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自己年轻那个时代吃不饱、穿不暖,但那时河里到处都是鱼,地里也有野鸭野兔,为什么不抓来充饥?

江云视野


听老人讲他们那时忍饥挨饿,那时间河里到处都是魚,地里也有野鸭野兔,为什么不抓来充饥,对于你提出来的问题,确实如此,这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小的时候,政治挂帅,天不明生产队的铃声都响了,成年人一天三响都得下地下活,早上,中午和下午,晚上喝过汤,铃声都又敲响啦,各生产队都得开会,搞批林整风运动,当是的农民不叫农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社员,每天的工作量之大,成天都没有休息的时间,一年四季活都干不完,也就没有时间去抓魚抓野兔。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穷,一年之内一个家庭最多吃二斤油,还是棉花油。可想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多高。在那个年代,麦子下来了,每人分60斤到80斤土麦,留下第二年的麦种,全部交公粮啦,到秋收的季节,如大豆,芝麻,高粮和玉米,也都交公粮啦,社员分到的是少量的玉米和大量的红薯,到春节过年时,每人分一斤豆腐,二斤豆腐渣。

我只记得我小时候,在星期天,用大针握个钓鱼钩,用抽水机上的旧三角带里边的黑线去钓鱼,手拉着钱也没有魚杆,一天钓的鱼都弄不回去,可想魚有多少,当然钓的多了我们都是蒸蒸吃,钓的少了作熟饭后烧烧吃,我想对于这样的事情,过来的人都知道。谢谢!



农村农民话三农

看来你真的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你真的不知道那个时代有多么的困难。从六零年到六三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时候的内忧外患让人们实在是痛苦不堪,就连树上的树叶子都吃完了,树皮都被扒下来吃了。

很多地方的人们开始吃观音土,为此死了不少的人。我爷爷就是那个时期饿死了,当时我最小的叔叔刚出生,我的父亲才九岁,大姑6岁,二姑3岁。家里实在没有吃的,奶奶生完孩子没吃的,我的小叔叔饿的连哭的力气都没有。爷爷扒点树皮煮煮自己都舍不得吃,留个孩子们还奶奶吃,
家里的各种草,树叶子早就吃完了,就连原来留着的玉米秸秆,红薯秸秆都会煮着吃。只要是吃了不死人的东西,都被吃掉了,父亲给我讲起当时的情景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就会抬着头到处找树叶子,如果看到了就想办法摘下来住着吃了,地里的老鼠洞早就被人掏光了,老鼠都被饿死了,你说还能有什么活着的东西啊。
你所说的野鸡野鸭,如果只是喝空气它们能活着吗?人都饿死了,怎么还有可能有人找不到的吃的呢。听父亲讲那时候最严重的情况下,一个村子里一天就能抬出八九个被饿死的人,那时候连吃的都没有了,别的更没有根本买不起棺材,人死了找几个人抬出去就直接埋了,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个饿死的是否就是自己。那时候的孩子们没有现在的顽皮,因为饿的都没有精神,孩子们一般就是能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实在饿的不行了就是喝水,水喝多了有没有吃的,就会肚子胀,孩子们没有玩闹的,都是站在墙根里,用手来回的摩擦着肚子,孩子们喝水才能感觉不饿,但是只是喝水让孩子们会特别的难受。
很多孩子都活活的被饿死了。我爷爷是个特别好的好人,他特别的心疼自己的孩子们,他有任何的东西都省着给孩子们吃,所以孩子们都保住了,只是爷爷自己饿死了。从小到大,父亲就教育我们不允许浪费一粒粮食,即便是现在我们全家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浪费任何吃的东西。


巴拉小博士

西晋的时候闹饥荒,许多百姓没有粮食吃,当时的晋惠帝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老百姓饿肚子没饭吃,为什么不喝肉汤呢)”

。同样的,老人们年轻时靠捕鱼、抓野兔充饥也不现实——我们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有多穷!

1. 那时候的中国,比非洲都穷!

别看现在大家的日子都过得不错,在改革开放前(也就是老人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水平还不如非洲。 即使到了1978年,按照当时的市场汇率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55美元,不到当时最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当中排名倒数第三!

2. 粮食产量低,80%的人处于半饥饿状态!

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在194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那时候,“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不够”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直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问世才得到解决。

3. 当时捕鱼技术过于落后!

别看现在中国的渔船浩浩荡荡、满世界捕鱼,那个时候中国对渔业资源的利用非常有限。那时候的渔民没有现代化的渔船,大多数都是小舢舨在家门口捕鱼为生,,那种小舢舨长约5米,宽约1米,没有风帆和桅杆,也没有密封装置。这样的小舢舨,经不起大的风浪,只能在虾峙岛岸边捕点乌贼鱼、鳓鱼、海虾,一家人只能靠这个勉强糊口。

4. 就算全国人民都抓鱼,也根本不够吃!

