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走過很多城市,看過很多美景。這些年的行走,每每在旅途中看到那些特色建築,都非常亢奮,總是相機不離手拍個不停。

流連過無數古今中外的特色建築,客家圍龍屋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中國特色建築之一。這一次的行程來到大埔的花萼樓、興寧的磐安圍和大夫第。

花萼樓

大家都知道福建有土樓,其實廣東也有哦。在梅州大埔縣大東鎮,有廣東客家第一圓樓之稱的花萼樓。花萼樓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608年,距今已近400年的歷史。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花萼樓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是世界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和文化瑰寶。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花萼樓風格獨特,設計精巧,佈局合理,便於防衛,功能齊全。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春節期間走進花萼樓,家家門前都貼滿了喜慶的春聯,掛滿了燈籠,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

鵝卵石路上還能看到炮竹燃放後的屑末,猶如石縫裡長出來的“紅色苔蘚 ”。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花萼樓居住的人已經很少了,諾大的樓層間顯得格外空曠。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婆坐在塑料凳上,從門口眺望,大概早已經習慣了遊客的人來人往。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花萼樓樓高11.9米,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樑灰瓦。以大鵝卵石做基礎,小鵝卵石鋪地面,光滑如故,牆體為夯土。

400多年的風雨只留下滄桑的印跡,依然堅固如初。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古有“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的岳飛表忠心。

在花萼樓的牆上,還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歷史的痕跡,顯示了客家人盡忠盡孝的傳統美德。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參觀花萼樓用不了多久,一個小時就足夠了,屋外還圍了一圈的老房子。歲月斑駁了歷史的痕跡,與花萼樓相互映襯,形成這個村落獨有的特色。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磐安圍

客家古民居磐安圍始建於1895年,歷時16年竣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歷經百餘年風雨,磐安圍仍完好無損,成為興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民居。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其名“磐安圍”為“堅如磐石,安居樂業”之意。該屋為土木石結構,其建築面積5060平方米,三堂四橫一圍一池一禾坪,房間122間。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以夯土牆和木石構架承重,灰瓦硬山頂。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大小天井共21個,抬頭就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中軸部分為三堂屋四橫屋,橫屋後面是半月形圍龍,堂屋前是長方形禾坪,禾坪前有半月形池塘,整體佈局就形成一個圓形。客家人信奉天圓地方的理念,而且把這個理念加入到建築中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空曠的半月形圍龍之間的空地,被稱為“化胎”,村民晾曬著床單和衣服,盡顯生活的氣息。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鄉村的空氣清新,就連天空都是藍色的。節奏很慢,心情很美。斑駁的牆壁,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與眾不同。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大夫第

大夫第坐落於興寧的羅崗鎮,從磐安圍出來,我前往大夫第一探究竟。

大夫第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外為夯牆,木磚瓦面。與後來興建的朝議第、磐安圍一樣,均有圍背水溝,斗門屋形似微式硬山頂,大門對聯雲“根深唐世系,澤沛漢山河”。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四堂一圍龍,佔地面積6248平方米,建築面積4828平方米,房120間。天井裡長滿了苔蘚,牆壁也大多都脫落了,彷彿在告訴人們,這座宅院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穿梭在房屋間看到了一群雞,在一扇木門面前徘徊,似乎這房子就是它們的窩。它們的存在,給整個屋子增加了生命的氣息。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再繼續往前走,一隻土狗在眺望。它不認生,表現得非常友好,沒有對我亂叫。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房間一個挨著一個,半月形的天井讓整個空間變得寬敞起來,不會讓人感到擁擠。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在大夫第裡面逛了一圈,我更喜歡大夫第周圍的景色。大夫第門口有一個很空曠的禾坪,地上滿是爆竹碎屑,春節期間這裡應該有不少祭祀和慶祝的儀式。正在晾曬的魚乾散發著微腥,也洋溢著生活的氣息。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大夫第門口也有一口池塘,客家的很多大型建築,門口都會有一口池塘,似乎是有某些風水學之說。大概是以水為財吧,另外還有養殖、灌溉和消防的作用。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藍天、白雲、古建築、池塘、浮萍和油菜花,自然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油畫。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很多花朵都有它的花語,油菜花的花語是加油。我希望自己永遠懷著那顆童真的心,為燦爛的夢去加油。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客家人為何崇尚圓形建築

每一座城都有獨屬於它的故事,如果只是匆匆一瞥,看到的僅僅的古老的房子而已。

我會去網上找資料,更會問當地人去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增加我對古建築歷史的瞭解。

每走一步路,每去一座城。我都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厚度。生命的精彩就在於不停地奔走和探索。


我是琰稜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郵箱:[email protected]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新浪微博:@琰稜 http://weibo.com/lingchik

騰訊微博:@琰稜 http://t.qq.com/ling_chi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