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农村父母不在人世了,你还会回老家吗?

家居种植

“如果农村父母不在人世了,你还会回老家吗?”话题很是沉重,但有许多人每年都要面对的抉择。家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撑。无论是否回去,老家都在游子的心中。

“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样的话总是是能够刺痛人们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往深处想,因为人生的结尾总是被冠以悲情的眼泪,所以情深往往容易自伤。亲情何尝不是如此,因为亲情得来的太容易,所以失去时我们才会如此无法适从。

最害怕听到的那句话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在游子心中最大的幸福应该是衣锦还乡时父母出门远迎时满脸的欣慰。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几人能够做到荣回故里车马相迎呢?多半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千里万里的靠着几句单薄的话语了解思乡之苦。

在外求学多年,心中一直在考虑“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这句话的含义。穷困人家的孩子都想出人头地,再多的远走他乡也不过是为了荣归故里。“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总是父母最深的牵挂,多少次因为电话那头的一句父母宠溺而又充满关切的话语让漂泊的孩子眼泪决了堤,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终于能够得到释放。他们那里永远都有我想要的温暖,永远是我可以肆意奔跑的草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离我们越近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忽略,蓦然发现原来他们已不再年轻,青丝变白发换来儿女长大成人。他们的青春遗失在落满灰尘的照片里,我们的记忆已是模糊的零星碎片,他们的老去确实如此的猝不及防的深刻。夜深人静,最怕的就是泪沾枕巾的思考离别来临,留我一人该怎样面对。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父母在,就有家。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再肆意的撒娇也不会被厌烦。他们远去了,那些小脾气就要从此收敛,那些亲昵话语此后就要被封藏,那些啰嗦的嘱咐从今只有在梦里聆听了。年迈的奶奶说她现在依然想念自己的母亲,双眸的点点星光讲述着已经远离人世的思念。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他们总会离去,而你我也会离去,这就是生命的悲情所在。

这里是科学兴农,对于近年来很多城市人不再回家的现象您又怎么看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添加关注,为您分享更多信息。


科学兴农

关于这个问题,我分三个方面来说明,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我,对这个问题有很大的感触。

1、故乡土与故乡人

不管你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还是在外求学的学子,只要你是从农村出来的,你的根基就在农村,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不管你以后腰缠万贯,还是权倾朝野,或者流落街头,即使爹娘不在,农村作为生你养你的地方,那里始终是你的故乡,那里的百姓,总会有人记得你在家乡时候的身影,你亲也好,不亲也好,故乡土、故乡人,你改变不了。

2、数典不能忘祖

有句老话叫做,数典不能忘祖。每个人都有老的哪一天,也都会有爹娘去世的那一天。在农村,如果是老光棍,去世之后几乎没有后代给他上祖坟,而作为有儿女的老人去世,即使儿女不在农村,过年或者其他节假日,都讲究上祖坟。农村人常说坟头草两米高,这其实是在骂后代忘祖宗,凡是每年都有人去上祖坟,坟头草不户长高。农村的爹娘不在人世了,但农村这片土地,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是你爹娘埋骨的所在,作为后代,你是不是每年应该去上下祖坟。

3、因果轮回,注重平衡

大多数人,都会为人父母,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小孩问起你,别人都有爷爷奶奶,我的爷爷奶奶呢?小孩的问题你或许可以糊弄过去,但他们总有长大的一天,当看到跟他年纪相仿的伙伴有的回老家上祖坟,你的孩子问你,为什么你不回家上祖坟的时候,你该怎么回答呢?还可以再往下想一下,自己的爹娘去世后,埋在农村,从此儿女就不回去的话,那等你的去世之后,你的儿女给你上祖坟的可能性,也很小很小,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没有过这方面的身教,言传是不管用的。一言以蔽之,你对去世后爹娘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未来你去世后,你的子女对你的态度,因为世间万物,可以没有因果,但都需要平衡。


百姓微视角


如果农村父母不在人世了,你还会回老家吗?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哺养之恩,人有养育之恩。父母在的时候,我经常回家,那是因为心里常常有牵挂。父母不在了,我依然每年都要回去几次,因为那里还有难以忘怀的乡愁,还有我走过的小路,还有曾经养育过我的老屋。

乡里的老屋,我们住了二十年。母亲在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都象出窝的鸟儿一样,先后飞出了村子。在我离开家乡多年之后,母亲也离开了我们。去年秋天我姐姐从丹江来到宜城,说非常想到老家看看,我陪她回到魏岗村乡下,看到村里的模样,竟然如此思念我家的老屋。 大片大片的屋脊,像云一样地消逝了。也许我们昨天还从村庄里走过,转眼几年它们便成了瓦砾,后来连瓦砾也不见了,代之以老屋的是一片青禾禾的庄稼地。 一人多高的玉米生长在我家老屋地基上(图一)。无论我怎样环顾四方,也无法再看到原来的模样,老屋沒了,房前的柳树,旁边的水塔,还有母亲栽下的花菽树,尚留在记忆中。

