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重用王阳明?

敏学

说点实话吧,因为朱家不喜欢王阳明,注意,我说的是朱家,而不是嘉靖朱厚熜一个人。现在网上大肆吹捧王阳明,快把他吹成神仙了。

在明朝,王阳明活着的时候,他混的只能说一般,当然这是跟他有相同境遇的人相比。同样是平叛立功,杨一清就进了内阁,当了首辅。

而王阳明呢?他担任最大的官职是南京兵部尚书。你以为他是兵部尚书,但其实是南京的,是个虚职,明朝的都城在燕京。

或许你会说,王阳明官不大,可人家是新建伯啊。其实他这个新建伯是真的,但是却没证书,也就是铁劵,同时没有补贴。为啥呢?

因为被朝廷扣下了。

更悲催的还有,王阳明晚年是去江西平匪乱的。他自知时日无多,想叶落归根,结果朝廷不同意,他是抗命回家的,结果死在了半路上,在一条小船上走完了一生。

他是万年得子,这时候他儿子才不到十岁。

那么完成这些原因有哪些呢?

1.心学。王阳明提出心学后,一度被理学打入异端。因为王阳明对朱熹的质疑,对心学标新立异的注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2.派系。王阳明在正德年间是兵部尚书王琼的人,而王琼跟内阁首辅杨廷和势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这样的,好斗且贪。所以杨廷和多次阻止王阳明的升迁。其实如果一个杨廷和也没关系,但其实杨一清也是这个态度。有一次嘉靖问杨一清,王阳明能不能用。

杨一清没说话。比如《明世宗实录》记载:“礼部尚书席书奏荐致仕大学士杨一清、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文武兼资、才堪将相。今一清已督三边,守仁当处之内阁秉枢机,无为忌者所抑制。”

3.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杨一清有他师哥,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提携,而王阳明却没有。而且严格意义上讲,王阳明虽然是文臣,但是他干的却是武将的事情,这就导致他使用没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没能进入翰林。明朝内阁有个传统:非翰林不入阁。

为什么呢,翰林整天在皇帝老板面前转来转去,一回生,二回熟。而王阳明自从被刘瑾贬谪到贵州,就常年在外,如果你是老板,你敢用一个自己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吗?

俗话说,时也命也,王阳明没入阁,他才有机会完善心学体系,才能读书育人。否则多了个官,少了个心学。

值得庆幸的是,王阳明死后50年,终于进入孔庙,心学被正式认可。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圣人也会站错队。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人物,他和孔子、曾国藩被合称为“两个半圣人”,是明朝的第一流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王阳明文治武功,皆有成就。

但是,这么个开了挂的牛人,一生都没有进入过权力中心。其死后谥号为“文成”,爵位为伯爵;而“半个圣人”曾国藩谥号“文正”,爵位为侯爵(谥号按照等级依次是:文正、文忠、文恭、文成;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相比“曾半圣人”,王大圣人咋混的不咋地啊。要说他的上司正德皇帝是个二百五,不知好歹,倒也罢了;可他的新上司嘉靖皇帝早年可是“神圣不世出之主”,王圣人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职场咋这么不顺呢?

王阳明确实牛,但是没有牛在做官上。明朝政治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结党,直白了说就是,

大臣们都要分清楚是哪条线上的,是哪个队伍里的

王圣人朝中的靠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在他的提携和支持下,王阳明成功处理了“宁王之乱”。王阳明也知恩图报,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一再将功劳归于王琼。

但是,王琼和内阁首辅杨廷和

因为权力之争,已经势不两立。嘉靖上位,天平倒向了杨廷和。老杨于是积极主动地打压王琼和他这一条线上的官员。王琼被捕入狱,差点送了老命。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能有好果子吃?

其实,嘉靖刚登基时,也知道王阳明有本事,曾下诏让他进京,但杨廷和从中作梗,最后又下了一道圣旨,让王阳明不必赴京。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圣人遇到权臣,没处说理啊。

皇帝的爸爸去哪儿了?