当然了,即使捕鱼技术不发达,一条小舢舨也能勉强养活一个家庭,毕竟海边的渔民世世代代就靠这个生活。但是,你让身处内陆的几亿中国老百姓怎么办,毕竟河里的渔业资源量跟海里差得远呢(捕捉野兔、野鸭、野猪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且,如果真的能让全国人民都吃鱼(野兔、野鸭),我国的渔业资源也根本不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鱼肉成了日常菜,我国对渔业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这样的后果就是“竭泽而渔”。

目前,中国近海无鱼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3年,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教授就表示,在渔民的“毁灭性捕捞”下,中国近海90%以上的水域基本上已变成“海洋荒漠”!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要想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最关键的还是要搞好粮食生产这件大事!

4月1号起支付宝微信扫码限额500元/日够用吗?清华理科状元毕业后当保安,他如今后悔了吗?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读!

金十数据

听老人讲他们那时忍饥挨饿,那时河里到处都是鱼,地里也有野鸭野兔,为什么不抓来充饥?

你说的河里到处是鱼,是的。我小时候经常几个小朋友一起出去钓鱼,一天下来也钓不了几条。有一次暑假,我们两个小孩拿着水桶铁锹等去干塘,一个水齐人深的很小的野三角塘,我俩从上午一直干到下午太阳快下山,筋疲力尽一人弄了一桶鱼回家。

那个时候没有分田到户,大人们的所有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属于公家,大人是没时间出去打鱼摸虾的。如果遇到雨天不出工也会冒雨出去网鱼,记得有次下大雨,父亲一个人穿蓑衣戴斗篷,扛着扳罾在一条流水河里扳了一二十斤鱼回家。

要知道在集体经济的时候,农村里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沟之外,大一点的水塘都是集体财产。队里的水塘里是禁止捕鱼的,平常小孩子用自制的钓鱼杆钓野鱼可以。到了年底每个小队都要干鱼塘,干到的鱼再按每家的总工分一分,一般也就分个十几二十斤,过个年而已。

七几年有几个冬天都是下很大很大的雪,我家里有一只大黄狗,只要队里不出工,父亲就带着大黄狗出去捕兔子。那个时候虽然野兔多,但也不是你随便能捕得到的,野兔跑起来很快,父亲在大黄狗的帮助下,每年冬天都能捕到五六只兔子,全家六口人一年下来,有那么几天打打牙祭。

野鸭虽然我们小时候也见到过,因为是能在天上飞的,除了村里民兵连长家有铳枪打过之外,其他人想抓也抓不到。所以我小时候我从没有吃过野鸭。我们小时候倒是用自制的弹弓偷偷打过几次鸟吃,大人没有见过打鸟的,因为没有枪也没有时间,好象鸟是受集体保护的不允许打。

所以说,根据我儿时的经历可以告诉你,以前的农村鱼虾、野兔也并不是那么好抓。能抓到且允许抓也是有次数的,做个菜下下饭还是可以的,怎么能有多到当饭吃的时候呢?你那幼稚的想法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典故:

晋惠帝执政时期,有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人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知道后大为不解地对大臣们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你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人,就像是过去的晋惠帝一样啊!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知道过去农村里的老百姓所吃的苦呢?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真是沟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

的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前,在我的家乡——江西省赣南地区,那时候的大河小溪、稻田水塘里,水体处处清澈见底,大鱼小虾随处可见,可以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鱼。而在村边的菜地里、水塘上和山上的树木丛林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见野鸭野兔、野猪等。由于哪个时候的生态植被茂密,甚至许多都是原始森林,所以,看见很大的蛇、很大的甲鱼、很大的穿山甲,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在我们老家,那个时候由于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平时吃肉最主要的是自家养的猪肉,每家每户会养1至2头猪,到过年时就把猪杀了,当作过年的美味佳肴。由于家家户户养的猪都很肥壮,体重通常能达到一二百斤甚至还多,所以,自家留下三五十斤后,多余的都会卖给邻居或拿到集市上去卖。

所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全年日子过下来,如果家庭比较困难,要想吃上肉、吃上荤腥食物确实是比较难的。于是人们就会去野外抓鱼打野兽,用来丰富家里的食物。但是,由于哪个时候是集体所有制,田地和山都是集体的,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是由生产队来统一分工干活,常常都是起早贪黑地在田地里干活,或到山上去为茶油树等集体林木修枝整地,因此,几乎难以有空闲时间去河里抓鱼抓虾,以及到山上去打野兽,这样就常常只能是在上小学和初中的少年,利用放学后和星期天的时间去抓鱼捞虾了。