乡村的老屋,因为他不但是我移民搬迁的第二个家乡,也是我从小学到工作成长的见证,更是弥漫着儿时的欢乐与一家人的温情。记忆中最熟的地方是老屋房前的小路,还有小路当头的吃水老井,还有我家的菜园地,还有一口很大的池塘。 村头那口老井,是母亲天天取水的地方。水井很深,井里水很清凉,每到大热天气,我们就会拿着家里的一个祖传铜壶到井里打水喝。有回不注意,打水绳子没拴紧,铜壶扯到一半时“卟嗵”一声,铜壶掉进水里深深地沉入井中。

多少年过后我回到家乡,村里巳用上自来水。最近一次回老家,我来到村里的老井旁边,井口已用一块石板盖住,但愿井水不犯河水,村里孩子们不要轻易去打开井盖。我从板缝里依稀可见井里的水还是那么清,那么蓝。 老井旁边不远处是我家原来的菜园地,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稻田。记得最后一次去菜园地,看母亲种植的蔬菜,我和弟弟还站在母亲种的油菜地里照了一张像,我们和油菜花一起还保存在镜头里。

老井的旁边,村里一池堰塘依然荷叶满池,儿时我常到塘里洗澡,中午时分母亲总会站在门口唤儿回家吃饭,妈妈的声音至今还清晰地萦绕在耳边。记忆中的池塘边上还有一排杨柳,已不知所踪,只有远处那两棵大柳树,仍挺拔地生长在村头路口上。 家乡的老屋旁边,至今尚存的是一间破烂不堪的残墙断壁。那是村里的打米坊,紧挨着的几间房屋是当年的队厅和油坊。老屋消失了,这些生产队里的公房,却依然站在岁月的深处,它们依然是一个未曾远去的中国梦。

最难忘的是老屋门前那条小路,这条小路承载我童年太多的苦难,往事不堪回首。这条小路通向村外有两里多路程,每年农忙过后,我和母亲跟着村里人一起,跑很远很远路到雷河胡耳,再爬几十里山路,到一个叫“母猪岭”的大山里砍烧柴。当柴禾砍够一板车,拉回老屋的时候,遇到下雨,这条进村小路就是道“鬼门关”。车轮陷入泥坑里,半天走不进两里路,我和母亲拉着多日的“辛苦”,还有两个年小的弟妹拿着雨伞来帮忙推,我们象蜗牛一样在泥窝里艰难地爬行。汗水和着雨水,还有擦不干的泪水浸湿双眼。泥巴路上那深远的辙迹是看不见的,只见母亲那沧桑的背影,在这条小路上艰难地跋涉,记不清多少回,母亲都是这样扛着沉重的“希望”,一步一步把“希望”扛到家门口,一步一步在风雨中把我们带大。

时光煮雨,我们在时间上行走。如今母亲走了,老屋也片瓦不存,记忆中的老屋,像凋零的花瓣纷纷飘落,消失殆尽了。他在新建的邻家房屋前,默默地守候着零落捻转的记忆,和母亲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哺爱。他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所以才如此怀念村里的老屋。


用户桃花盛开的地方

大概在600多年之前,祖先来到我的老家,就是我现在住的这个村子,开辟了这个村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的爷爷常说,无论人离开老家多远,记得落叶归根,认祖归宗。

我的老家,每个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坟,祖祖辈辈都葬在那里,青山绿水之间,只有一块块墓碑告诉后人,曾经有这么一个人生活在这个村子。

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每年清明节都要回家扫墓,如果清明节不能回家的,都会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去祭拜,我的叔伯兄弟好多都去了城里住,每年春节会回老家过年,清明节都会回家祭祀祖宗以及逝去的父母。

父母在人世,我们回家是为了吃饭,父母去了,回老家是为了看青山之中的父母,以及活着的亲人。

无论自己走多远,我觉得我永远走不出老家的怀抱,以及父母、亲人,以及故土的恩情,所以,我依然会选择经常回老家,看看旧房子,以前走过的路,爬过的山,和家门口的那颗桃子树,还有葡萄架下的时光。


苗阿哥


如果父母不在了,心里的那个家也就消失了,我不知道回老家还有什么意义,更怕回去习惯性喊一声“爸”“妈”没人答应



我是个农村的孩子,现在定居在县城,离老家不远。家里父母健在,爸爸在上班,妈妈在家。因为弟弟家有一个五岁女儿和一对一岁的双胞胎女儿,需要人帮忙照顾,所以当我让父母来住一段的时候,他们总是因为担心家里的孩子没人照顾而拒绝我。



我儿子两岁半了,因为父母是农民,既要照顾田地,也得给弟弟看孩子,除了老婆坐月子之外,爸妈确实没有照顾过我的孩子,但我从不怀疑他们偏心或者不喜欢我的孩子,因为每次孩子回老家大老远喊“爷爷奶奶”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妈妈在擦泪;因为我揍儿子的时候,他没有哭着喊“妈妈”,而是哭着喊“奶奶”

而我和老婆遇到礼拜天不忙,就会带孩子回去看望父母。逢年过节更是能提前就尽量提前回老家,为的就是能多一点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每看一次父母就会加深一些对他们的爱,也许是因为我结婚的比较晚,让他们为我过于操心了;也许是成了家,尤其是成为爸爸之后更觉得他们不易了;也许是亏欠他们太多太多,还未曾回报,他们却已经老了。。。。。。