嘉靖三年,杨廷和倒了,王圣人机会来了吧?没有。

嘉靖一朝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叫做大礼议。事情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嘉靖皇帝应该叫自己的亲生父亲爸比,还是叫蜀黍。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很搞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话要从正德说起,这位荒唐皇帝虽然喜欢“游龙戏凤”,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他死后,堂弟嘉靖就捡了个大便宜,由藩王变为皇帝。本来是件大喜事,但是,嘉靖的心情没多久就被杨廷和等一班大臣给搞坏了。原来,杨廷和他们认为,你嘉靖既然继承了皇位,那你就是过继给了弘治皇帝(正德他爹),你就不能要再喊自己的老爹爸比了。但是,嘉靖不干,围绕着谁是嘉靖的爹,朝中大臣分做了两派。

王阳明是哪一派呢?他没有派。准确的说,他没吱声,没上折子,没掺和。但是,文人有文人的毛病,没上奏折,不代表没有意见。他老人家写了几首诗歌,有这么几句: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啥意思?王圣人说:天下有那么多正事你们放着不干,在朝堂上闹这些幺蛾子,不无聊吗?

无聊吗?大礼议是嘉靖皇帝的一块心病,是一号工程。王守仁如此看待大礼议,嘉靖皇帝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要知道,嘉靖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卯足了劲干的。如果王阳明真的进了京、入了阁,他的大部分精力或许就要花费在皇帝的父亲母亲到底是谁,他亲爹能不能加帝号、能不能入奉先殿等等这些破事,还有无穷无尽的党争和倾轧

没有得到更高的位置,没有获得更大的提拔,对于自幼就立志成圣的王阳明来说,未必就是坏事。本来,圣人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嘛。

因此,无论对王阳明来说,还是对嘉靖来说,在外面干点实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起码,比他俩撕起来、挠破脸要强吧?


饮水君

王阳明既然很牛,有心学理论,又会打胜仗,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重用他呢?

1529年,57岁的王阳明结束广西剿匪后,因为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从小就有的肺疾爆发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浑身长有毒疮,每天只能喝几勺稀饭,还经常呕吐,王阳明屡次写奏折请求回老家养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近,所以没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准备叶落归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龙铺江面时,王阳明平静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八个字。

那么,很多人会问,王阳明作为一代圣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达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为什么终其一生并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军功和新建伯的荣誉封号,并没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始终未能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层内阁,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为什么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挤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王阳明的学说找根源,可以归结为:

第一,王阳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释道儒三教合一,其实一辈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当时一统天下的朱熹理学作斗争,尤其心学对朱熹理学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彻底的,这在当时占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看来无异于洪水猛兽异端邪说,自然无法接受,当时的情况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刚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厌恶阳明心学,再加上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阳明的才干,生怕王阳明风头太劲抢了自己的戏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条,对王阳明持否定态度。所以,朝廷里反对王阳明进入核心决策层的声音,始终大于让王阳明进入内阁的声音。

第三,当时赏识王阳明并大胆启用王阳明带兵出征的兵部尚书,在权力争斗中失败,没有能在仕途上再给王阳明以强力的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不过,如此这般的命运造化,可能使得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哲学家,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不朽圣人,这就是命运。


迷楼

王阳明是中国的两个半圣人之一,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学问,都是令人称赞的。他的一生随然不长而且坎坷,但是却凭着自己创立的心血、悟出的道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明朝后期和许多国家,绝对是个超级牛人。


嘉靖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个性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十分聪明的皇帝。他虽然乐于修道多年不上朝,但是却对朝廷的事情了如指掌,控制着大局,也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互相牵制。他个性十足,意志坚定,是个主见十足的皇帝。

嘉靖皇帝肯定知道王阳明的才能,内心上也肯定想重要他,但是现实中却没有这样做,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王阳明的个性和为官哲学的本质。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人,他的思想活跃,对当官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以百姓为中心,愿意为民。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也愿意去为国家效力,如平宁王之乱、剿匪等。但是对于那些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是不屑于去的。嘉靖皇帝对于这样一个人肯定也会有所了解。

