重操舊業,種起了中藥材。

“一是故土情深,二是感覺土地撂荒後太可惜,三是種藥的手藝還在,就產生了回到老家種藥的想法。”龔跟錄說,2016年一個春天,他們夫婦和僱的村民一起,開墾撂荒地80餘畝,買來大黃藥苗,全部栽上了大黃。2017年春季,又開荒種了30餘畝。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幾年,光資金就遇到了不少困難。買藥苗、栽藥、除草施肥、採挖都要花錢,這兩年前期投入了8萬多元,都是苦口婆心向銀行貸、親戚朋友借的。”龔跟錄說,“為了在僱人工上少花錢,他們夫婦倆基本都住在山上,早上天麻麻亮就進地忙碌,中午在藥地裡用山泉水和乾糧充飢,晚上天黑透後才回到山上看藥材的房裡做飯。

“現在人都搬了出去,一到晚上,偌大的深山老林裡就我們兩個人,經常還有成群結隊的野豬來咬藥苗,我們就到藥地邊放炮仗,來趕野豬,有時候感覺很害怕。”龔跟錄說,現在山裡人少了,野豬、林麝、豹子多了,在藥地裡幹活,時不時能看到。

“種植大黃是個非常費事費力的活計。”龔跟錄介紹說,大黃喜陰怕熱,適宜在陡峭的山地裡生長,由於生長緩慢,一般要兩年到三年才能收穫;這兩三年基本要天天忙活在地裡,給除草、鬆土、施肥、割幹莖;採挖、烘乾更是費事。

“大黃主要是主根入藥,一般兩年都長到地下一兩米深,採挖時要將根及根莖全部挖起,非常費事吃力。根採挖出來後,除去泥土、切去頂芽及細根,削淨外皮,再切成段或瓣,然後才裝入藥爐,進入烘乾環節。”龔跟錄介紹說,“烘乾環節更復雜,技術要求也很高。大黃要用文火、闇火慢慢烘,中途不能停頓,一直烘至乾燥為止。這期間,一般需一個月以上,晚上也要不停的續火,確保爐內火候適合,非常熬人。如果一不小心控制不好火候,藥材的質量和品質就會下降,買不上好價錢。”

“這裡種植的大黃品質非常好,在市場上也特別暢銷,效益也還可以。”龔跟錄說,“去年秋季我共採挖了三十多畝大黃,今年開春後賣了五萬多元。”

“今年,我還註冊成立了‘倉豐’藥材合作社,現在已有劉北平、馮進榮、柳喜林、龔萬林等農戶加入了合作社。”龔跟錄說,“希望越來越多的藥農能加入合作社,大家抱團種藥,我也就不感覺勢單力薄了;也更希望合作社藥材能年年豐收,給社員帶來實惠。”

站在大黃嶺,微風吹來,滿山遍野的藥香沁人心脾,感覺五臟六腑好像都被洗滌了一般。一轉身,龔跟錄又淹沒在了大黃中。

深山裡的種藥人

深山裡的種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