回家的感觉是温暖的,因为有句话叫“娘在,家在”,因为有句话叫“父爱如山”。有了父母,心里始终是踏实的,心里也始终会铭记着那个叫“家”的地方。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得空洞,变得虚无,变得无所谓。父母在了是个家,是兄弟姐妹,没了父母就只是亲戚了。我一直反对这个说法,觉得很极端,是对手足情的一种侮辱,可深思之后又觉得是那么现实。 没了父母,就淡泊了那个“家”的意义;没了父母,老家也就没有让自己牵挂的人了;没了父母,所有的节日都不知道该去哪了,剩下的只是一种哀伤;没了父母,我可以喊出“爸”“妈”,却不知道对谁喊

子欲孝而亲不在,希望所有人珍惜健在的父母,珍惜有他们的日子,也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朱逻辑世界

看到这个话题已经泪奔,“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深深的刺痛我的心。无论如何还是要回去的,家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撑,故乡是我们的根。

父母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牵挂,心也是空落落的,望着山坡上的两个坟头,心里的难受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吧!

父母在一定要多陪伴,其实人这一生真的很短暂,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一定要懂得珍惜,别留下遗憾。


我被粽子吃了

我只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回答:不会。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如果我的父母不在世了,我想我不会回老家了,因为农村的老家都只存在于父母的口中和仅有的一个亲戚在,假如父母和那位亲戚不在世了,我还回去干嘛呢?这样子说好像不近人情,但这是实际情况。老家已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昔的山水已被移除填平,被宽阔的马路和全新的安置房、厂房替代。今年过年回家,我到老家转了转,原来的老样子一点都没留存,周围的人也认不出三两个,连自己都恍惚: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我明白,我的老家已回不去了……







乡城的西原

假如这样的情况,我还是会回去的,因为农村老家还有亲戚,可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去走亲戚,看看父母住了一辈子的地方,看看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最主要还是回去看看父母。


到那时候说明我也老了,会回农村养老,自己种点蔬菜,养鸡养鸭,自给自足,再养条狗做伴,老年生活美滋滋。农村环境好,空气清新舒适,养老最合适不过了。



可以星期天邀上三五好友,回农村老家做农家乐,一起做饭、吃饭,谈笑风生,爬爬山,耍耍水,想想也是美好的时光。

最后祝天下所有父母都健康长命百岁!为人子女的常回家看看。


A月亮微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熟是一宝,至于农村父母不在世了还会不会回老家一题,我看还是根据自己个人的实际状况,因人而异的好。

一,如果农村父母没了,兄弟姐妹也不在农村了,自己又来城市多年而且早已在城市安家,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那么我看你就可以不用在回农村老家,可以安心在城市生活了。

二,如果只是农村父母没了,兄弟姐妹及其他老人还在,而且自己又不是很习惯城市的生活,只是为了大城市打工挣钱,所以当挣足了钱后,仍然可以回农村养老,过着田园生活。

三,如果农村父母没了,自己也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在城市也已安家立业,可是农村又有其他的老人健在,亲情还在,虽然不再回农村居住,也可以隔三差五的在回农村看看,转转,走走,联络一下感情抒发一下心情,也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所以说回老家到底好不好,要以你自己的心情而论,以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论,以大局而论,哈哈,就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值得提醒一点儿的就是农村老人家的房屋,有人继承的当然好,无人继承的尽量还是不要轻易丢弃的好。如此,还是常回家看看吧!



白雪姐姐

我是“小吴说农村”,专注回答关于农村领域的问题,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交流。

这个问题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父母牵挂我们一生,父母也是我们最大的精神寄托。有父母的地方才是我们的家,没有了父母何处才是我们的家,何处才是我们能够停留的港湾。

不管我是是芊芊学子,还是出来打工,最后我们是腰缠万贯还是流落街头,最终能够接受我们的只有我们的故乡和父母。我不知道,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谁,在你无处可去的时候,你是否在内心处还存有一处永远敞开的地方。我不知道你们是如何想的,你们内心深处的那一处永不设防的地方是哪里?我的那一处是有父母在的农村。

我也是在农村出来的,我因为家庭原因从小是奶奶养我成人,到我结婚,在我孩子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奶奶去世了。我没有见我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改嫁,我奶奶在我的心里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在我上大学期间,我离开了自己的奶奶和故乡,也许只有当你离开后,你才能明白他们对你的意义,才能明白不论受了多大的委屈和挫折,这里才是你永远的家。

我奶奶去世后,我奶奶曾经住过的房子全部,找人修葺后,我再也没有去过,不是不想去,而是只要到我和奶奶曾经待在一起的地方,我就会受不了,我没法办法控制我自己。村里我也很少回去了,除非过年或者大爷、小叔家里有事。

我们很多人都不选择回去了,并不是因为不爱自己的父母和故乡,而是没有了父母的地方,哪里才是故乡,哪里才是家!!!

最后,希望能够趁父母在世,能够好好地孝顺你的父母,不然等你明白的时候也许就是你后悔的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