2、朝中权臣的阻碍。王阳明的能力是当时朝野共知的,当时掌权的那些大臣去杨廷和等他们拼命上书皇帝希望王阳明不要来北京,他们怕王对他们构成威胁,而且这么牛逼、文武双全而且从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神他们的确害怕。



3、明朝文官制度的影响。在明朝好多人都是站队的,不同的队伍都在秦明打压自己的对手。王阳明所在的王琼部队因为杨廷和的打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这也是嘉靖皇帝不重用王阳明的一个原因。


纵观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他一生放荡不羁,建功立业,发展学说,文功武治都有很大的成就。即使不在权力中枢他也成为了人人称赞的的圣人,这也恰恰反应出了他的厉害。


历史小土豆


这个真是时也,运也,半点不由人呢!

明朝的党争为祸一时,圣人王阳明出世也改变不了现状。

不过,历史上郁郁不得志的人才多的是?

又何尝王阳明一个人呢,

有时候连孔子也不得不感叹人生的无奈!

话说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任相,孔子去答礼拜谢,途中经过陈蔡两国。

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所说的治国论政的谋略都是非常有见地,如果被对手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

于是派兵困阻孔子一行。

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日,也无法和外边取得联系,连粗菜淡饭都吃不上,随行的弟子们个个奄奄一息,大都病倒了。

这时孔子更加慷慨,讲学奏乐咏歌不停,还找来子路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不是虎,沿着旷野急徘徊。’我的理论学说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一听心中就不快,满脸不高兴的说道:

“君子是不会受困乏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被困多日了呢?

想来夫子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

想来夫子的智慧还不够吧,人们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

而且我从前就听夫子讲过:'做善事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做坏事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如今老师您积德怀义,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会处在这种穷困的境地呢?”

孔子说:“由啊,你还不懂啊!我来告诉你。”

你认为有仁德的人就一定会被人相信?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在首阳山上;

你认为聪明的人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叔比干就不会被纣王剖心;

你认为有忠心的人必定会有好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被昏君所杀;

你认为忠言劝谏一定会被采纳?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迫自杀。

能否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

做个贤人还是不贤人?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事。

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去,何止是我一个呢!

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

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如何做事?在于自身,何时生死?在于命。

因而,晋国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在曹卫两国奔波亡命之时;

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吴国会稽落难之时(贴士:越王曾兵败被吴王俘获收为奴隶,后卧薪尝胆,复国称霸)。

所以说居于下位而不愿改变的人,是其思虑不远;

做人总想安逸享乐,是其志向不大,这两种人又怎么能知道(重耳、勾践)后来的结果呢?”

后来解困后,子路又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愁吗?”

孔子说:“没有。君子时刻都在修养身心中,做任何事都会乐在其中;当他获得成功的时候,他又会为自己能有所作为而高兴。

因此,君子一生都很快乐,并没有一天是忧虑的。

小人则不是这样,当他想获取一样东西时担心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总是患得患失,所以小人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史记sj



喜欢这个问题,所以试着回答下。

为什么嘉靖不重用王阳明,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明朝洪武后有士大夫与天子共治这一传统,内阁对皇权的限制作用明显。

二是两人性格理念决定。嘉靖多疑,喜炼丹,信奉道教,而王阳明从其经历来看,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为了研究朱子理学可以格竹七日的狂人。

老大掌控欲强且性子多疑,怎么可能再找个狂人来找不自在呢!而一个对科举并非十分在意的书生,志向更是经略四方的男人,又怎么可能为权为名去折腰呢。如果两人中间能有一个稳固的调节人存在,或许两人关系会有更好的君臣故事。而这又不得不说说第三条原因了。

三明朝清流与浊流官员的隔阂。首先简单解释下明朝清流官员与浊流官员的意思。清流一般是指进士出身,然后入翰林院修修书,陪皇帝读读书,再给皇帝讲讲书,最后内阁历练,最终做部门领导,入阁拜相的角色。而在清流眼里,除他们之外都是浊流了。同时自古以来,清流也看不起军功出身的武夫。

说了上面的,再来看看阳明先生,首先虽然取得进士出身,但是他并没有融入清流这个圈子,而是屡屡平乱,做的事情经常应该将军去做,这样以来,在朝廷权利中心,只会需要时候想起他。同时由于心学对与程朱理学的冲突,权利中心大佬欣赏王阳明的也是寥寥。

诸多因素最终造成了嘉靖对王阳明的态度时近时远,最终也没有重用。但是正因为这样,阳明学生才有更多时间完善心学,也才能让儒学焕发新的风采。

点点滴滴,都是后人臆测,所以若有不同理解,敬请评论交流。保持中正平和,力求知行合一吧!


