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在别人的羡慕中,1982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取了江苏铜山师范,成了学校在邳县、铜山、 睢宁、 新沂、 丰县、沛县 东海、赣榆八个县招生的第三届幼儿师范学生。带着几分好奇和期盼,暑假后,我走进了心目中的高等学府——江苏铜山师范学校。

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学校运动会)

正儿八经的乡村师范!地处徐州东铜山县大庙镇李井村,除了一座四层教学楼,其他都是平地起的老房子,陈旧不堪,与众不同的是在大门两边靠墙盖的40多间小屋子,后听说是琴房。四周一片荒野,全班39名女同学都来自农村,大家渐渐熟悉后,和过去一样早自习晚自习上着。

班主任杨晓霞老师是教体育的,她的课不多,每天都到班级和宿舍串串,问问同学们学习生活情况。要知道,那时我们班最小的不到15岁,最大的17岁,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生活常识缺乏,有的甚至夜里不敢独自一个人在架子床上睡觉——怕夜里翻身做梦掉下来。杨老师走进了各个宿舍,及时给予调整。

八个人一间宿舍,两间屋住了16人,每到晚上学校统一熄灯后,大家口无遮拦胡扯八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等,每一个话题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有时要讨论到很晚,为了不影响大家第二天学习,室长只好一次次提醒大家赶紧打住,明天继续讨论,最后在笑声中结束。到了冬天,大家自觉的上下铺同学合铺,既舒服又暖和,还能聊聊天挖挖脚心开开玩笑。

吃饭在校园里大食堂。学校每月给15元生活费、30斤粮票,2块钱助学金,由班级生活委员在月初发给大家。每到吃饭时间,最后一节课铃声一响,大家几乎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食堂跑排队买饭。早饭一般是稀饭、馒头、咸菜,午饭是米饭和大锅菜,晚饭依然是稀饭、馒头和一份小青菜。冬天以萝卜、白菜、土豆加豆腐、粉丝为主,夏天豆腐、豆芽熬粉丝,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就是早上炸油条、炸丸子、蒸大包子。去晚了,就买不到。买好后,有的端到宿舍吃,有的就在路边站着吃,吃饭的速度都很快。

学校集中供应热水,在伙房旁边有一个锅炉,安装了3、4个水龙头,在放学时间打开小门,供全校同学集中打水。每到打水时间,要排很长的队。生活用水也一样,在校园中间,有一口水井,一个水塔,外面垒了一个长水池,两边有两排水龙头。平时,同学们要端着盆到那里去接水,端到宿舍洗脸洗脚,星期天,排队等着洗衣服。各个宿舍门口都给栓了铁丝,方便大家晾衣服晒被子。

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春游)

我们用的是中等师范统一教材,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另外还增加了音乐、舞蹈、弹琴、画画等专业课,这些专业课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年代,人们的认识几乎都是0.

音乐是从学识简谱开始的。教音乐的老师是从文工团来的,说话有点嗲,上第一节音乐课是把数字1234567写到黑板上,告诉我们,这些数字在曲子里不叫原来的名字,叫dao ruai mi fa sao la xi ,一个比一个高,像上操时高矮次序排队,让我们在本子上用拼音对应写下来,背下来。说实话,这些数字顺着背不算难事,就怕打乱次序掺在一起,如13 2436 7等,但大家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几个星期后,基本熟悉了简谱。

舞蹈,是最难的。教我们舞蹈的是南师大音乐系毕业的王海洁老师,她年轻漂亮,身材好有气质,会弹琴,会跳舞,是大家心中崇拜的女神。她很负责,看到我们班做操后,知道大家什么也不会,就在上课时把大家带到学校那口集开会、活动、吃饭、上舞蹈课为一体的的大礼堂,手把手的教我们,从伸胳膊、压腿、下腰开始。没有音乐伴奏,每次上课,王老师都边示范边喊节奏,眼睛不时地巡视着全班同学,随时纠正不规范动作。于是,一群半路出家学舞蹈的女孩子从零开始,在新的领域开始学习。课后,大家自觉地练习,操场上、宿舍里、教室里都留下了同学们比学赶帮的身影。弯腰、压腿、劈叉。。。。。。疼的龇牙咧嘴,但都咬着牙坚持着。至今,许多人还能回忆起王老师上舞蹈课说的话:抬头 、挺胸、双手打开,下蹲、侧踢、像丢东西 ,转身,留头看,一大大 、二大大。。。。。

弹琴,也是王老师教的,那时都是用脚登的风琴,一心三用,眼里盯着谱子,双手弹着键盘,双脚一上一下踩着两块踏板,还不能用力大,怕把连着踏板和键盘的布踩断了。真的,起步很难,五指不分家,什么指法都不懂,王老师很有耐心,让我们在琴键上写下指法,课后反复练,熟悉了就擦掉。于是,大门口两排不到两平方的琴房就派上用场,不管是什么季节,只要到了练琴的时间,同学们就跑到琴房去练习。第一年,很枯燥,第二年,会弹曲子了,也就有了乐趣,第三年,王老师又教我们学习拉手风琴。有了风琴的基础,学习起来并不难。

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王老师在上课)

感谢王老师,在那个年代那样条件下,那么认真的教我们。在毕业30周年聚会上,我问她,“王老师,想当年你一个南师大的高材生,怎么会到那个地方教学?”王老师笑着说,“我是1982年寒假毕业的,也算文革后最早的大学生,毕业后分到徐州教育局,教育局把我分到铜山师范,问我愿意去吗?我只问了一句,‘学校有钢琴吗?’他们说,‘有’,我就来了。学校把你们三届幼师班的音乐、舞蹈、弹琴课都安排给我,一周排的满满的,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的。”瞧!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老师!

