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到底有多清廉?

小方說歷史1990

清朝有兩個于成龍,並且都在康熙一朝官至一品大員,這也是比較罕見的。

第一個于成龍(1617年—1684年)就是字北溟,號于山,官至兩江總督的清初廉吏于成龍,這個也是大家熟知的,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的大於成龍。

而小於成龍(1638-1700),出生和任職晚於大於成龍,字振甲,號如山,官至直隸巡撫、河道總督。

小於成龍的墓誌中有曰:“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兩個于成龍都在康熙皇帝手下辦事,並且還都是康熙的得力幹臣,當時民諺有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兩個于成龍都是受百姓愛戴的廉臣,誠可謂是康熙朝的一段佳話。

大於成龍的知名度較高,電視劇《于成龍》就是刻畫的大於成龍“待民要寬、治吏當嚴”的廉吏風範。而小於成龍的事蹟,雖然知名度沒有大於成龍高,也值得翻翻史書回顧一下。

小於成龍”像

小於成龍祖上為漢軍鑲紅旗人,後抬旗為鑲黃旗。正因如此萌蔭得官,從此之後,他自知縣開始,實心任職,清廉任事,逐漸受到上級的賞識。

也許是之前的大於成龍之事蹟激勵著他清廉為官,也許是康熙帝對於成龍這個名字深銘於心、念念不忘。總之小於成龍的官場之路貌似特別順利。

之後小於成龍歷次做了知州、巡撫,最終至兩江總督,最後任河道總督。

康熙朝的治河能臣中,靳輔是最為知名的一個。

康熙二十四年,靳輔請在黃河徐州段以上的毛城鋪、王家山等處開減水壩,以緩解黃河漲水對堤壩的壓力,而康熙帝覺得開減水壩會對百姓的田地等造成損失,因此需要慎重考慮,故而下廷議,讓大臣發表意見,討論行事。于成龍就反對靳輔的做法,主張束水攻沙,加高堤壩,疏浚黃河入海口,從而讓黃河水沖刷河道。

之後這兩個治河專家,又進行了數次辯駁,並分別得到皇帝的支持,在黃河治理上落實了自己的設想。最終兩個人都發現,理論是完美的,但是放到治河實踐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靳輔老歸後,于成龍疏浚海口的工作並沒有多大的效果,康熙問他:“爾嘗短靳輔,謂減水壩不宜開,今果何如?”成龍曰:“臣彼時妄言,今亦視輔而行。”

由此可知,河道總督于成龍還是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能實心任事,真正以黃河安瀾為己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下視河,看到于成龍後,非常驚訝,因為于成龍此時突然變得“贏瘦”,其實這時候于成龍已經是抱病在身,加上治河奔波操勞,病入膏肓,儘管康熙數次賜藥,但是病還是不見好轉,最終於成龍上書曰:“病入膏,非藥餌可愈,兩河重大,斷難臥理,亟繕疏,請告求別簡賢能大臣,勿誤國事,以重予罪。”。

最終於成龍病逝於河道總督任上。康熙聞其訃,頗軫悼,奉曰:“有才品優,長服官勤,慎宣力有年,歷著成效”。

由此可知,小於成龍也是康熙朝一個實心任事的良吏。


熊二History

第一廉吏于成龍升官了卻沒路費去



于成龍(1617~1684年,山西永寧〔今呂梁〕人)年少時就胸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次行為絕對不是為了滿足溫飽,更不會做對不起或有背良知的事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蠻荒之地廣西羅城擔任縣令。

羅城在清朝的統治下還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于成龍到羅城時,這裡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暫時住在關帝廟裡。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僕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終於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羅城百廢待興,首要在於安定社會,恢復生產。於是,于成龍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鄉建立了一家有罪九家舉報、若不舉報則十家連帶有罪的保甲制度,嚴懲那些犯罪之人,大張聲勢地打擊盜賊。

境內初安後,他又組織鄉民練兵,甘冒沒有獲得命令擅自發兵征討、即使征討有功也不可免罪的後果,抱著為民而死好過感染上瘴氣得疾病而死的決心,準備討伐經常擾害地方的“柳城西鄉賊”。在強大的聲勢之下,西鄉與羅城講和,並將搶去的男女全都送了回來。他接著又在全縣搞大聯防,從此“鄰盜”再不敢來犯境。

在消除內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他常常深入田間訪問農事,獎勵那些勤勉的人,規勸那些懶惰之人。農閒時他還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對遷入新居的農家,又親自為其題寫楹聯,以示鼓勵。

在深得民心之後,他還以剛柔並用的鬥爭策略,解決了當地豪強欺壓百姓的惡劣現象,使這些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都依法辦事。三年之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

于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兩廣佈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康熙三年春,金光祖升任廣西巡撫,就地方該如何管理謙遜徵詢于成龍的意見。對此于成龍曾兩次條陳,針對廣西地方施政的各個方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許多有利於民眾的建議,深受金光組的賞識與人民的愛戴。

康熙六年,于成龍被時任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並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在離開羅城時連赴任的路費也沒有,出現了百姓擁堵在道路兩旁,紛紛述說著“大人您今天這一走,我們便又無依無靠了”,追送了數十里,才哭著回家的感人情景。

于成龍雖然為官時間很晚,但在他主政地方的若干年裡,時時不忘為百姓做實事,愛國愛民之心有口皆碑,人人稱讚。

小結:堂堂一位縣令,離任時竟然連路費都沒有,可見他清正廉潔、大公無私、一心為民到了極點。而老百姓在他臨走時竟哭號相送、依依不捨,也說明“有口皆碑”是永遠的真理,他的“天下廉吏第一”的外號亦並非浪得虛名。


李子遲到了

于成龍是山西永寧人,在康熙朝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龍任官數十年,官至封疆大吏,但留下的家產少得可憐。有位藩臬在於成龍死後來到他的家中,見其衾緯弊陋,家中僅僅存銀三兩,舊衣數件和一些散錢,還有粟米五六鬥,不由嘆息而去。

于成龍曾在多地任職,到處都留下清廉之名。在武昌,他任武昌知府,單騎直入城寨,招撫叛賊;在福建,他任按察使,“執法決獄,不徇情面”,“刁訟風息,擾害必除”,人稱“閩省廉能第一”。任直隸巡撫時,他“以驅除貪吏,拯救民生為務”,“戒州縣私加火耗,上官禮節”,深得民心。于成龍的廉潔受到康熙皇帝的讚揚,他曾在紫禁城召見於成龍,肯定他對貪官的鬥爭。召見後還賜飯,知其歷官廉潔,家計涼薄,還特發獎金和御馬。康熙皇帝還特意賜詩,于成龍感激萬分。表示要竭盡全力,以報皇恩,將御製詩小心珍藏,“傳之子孫,以為世寶。”

在貪官遍地的封建社會,清官並不好當。于成龍在康熙二十年擔任了兩江總督後,“興利除害,察吏安民”,引起了眾多官吏的不滿,他們汙衊中傷于成龍,以至於康熙帝也一度動搖了對於成龍的看法,認為他“居官不如從前,殊覺改操矣。”

後來,康熙帝終於察覺了實情。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逝世半年多後,康熙南巡迴京的第二天當眾糾正了對於成龍不正確的看法:“朕親歷江南採訪,已故督臣于成龍居官廉潔、克己奉公,自閭巷細民及各省之人,無不望風推服。此等清操,從古以來實罕其比,當為廉官第一。”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親自改定於成龍的碑文、祭文,並親自書寫碑文。康熙去世後,雍正十年,于成龍入祀賢良祠。

參考書目:《清宮之謎》


小方說歷史19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