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最喜欢到小溪里抓鱼的。印象最深的有一次,我同2个发小同学到一条小溪的一个潭里去抓鱼,由于是前几天刚刚下过大雨,鱼都从大河里逆水而上地来到了这个潭里面,当我们用2个多小时把潭里的水用脸盆盛了接近80%时,里面的鱼就活崩乱跳地到处乱窜,只见大鱼小鱼很多很多,把我们高兴坏了,尤其是那抓鱼的乐趣真是比吃鱼都有味道。那一次,我们就抓了50多斤,每人分了将近20斤。拿回家中后,母亲直夸儿子抓鱼真有一套。

还有一次,我放学后去放牛,在一条水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看见一只挺大的野生甲鱼,由于自己小,开始还不敢去抓,于是我就把牛拴在旁边的1棵树上后,壮着胆子下到小溪里去抓到了这只甲鱼。拿回家中用手称一称,足足有3斤6两。当母亲把甲鱼做熟端上餐桌上,那鲜美的味道真是醉人的感觉,可以说,至今都还不会忘记。

当然,小时候还要很多很多抓鱼捕鱼的故事,真的都很有趣、很难忘。由于篇幅太长,就不在说了。谢谢网友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的乐趣故事。


润友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没赶上吃不饱的年代,但是赶上吃不好的年代。感觉那时候缺主粮缺肉缺油水。

我的小时候,主粮基本是高粱米和苞米面,经常吃的饭是高粱米饭和玉米面大饼了,那时候很少有白面和大米,所以精贵客人才能吃上大米饭,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饺子,我们平时的饺子基本是大米面或高粱米面,大米面,白,晶莹剔透,也劲道,高粱米面是特殊颜色,经常包大菜饺子,这两种面有个特点一定要趁热吃,否则就可以当铅球了。我对大米饭情有独钟,去姥姥家,经常他们吃高粱米,我吃用小盆蒸的一小盆大米饭,这是优待。

我看过一个老新闻,不知道真假,是说上海遇到饥荒时用大闸蟹来度过饥荒,有人信有人质疑,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觉得海鲜,鱼,螃蟹好,有个前提是我们米面粮都吃够了,才愿意吃其他那些东西的,真正顶饿的还是主粮和油水,离开粮食和油,吃鱼虾蟹是吃不饱的,而且也不能天天吃,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烹调法,让你坚持几天你都难以下咽,更何况,那时候没有油水,东西做出来,肯定难吃,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吃,那时候最受欢迎的是大米饭,猪肉。

我家小时候,就离一条大河不远,那时候,河里的鱼虾蟹真的很多的,我们抓的鱼通常有三种,泥鳅,小鲫鱼,还有穿钉麦穗,一般人不知道这种鱼,是那种很小的,刺很软的鱼,还有小河虾,做的菜是跟面和在一起,也没有油做出来的那种面酱,那时候河里的蚌特别多,但是也没人吃,肉老,腥,不好吃。我们抓鱼,泥鳅是用手在泥里扒,螃蟹用脚踩螃蟹窝,小鱼小虾用网。

那时候,鱼虾蟹蚌,基本都是孩子的玩物,而不是食物。


韩东言

题主所说的老人们常说的自己年轻那个时代应当是指一九五八到六零年,这三年几乎就是中国人近100年中最困难的时候,时间范围大了的说的话,应当是指1958到1978的20年时间。我20岁之前都生活在农村,从小就耳濡目染着老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对他们说的很多事,比如村里的谁和谁是饿死的,谁家的人出去逃荒了没有回来,或者曾经跑到哪里去挖了一把野菜,哪种野菜什么味道,如何刚吃完上顿就开始对下顿吃什么发愁,等等,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对题主所说的那个时代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河里到处有鱼,地里有野鸭为啥不去捉这样的情况,却从来没听说过。



为此,我刚才特意问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近80岁了,然而她听了之后很不屑的说道:那怎么可能呢?河里如果有鱼,谁还去剥树皮挖草根呀,早都去捉鱼了,那时就根本没见过野鸭子,连野兔子都快被吃绝了。

所以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和傻子皇帝司马衷所说的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几乎一个路子!请问你是猴子派来搞笑的吗?


