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山村擺依寨 越變越美麗!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走進峨山彝族自治縣雙江街道寶山村委會擺依寨,只見綠樹環繞,座座房屋掩映在藍天白雲下,讓人倍感清爽。如今的擺依寨,已從最初落後的彝族寨子,逐漸蛻變成一個富有彝族特色的新型農村。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百年彝村 五大難題阻發展

擺依寨,彝語“西戈待”(近音),意為“樹樁林”,是峨山縣雙江街道寶山村委會一個典型的彝族山村,現有96戶人家371人。立在村口的石碑記載,擺依寨發源於清順治年間,已有400多年的村史。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寶山村委會副主任柏光躍:

擺依寨作為百年村寨,在發展的時候面臨著很多問題,村中一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村裡長期生活的大多是老弱婦孺。由於自然、歷史等原因,擺依寨基礎設施薄弱,存在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吃水難等問題。農民增收渠道窄,增收困難;村道路況差,沒有一個停放車輛的場所;村莊人口密度大,民居建築破舊,群眾居住條件差;集體經濟困難,無力籌資修建村莊道路,改變村莊破舊面貌;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認識不足,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停留在原有的表現形式,沒有轉換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全村面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層次不高、村民基本素質不強、基層組織領富能力不足、基本民生改善不夠五大難題。

三年建設 舊貌換新顏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峨山縣委、縣政府按照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的要求科學規劃,以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建設、基本素質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基本民生建設、基層示範建設等“六基工程”建設為主線,著力破解制約擺依寨發展的五大難題;以重產業建富裕之村、重民生建幸福之村、重基礎建秀美之村、重特色建示範之村、重素質建魅力之村、重組織建活力之村的“六重六建”為抓手建設鄉村,3年(2013年至2015年)累計投入資金1881.78萬元。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擺依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包含40餘個項目,其中民生保障工程包含科技文化活動室、綜合文體活動廣場、風貌改造、道路整治、改廁、人畜分離、綠化亮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15項。圍繞村民吃、住、行、休閒的方方面面,科學規劃村莊,村內道路全部得到硬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戶戶通電率達到100%,廣播電視信號、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實現了全覆蓋,綜合文體活動廣場配套10套健身器材,成立民間文藝表演隊4支83人,改廁、人畜分離,全面推廣聯戶包段、聯戶清掃、聯戶保潔和垃圾集中處理的“三聯一集中”保潔模式,營造乾淨衛生、整潔有序、安全健康、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改變村莊髒、亂、差的面貌,人居環境大有改觀。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鞏固率均為100%;村委會設有一個醫療衛生室,有鄉村醫生3人;有科普學習場所和文化活動場所,設置專門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專欄,並對近100面牆體人工繪製彝族太陽、花鼓、牛頭等圖騰圖案。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村民柏永麗:

由於村子已有400多年曆史,村內原有房屋已顯破敗,通過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整個村子看起來煥然一新,各種設施齊全,村容整潔。以前村裡都是小塊小塊的灰土地,有人想跳舞只能在灰土地上,現在即使像祭龍節這樣的節日,綜合文體活動廣場都容納得下。

如今的擺依寨,隨處可見乾淨整潔的青石板路和一幅幅充滿彝家民俗風情的牆體繪畫,小村已舊貌換新顏。

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農業

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2012年,擺依寨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實施了以小水窖、小水池、田間機耕路等為主的煙水配套工程,發展水源涵養林,種植竹子、核桃等經濟林果,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原有的1240畝竹子、694畝核桃基礎上,“房後林”擴種竹子600畝、核桃160畝、旱冬瓜120畝、金絲小棗127.9畝。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柏雲飛 攝

金絲小棗種植戶柏家躍:

2014年我家響應村委會號召,放棄原本種的玉米和蠶豆,搭建了2畝的大棚種植金絲小棗。經過三年的精心培育,2017年金絲小棗終於上市,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個頭較大的每斤賣到20元,我家兩畝地總收入達1萬元,相比之前種玉米、蠶豆收入高多了。

藉助易峨高綠色產業經濟帶建設的契機,擺依寨種植金絲小棗127.9畝,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礎。柏光躍介紹,2017年擺依寨金絲小棗首次上市,以每斤10―20元的價格出售,全寨總收入200餘萬元。

傳承傳統 發展民族手工藝

在擺依寨,從七八十歲的老人到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個個都會彝族刺繡。據考證,峨山彝繡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78歲的施玉萍是擺依寨年紀最大的繡娘,年紀雖大,卻絲毫不影響她穿針引線,刺花繡鳥。“大概十二三歲時,我看到大嫂在繡花,覺得有趣,便開始學習刺繡。”施玉萍說,不管是什麼花樣她都精通,六十多年來,她教會了300多人刺繡,將彝繡傳承給一代又一代人。

在擺依寨彝族刺繡文化傳習館裡,繡娘們手工刺繡的衣服、抱枕等繡品一一展示開來,現在已形成了一個產業。目前,寨內有30餘戶人家接收刺繡訂單,村委會在農閒時,統一接收一些工廠送來的訂單,並將訂單分發至繡娘手上,繡娘利用閒暇時間完成工廠定製的花樣。擺依寨彝族刺繡文化傳習館的開辦,不僅打造出獨具彝族特色的彝繡品牌,還提升了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拓寬了婦女的就業門路。

彝家山村摆依寨 越变越美丽!

為加大彝族服飾、刺繡等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擺依寨成立了峨山妼薩啦民族傳統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協會+繡手”的方式,探索彝族手工刺繡股份制發展模式。

2015年8月9日,在第二屆“雲南十大刺繡名村”評選頒獎儀式上,擺依寨榮獲“雲南十大刺繡名村”稱號。

如今,擺依寨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示範效應日益凸顯,相繼被省、市、縣電視臺和報紙報道,還吸引了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