奔波于五环的蜗牛

撇开嘉靖帝在用人标准上的偏好不谈,单看王阳明的一生按现在的标准来评价我认为并不成功或并无借鉴之处。

王阳明的一生其实很坎坷的,一心想入庙堂却屡屡受挫,这跟他的个性(恃才傲物)和学说有莫大关系。阳明学说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事儿上练(实践)”。这个"知"是良知而非知识。意思是为人处世和处事由"良知"决定,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率性而为。

王阳明明知嘉靖帝好大喜功,想掠夺自己评定嘉靖同姓王的大功。对现在的官场老油条说这是天赐良机。但王阳明却以贿赂嘉靖帝恩宠太监一两银子的"小聪明"弄得嘉靖扫兴而归。这样的小聪明对付叛匪是智慧,对付决定自己命运的大上级却是愚蠢~很愚蠢。

我觉得王阳明的坎坷经历反而促成了阳明心学的流传~~立功无果、立德无效,那我就靠立言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阳明只是一个总结了前辈学说经验的任性、率性的理论工作者。现代人这么拔高他的心学学说,我暂时还难以理解。恳请高人指点。


极致很慢

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成就伟业的。几千年封建王朝藩王夺取帝位的寥寥,明朝朱棣就是正儿八经第一人。阳明先生不被嘉靖重用一点不奇怪。

明朝文治武功王阳明排第一,没人敢排第二,于谦次之。为人臣,要想做出一番伟业,关键在于帝王。无论正德还是嘉靖都不是什么明君,能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成就如此已是难得。王阳明若生在光武帝,退一步即使朱棣时代,武功建树会更加突出。

明朝中后期党争已经相当严重,如同崇祯年间的东林党,升迁重用讲究同乡,同门或师生。戚继光得以建功立业主要依靠张居正的提拔,王阳明虽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不是内阁杨廷和一派,嘉靖又是甩手给内阁和太监,不被重用实属情理之中。


冬虫可语于冰

时运不济,领导不重视,一般有能力的人都有脾气,王阳明也不例外。

他已经创立心学,成为一代宗师了,如果再卑躬屈膝搞政治,焦头烂额不说,还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如果搞好政治了,他的政治地位也会掩盖他的学术地位,也就不会留下圣人的美称。

玩砸了那就是遗臭万年。就像宋徽宗,提起他的艺术成就,无人不赞叹,但他亡国被俘了,遗臭万年。赵孟頫,宋朝皇室,投降元,书法成就也是冠绝古今,但也要背个叛徒的骂名。孔圣人之后,每逢大乱之后,总是投降,虽然得到保全和封赏,但长远来说,还是为部分人不齿。

还有,创立心学本来就能千古留美名,并且,他从小就励志做圣人,而不是做官。

个人见解,有点乱,请拍砖


清林学堂

第一,程朱理学还是显学,而陆王心学受到了激烈的排斥。一方面,先生和湛若水提出心学以做学问不是为了考取功名为目标,这一说法。这导致了士人阶层的排挤。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自由,独立又收到全社会的欢迎。这两方面导致在党争激烈的明代,他注定要被杨一清等人打压,不能进入权力中枢。

第二,有明一代,文人提兵未有如守仁者,平叛,剿匪这些救火队员工作总要有人去做啊。所以在当时兵部尚书的支持下,先生才算是有了事功。

第三,从嘉靖自负的性格来看,清水浊水都可以用,但是必须操之我手。他怎么可能在自己身边安这么个人呢。

所以先生荣誉加身,但未出将入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