不过也不能说河里没有鱼,湖里面有野鸭,毕竟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情,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不至于饿那么很,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人口较少的地方,野外应该能找到吃的,不过在受苦最严重的中原一带,现代人是难以想象老一辈人所经历的那些苦日子的。


宇宙万能镜

之前说的粮食烂地里,不能往家藏, 没有工具,靠什么抓鱼,逮兔子,饿的扶着墙走路

再后来,分田到户了,大队组织去挖河,每天早上走路去,干一天,晚上再回来,远一点的找个地方住,哪有力气去抓鱼,逮兔子,那时候去浇地,河里的王八像锅盖那末大,在岸边晒太阳,被抓住,一翻背,转圈玩,玩累了,向河里一扔,下次看到,继续玩,没人想到吃它



等到我五六岁的时候,那才真正开始吃鱼,但是河蚌,王八,还是没人吃,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用针弯弯,用蚯蚓,一天都钓十几条,基本上有鲶鱼,鲫鱼,黄鳝,不过也不是每天去钓,没时间去,一星期一二次,钓来的鱼,最多都是养着,因为实在不会做,没油,做出来,不好吃,那时候环境真好,村周围三条河交叉,我家房子后面是黄河旧南大堤,上面都是槐树,草比人高,一出门,就看到野兔在后面吃草,而且不怕人

再后来,自己用夹子逮兔子,一天几十只,太多了,而且只在冬天逮,用于改善生活,那时候的环境放到现在,绝对一流的旅游景区,可惜后来,伸手就能够到鸟蛋,北边芦苇滩,到处野鸭蛋,不过后来的电网逮兔,加上狗的增加,之前为了养个土狗,半夜去别人偷一只的历史到现在路上,沟里到处都是丢弃的狗,还有环境的改变,树伐了,几千亩的芦苇滩种田了,电网逮兔不分时间了,之前是只冬天用夹子逮,现在全年没休息,用电网,用狗,最高一夜几百只兔子,河里的鱼也一样,之前钓鱼,后来网,再后来就是拦河抽水逮鱼,这没什么,主要是河里的水被污染间,一切都没了,短短十几年,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总的来说,之前的人不抓鱼,不逮兔子,一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是大锅饭,你哪有时间去抓野鸡,逮野兔。二是没油,没调料,那时的环境放到现在,分分钟一个旅游度假美食村形成。三就是工具不行,野鸡野兔再怎么也是会跑的,一般人没工具,没方法也是抓不到的,加上之前的庄稼除草,没除草剂,每天吃过饭就去锄草,浇水,没有现在这机器便捷,没电,大晚上也不好瞅野鸡,没有摩托车跟追兔狗,就腿跑不过野兔。一句话,没时间,没精力,没工具,造成了之前的野鸡野兔大堆,没人抓着吃


无敌是多么寂寞哟

听老人讲他们那时忍饥挨饿,那时河里到处是鱼,地里也有野鸭野兔,为什么不抓来充饥?

总听到家里的老人总会说他们那时候生活苦,吃糠咽菜,在生活最难的时候,甚至连树皮都吃。我想说的是如果地里有很多的野鸭、野兔,肯定会有人吃的,不可能说人们饿到树皮都吃了,却不懂得吃肉,我想一个人还没愚蠢到那种地步。下面我根据我们家里老人的说法,谈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不能对一些野生动物进行抓捕。当时人们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而像抓捕野兔、野鸭这一种生物需要花费比较大的力气,数量也不是很多,我们是在黄土高原上,很少有河流,有一个大坝,里面的鱼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以前是没有鱼的。

第二公社集体化生活,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引导管理。当时村里有专门住在村里的工作组,人们吃饭也是大锅饭,集体化生产,自己家里也没有做饭的工具。总不可能拿着生肉去食用吧。


第三生活条件不好,烹饪条件不好。当时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不好,缺衣少食的,缺少制作菜肴需要的原料工具。这样的话,即使有肉,做出来的食物也很难食用。


花开陇上


我国在经历了解放战争之后,物质和食物是极度缺乏的,而且那个时候,国家极度贫困,只要有一定的食物和布料都优先捐献给国家,作为国家的储备来使用。


当时的农业种植技术,还很落后,都是靠天吃饭,在北方一般是一年一季,粮食还不是高产,而是非常的低产,还要看当年的雨水和天气状况。



如果当年的天气或雨水比较充足,那么收获的粮食就会比较充裕,有多余的粮食就可以到街市上去换取一定的食物和布料。


粮食收成低,甚至没有收获,那么只能勉勉强强的,忍饥挨饿过日子,家庭生活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


而且给每家人配备的粮食和布料都非常有限,还是不定时发放,我们的衣服只能缝缝补补凑合过,只有在年底或者是过新年的时候,才可以做一件新衣服。


每个人如果不想饿死,只能每个人都多少吃一点,甚至是大人饿着,把食物让给小孩吃,谁还有力气去地里捉野鸡野鸭,到河里去捉鱼。



河里的鱼,地里的野鸡和野鸭都属于公家的财产,私人是不能随便拿来食用,就会被扣相应的粮食和接受一定的惩罚,我家里少了一口人,那么所被分配的物资就会少很多。


大家都宁愿饿着,也不愿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可以活着已经是万幸了,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可以活下来的人,活着已经是一种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