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很熟悉,熟悉到以至於理所當然而從未有過任何的懷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近來讀《古代中國文化講義》時,作者為說明“ 佛教未征服中國卻給中國一個機會“時引用這句話,但卻是這樣寫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我很奇怪,這麼一本專業的書,這麼出名的文化大家,應該不可能引用錯誤。難道是我以前所接觸到的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想想,都冒冷汗。

帶著這種心理,查閱了一些資料,原來這句話最初出自《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原文其中一句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驗證了《講義》 這本書引用的是對的,可為什麼後來都寫成了”普“了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後來在另兩篇文章《左傳·昭公七年》,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中發現一點端倪(這兩篇文章在不同版本中關於這個字的寫法也不一樣),這兩篇文章中均引用了詩經中的這句話,但卻是這樣寫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古本引用原文錯誤,加之,“普”這個字放在原文中非常通順,以至大家在引用時,雖都註明引用自《詩經》,但用的字仍是“普”字,反而最初的 ”溥“無法理解甚至認為其是錯字而被逐漸棄用,非專業類的研究著作,是很少“撥亂反正”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當然,現在,很多學者為了圓古人之說, 認為古代“溥”“普”通假,所以認為寫成“普”也是可以的,不算錯。個人認為,如果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的話,用“溥”更為合適。

另外,關於這句話的意思,很多人也是誤解不淺,原因就是古人引用原文的時候“斷章取義”,結果,這個“義”卻代替了原來的“義”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原文“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後面還有一句“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意思是“溥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 ,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卻以我為賢,派遣不停“。原文是表達作者的一種抱怨,傾訴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騷: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自己差事特別繁重,“都是君王的事,我卻特別累”。而現在大家都理解為“在奴隸、封建社會,天下是君王的“家天下”,“國家為君王的私有財產”等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當然,這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尋章摘句、一知半解的毛病,由來已久,古、今的許多專家學者們,都難以倖免。究其原因,一是古代條件限制,查找原籍很困難,二是絕大部分的文化傳播者,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宏觀把握能力,或缺乏足夠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想當然”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普”寫法錯誤,騙了很多人

中華傳統文化的傷痕在浮躁的學術當下,是很難治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