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都在做“減法”

1

有次幫一個朋友搬家,她一個人住,但是收拾出來的東西用了整整三個貨車拉。

我感慨地問道“你的東西可真多啊!都用得上嗎?”

朋友說,你還不知道我啊,特別喜歡買東西,買著買著就多了,有的買了也沒什麼用,就放著了。

我環顧了一下四周,還真是,打包的衣服標籤還在上面,收到的快遞有些還沒拆開,甚至是好幾年前的舊物,磨損的地毯,缺口的杯子……

我問她,那些舊物為什麼不扔掉呢?朋友不好意思地說,總覺得以後還會用得上。

我不置可否的搖搖頭。

這位朋友在生活上、工作上是一個拖拖拉拉的人,工作臺上擺滿了筆記本與小玩意兒,做事情也總是丟三落四。

2年前談了一個不冷不熱的男朋友,也不說下一步結婚,也不打算分手,就一直拖著。

她經常感到迷茫,卻不知道怎樣擺脫現狀。

經歷過這次搬家,我總算知道她的癥結在哪了,都是因為塞了太多不需要的東西,生活圈子充斥了很多不必要的人與事,以至於自己也迷亂了雙眼,看不清真正想要什麼。

2

愛因斯坦說:“凡事力求簡單,直至不能再簡”。

生活如一團麻,紛繁複雜,有時候去繁求簡,恰恰才是快樂的秘訣。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的女主角原來就和我這位朋友一樣。

什麼東西都買,什麼東西都不扔,連用完不能換芯的筆,都要放回抽屜裡,覺得它承載了一定的回憶,屋子裡堆滿了物品,客人來了都沒有地方坐。

後來經歷了一次地震,躲在屋子裡的她口渴難耐,可滿是雜物的屋子裡,都翻不到救命的一瓶水。

大地震過後,她們家被毀了,只能帶一部分東西離開,看著極少的行李,女主的媽媽感嘆道:原來我們需要的東西那麼少。

於是女主一家人開啟了極簡生活:

不常穿的衣服,扔!

不常坐的沙發,扔!

發黃的浴巾,扔!

洗菜盆完全可以用大碗代替,扔!

女主選擇了斷舍離,

斷,就是不購買不需要的東西;

舍,就是捨棄多餘沒用的東西;

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

她丟掉了家中90%的物品,留下來的每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並將這種模式延伸到工作上。

去除不必要的工作,推開不必要的應酬,將重心放在真正在乎的人身上。

這樣的極簡生活,女主不但沒感到空虛,反而覺得內心越來越充實。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

“我們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卻總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什麼,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3

除了多餘的物質,不必要的人際關係,也是需要做減法的。

夏瑞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經常會參加公司的對外活動。

每次活動都會在朋友圈發一些現場照片或者和某位知名人士的合影,話裡話外都在炫耀,她今天和哪位大咖吃了飯,明天要和哪個名流見面。

這些“厲害”的人,她加了一批又一批,整個朋友圈的人都知道她人脈極廣。

有一次,因為她的個人工作失誤,公司遇上了一些麻煩,領導大怒,責令她兩天內要拿出處理方案,把問題解決,否則就引咎辭職。

焦急的她,一回到座位就拿出手機聯繫以前認識的大佬們,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指點和幫助,結果打了一圈電話,只有一兩個接通,而且電話那邊聽起來也好像不認識她,直接找個藉口掛掉。

她整個人沮喪極了,眼淚簌簌地掉了下來,才發現加了那麼多的好友,到困難的時候,誰也不曾真心認識過。

自以為認識這麼多人,大家應該都是朋友,但關鍵時刻才發現,其實都是無效人脈。

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維護好這段關係,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呢?

我們總以為人脈越多越好,很多時候卻忽視了其中真正的朋友。

相識滿天下,知交能幾人?越是厲害的人,越是優秀的人,他們的朋友圈就越精簡。

以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這其實才是一種正確對待朋友的方式。

有兩三個知己好友,去除一些表面的“人脈”,給自己的“朋友圈”做個減法……

只有決定斷舍離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人是誰。

4

活在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有無數商品、娛樂、社交、工作的信息幾乎將你湮沒,你好像很忙碌,也好像很努力,但越來越焦慮。

腦袋像上緊了發條的鐘,總是停不下來。

不斷地買買買,房間堆滿了各種用不到的東西;

它們除了佔用你過多的金錢、時間、精力,根本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

化妝品囤多了會過期;

衣服買多了會過時;

App下載多了手機也會卡;

低質量的戀愛拖得時間長了也會散……

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而真正需要的又很少。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在做“減法”。減少不必要的東西,減少不必要的人脈,把奢侈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和事。

無論生活還是感情,有舍才有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