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飄揚在紅柳村

党旗飘扬在红柳村

青海新聞網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只有把村‘兩委’團結起來,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好,才能帶領群眾致富謀發展。”這是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據瞭解,紅柳村2013年建立村委會,是一個有455戶2100餘人的純農業村,村民都是因城市擴建搬遷安置而來的,沒土地、無資源,村民收入主要靠在市區打工,2014年被確定為後進村。然而,僅用了兩年時間,紅柳村就摘掉了後進村的“帽子”,從過去黨組織軟弱渙散躍升為優秀村,被評為全州黨建示範點。

紅柳村的變化源於精準扶貧。2015年10月,精準扶貧的東風吹進了紅柳村,在格爾木市委黨校教學21年的杜發星被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第一天,杜發星就把儘快甩掉後進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這個目標責任放在心上、擔在肩上。面對村級組織渙散、村民迫切需要提高收入、村合作社帶動力不強等現實問題,杜發星把精準扶貧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了儘快建立健全村黨建工作上。

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說:“在第一書記杜發星和村‘兩委’共同努力下,我們多方尋求破解紅柳村經濟發展瓶頸的辦法,謀出路、跑項目、搞協調,努力促進村級經濟發展。以黨建引領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以合作社為載體,發揮‘黨支部+專業合作社’的作用,進一步延伸放大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鏈條上帶民致富的積極效應。”

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員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紅柳村“兩委”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圍繞生產發展,鼓勵社員農戶在經營管理、科技推廣、市場開拓、傳代幫教方面發揮骨幹作用,在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彰顯先進性和示範性。為了幫扶到每一個農戶,在合作社經營發展中,村黨支部還以“能人+黨員+社員”模式,開展黨員“一包一”活動,每個黨員聯產承保一個責任區,開展技術指導,提供市場信息。如今紅柳村的仁達合作社已成為格爾木市標準化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先行典範。“大頭哥”也已成長為當地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枸杞品牌。

“我是村裡的委員,也是黨員,我們村非常重視黨建工作,自己作為黨員也充分發揮著模範帶頭作用。我相信,只要聽黨話、跟黨走,我們村的小康夢也就不遠了。”村組織委員寧成蘭說。

“這幾年,村‘兩委’帶領村裡群眾幹了不少好事實事,實話感受到了黨的好政策帶來的實惠。現在硬化路也通到了每家每戶,太陽能路燈也裝上了,村裡公交車也通了……”說起紅柳村的發展,村民楊發全讚不絕口。現如今的紅柳村,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群眾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可喜變化,昔日的貧困村正醞釀著精彩蝶變,期待著振翅高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