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做人要学曾国藩?

纳兰轩若

“做人要学曾国藩”这句话也是无奈之举。少年轻狂谁都一样,大多心中敬佩岳飞、海瑞等人,但是,经过摔打、经过时间后,谁敢拍着胸脯子说:我在现实中就是像他们样的人。有,但很少。

人生在世成功与否的标准很多,至少要混得还可以吧。但混得还可以就得明白:人生在世就得妥协、忍耐、与人为善,这些事儿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如果人人都学曾国藩,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好在,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有些人就是想学曾国藩、李鸿章也学不了。

(1)才能有限的“官场第一人”:如何从从七品走上从二品,奠定成功的基础

“忍”其实就是忍自我对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以“水”的平静来观察上级乃至皇帝的用意。人在官场首先要站好队,曾国藩考中进士后,也曾在中央的穆彰阿、地方的陶澍和林则徐间徘徊过,最终他成功进入穆彰阿阵营。在“林则徐与曾国藩是清代同期大臣,为何两人少有交集?”这一问题我进行过详细介绍。

在封建社会官场,站队是成功的基础,站好队了那么你的成功就有一半了。曾国藩的官位能够进入“快车道”(十年七迁,从从七品到从二品),成为侍郎这速度并不慢。

其中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就是:体察上意、站位正确、工作合规无差错、恰当时机引起皇帝注意——1851年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2)为官就要与人为善

曾国藩太平天国后的成功就在于“官场地位”,他成为中央与地方势力间的桥梁。因为在北京做京官整整13年(1840—1852年),经过了初期与地方官员不睦后迅速明白了“中央地方”各自的运作规律,因此,他捡起了“京官”生存的另外一条法则——与人为善,至少是公开场合不撕破面子儿,但在私下如何运作就看自己的了。

这一点,曾国藩的高徒李鸿章学得精到多了。

作为曾国藩的同辈左宗棠的历史功绩比他们师徒都高,但在和平时期为何知名度没二人高?就在于没有曾李的上述优点。


坐古谈今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刀墓手札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笫一名臣"、"官场楷模"。流传于世的《曾国藩曰记》和《曾国藩家书》,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许多人案头的必备书。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人,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曾说过:我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了,我不能让他人难为情。


那我们在曾国藩身上到底要学点什么呢?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已,教育子侄。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待人接物以诚为本,他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让曾国藩得道多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曾国藩对自己的生活要求非常严格,他一生穿的鞋袜衣服,都是自己夫人做的。他一生有一个观念,不要给子孙留财,而且他说到做到,他临死前的积蓄,刚够办他的丧事。

曾国藩这个人全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