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

在陝西米脂發生4.27殘害初中生血案之後,每個人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作為教師,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吸取深刻教訓?從現在起,我們應該做什麼?又能做什麼?請看一個普通的中國中學教師對美國2018國家年度教師揭曉後的感悟——

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

2018年美國“國家年度教師”曼迪·曼寧

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

——寫在2018年美國“國家年度教師”評選揭曉之後

文:何玉雙

眾所周知,法國前總統希拉剋是個大個子。

夏天的傍晚,他一個人漫步巴黎街頭,發現一個小男孩緊跟在自己後面,便回頭親切地問:“孩子,你是要我簽名嗎?”男孩搖頭說:“不,我不需要簽名。天太熱,我走在你的影子裡涼快些。”童言無忌,但希拉剋卻覺得很慚愧,並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人民,並不看重我的虛名,而是要給他們帶去實惠。

法國人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總統先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想人民之所想”。

這是一種崇高的情懷,更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與幸福指數較高的重要標準。

文章中的主人公曼迪 · 曼寧,現年42歲,是華盛頓州一所普通高中的一名英語教師。不“普通”的是,她的學生情況很複雜,有不少來自於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緬甸、蘇丹、坦桑尼亞、墨西哥、危地馬拉、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等國家,而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到美國來,都是尋找安全的,雖然他們常常“得不到他們想要的”。

而當我們看到這些國家名字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把它們和“戰亂”“貧窮”“疾病”“暴力”“血腥”等詞語聯繫在一起,加之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生活遭際等的差異和不同,無疑,這些學生是很難教的,溝通的障礙很多,也不乏危險,但是曼迪· 曼寧老師說,她要讓學生們知道,“他們是受歡迎的,他們是我們需要的,他們是值得我們愛的,他們能完成和實現他們夢想的所有事情。”

她也是行動的巨人。僅舉一個例子,為更好地幫助來自敘利亞的兩名聾啞學生,讓他們從遭受戰亂摧殘的苦痛中走出來,適應全新的美國生活和學習,曼迪·曼寧老師甚至學習了難學的美國手語。

為了外國、弱國的兩個學生,又是聾啞人——他們本該進特殊學校的,老師亦可以此為由,拒絕教這樣的孩子,然而,她改變的是自己,轉而學習手語教學。這需要下多大的決心,付出多少的辛勞,才能消除與學生的距離感,並引領他們走向各自的人生舞臺!

如果認為自己也做得到的,請舉手!或者,請往前走一步,有木有?

我很難做到,幾乎不可能。

光陰似箭,我走上講臺十數年了,和各種各樣的學生都打過交道,犯過不少錯誤,有些還很荒唐;也收穫了不少榮譽,人們早已把我看成是“優秀教師”,我也自認為是“熱愛孩子”的,可是,卻常有怒不可遏之感,比如學生屢次拖交作業;比如你平心靜氣地問一個學生,不按時交作業的原因,卻三棍子打不出一個扁屁來;比如你反覆叮囑他不要隨意塗抹,如果出現了第一處塗抹現象,就應及時“剎車”,避免第二次、第三次……事實上,個別學生的試卷上依然出現了十多隻“癩蛤蟆”,很刺眼!

有時,我險些失去了耐心,也差點破口大罵,可話到嘴邊,我又生生地嚥了回去。心想,十個手指不一般齊,哪能個個強?還有,我們有沒有搞清楚是哪些人拖交作業?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畢竟是成長中的孩子,得允許其犯錯,允許某些人“暫時落在後面”,何必動輒“扣帽子”,咄咄逼人呢?

我們多半已為人父母,將心比心,如果咱的孩子犯了錯,常常遭到老師的呵斥、處罰,最終令其一上課就如坐針氈,甚至悲觀厭世,試問,我們還能坦然以對嗎?退一步講,在這個年齡段時,咱是不是就一定比現在的孩子們要強呢?

捫心自問幾個問題後,我就變得心平氣和了。

最簡單、明智的選擇是,丟掉“枷鎖”,靜下心來,幫助孩子們分析原因,並試著逐步解決一些問題,這是不是更有利於緩和師生矛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距離2018年中考僅50余天的的某個下午,第三節課後,我受邀到本校九年級的一個教室裡,和學生們面對面,從身邊的小事談起,從他們最易接受的話題開始,從“三筆賬”切題,與他們分享了一些經歷與認識,試圖讓大家重新給自己定位——他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應該,而且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事後,該班班主任彭老師在學校工作群裡,讚賞我為孩子們“指點迷津”了,以示感激之情。這實在是謬讚我了。

我相信,他和我都清醒地認識到了,教育好學生,絕不是靠一兩次所謂的勵志演講,或者“心靈雞湯”就能實現的,教育是一個漫長、複雜而反覆的過程,但是,多一條教育途徑總是好的,多一個角度看問題總是有益而實用的,多一份鼓舞總是能催人奮進的。

我為彭老師的良苦用心而心動,而欽佩不已。

與2018年美國“國家年度教師”曼迪·曼寧——這個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比起來,我們做的事就不值一提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她的精神。我這樣說,並不是要成為“她”,而是因為我們已然選擇了“教育者”這個角色,我們面對的,是有理由,而且應該享受優質教育的孩子,如此,我們就應該不斷學習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摒棄一切冗雜的東西,調動起全部的熱情和智慧,讓“教育就是服務”成為一份溫暖的,觸及孩子靈魂的實惠。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不是謙詞。作為一個教師,除了心存善良,多傳遞美好的東西外,我們還能給予孩子什麼?

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