美术课也是我们的专业课之一,美术老师对美术知识是一穷二白(没有人买得起画册、颜料,美术知识基础都是空白)的我们,也是煞费苦心。美术课从画素描学起,都在教室里学习,石膏做的圆球、圆柱和三角柱就是全部的教具,什么逆光 、向光、明暗调子等专业名词,不时从老师嘴里飞出,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还有握笔时横握还是竖握;目测时要眯着一只眼睛,画人时按照“比立七坐五盘三半”等专业术语,都是第一次听到。没有人会想到,这“老姊妹仨(圆球、圆柱、三角柱)”几乎被我们画了一学期,教室里 、宿舍的墙上都贴满了,为后来学习工笔画、写意画、漫画、简笔画打下了基础。试想一下,一个人用半年时间,专注地画一物,这份执着与坚持够人感动的。虽然知道离艺术的殿堂差的很远,学的都是一知半解,但作为那个年代那么渴求知识的我们,每一次接触新课程,都眼里放光,心里着火,只要有人教,就认真学。

每个班都不缺文化课学霸。在重知识讲学历的那个年代,许多同学课后也是拼命看书学习,特别是几个是当年中考时县里的尖子生,到校后心里非常不甘,学习文化课成了她们的首选,课外时间读文学名著、背古诗词,自学外语,梦想走出校门时再上一个台阶,每次文化课考试,几乎都是满分,另大家刮目相看。后来,学校成立了“原野”文学社,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组稿,油印好发给大家。这份校园小报成了许多同学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舞台。

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我们的课外活动简单丰富。说它简单,因为所有的活动都是大家自发组织的,地点是除了操场就是大礼堂;说它丰富,因为活动范围很广,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普通话比赛、篮球、排球、羽毛球比赛,迎 xx 节日等,五花八门,有时,同学们穿着随身衣服就上台了,照样引起一阵阵掌声。

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不得不谈到爱情这个词。那时候,由于年龄太小,开学后第一次听到校长在大会上说“不准谈恋爱”觉得很刺耳,很羞人,也是很遥远的事情,是对我们纯洁心灵的侮辱,大家都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因为班里都是女生,不存在自产自销的情况(戏称中师班的男女同学谈恋爱是自产自销);学校把女生宿舍在学校的西南角,男生宿舍在校园的最东边,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水井房、大礼堂、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教工宿舍等),彼此没有交集。开学不久,就发现班里有几个同学和一起考取师范的男同学通信,传了出来,大家就说谁谁和原来同学谈恋爱了,但都得到本人否定。到了第二年开学时,班里传出了谁谁假期里相亲了,大家好像都很同情,觉得这么小就被安排相亲,有点被卖的感觉;到了第三年毕业时,才听说谁谁订婚了,谁谁和她的同学谈了。后来,学校公开处分了一对,大会点名批评,杀鸡给猴看,从此谈恋爱的同学更加隐秘,一班也就那么几个,若隐若现的。至今想起来,很遗憾的,没有在最美的年龄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许多人在毕业后走上漫漫相亲路。

83年暑假,第一届50名初二考取的学姐毕业,她们是徐州地区最早的幼师毕业生,没出校门就被预定,毕业后理所当然的进了各个县城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幼儿园。她们不负众望,在工作山敢打敢拼,敢于争先,敢于创新。既要负责本班的课程,还有给全县老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每年的寒暑假,还要负责全县的幼师培训。机遇和挑战并存,汗水和荣誉相连,曾经在中考总成绩突出的他们,佳绩不断,捷报频传,许多人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也是众望所归;84年,第二届40名学姐毕业,也都分到县城各个幼儿园,担起教学的重任,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只有85年毕业的我们无一例外分到下面各个乡镇,有的进了幼儿园,有的进了中小学当老师。分到乡镇幼儿园的担起教学、培训重任;分到小学的是万金油,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都带;分到中学的有的当了音乐或美术专职。后来看到当年许多成绩不如我们的同学一个个都走进高等学府,心里也很失落。但是,我们是那个年代中考的尖子生,学习起来有一种拼劲,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无一例外通过各种形式进修学习,拿到大专或本科文凭,弥补心底的遗憾。

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演出)

如今,时光的年轮已经过了30多年,83、84、85年毕业的三届幼师大都面临退休或者已经退休,有的早已升级当了奶奶或外婆,三届同学无一例外的组织了毕业30周年的聚会。尽管大家见面时很陌生,但一经相互介绍,那份亲切感油然而生。无悔,在那个年代,在那所简陋的乡村师范,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新知识,完成了一个学生到老师的转变,结识了来自徐州地区八个县的同学,收获了最纯的亲情和友情,教室里、操场上、宿舍、食堂、图书室等地方,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脚印和无数的汗水。尽管铜山师范在1989年已经撤销,但撤销不去留在大家心底的记忆,因为那里有我们曾经的“芳华”。

附:

江苏省铜山师范学校从1979年恢复招生到1989年确定撤销,前后共招十届学生,届别虽不多,可是招生范围很广,地域涉及当时徐州地区八县,专业有普师、英师、幼师,生源有高中、初中、民办教师等等,还为徐州地区和铜山县办了幼师、体育等培训班。

(感谢三届的校友和老师提供材料)

简陋的乡村师范,三届幼师生的芳华——江苏铜山师范回忆录

(时间长河,留下浪花朵朵,菩提树下,坐观春华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