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板仓离我很近很近,我却距离她很远很远。

说近,从老家的住所出发,自驾也就半小时左右的车程;说远,多少远客和近邻都去过那地方了,我却迟迟未能一睹她的真容。之前从别人的描述或者照片里看她,觉得似曾相识。仿佛在一个月明之夜的梦境里,我早就投入到她的怀抱里饱览过一番。这种心里并不奇怪,大山里长大的我们,谁不熟悉高山茂林、溪涧清流、杂花野果、流云鸟鸣呢?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今年“五一”那天,一念即起,血脉贲张,天公作美,夙愿得偿。

板仓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南麓,位于潜山县北陲的塔畈乡境内。西与岳西县交界,北与舒城县相邻,东与本县官庄镇接壤,南和本乡西河、彭河、倪河、七湾等村为邻。该自然保护区是1995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区内最低海拔450米。全县最高峰“猪头尖”位于该区的东北端,其海拔1539米,比天柱山还高出50米左右。当地人见两山对峙,视为奇观,便恣情传说两峰竞长,不相上下;至今仍遥遥相对,西北互望,寒暑易节,秋波暗送。驱车其间,心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也许是人间一处神秘的天堂。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板仓的路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当第一个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时,我相信他一定是披荆斩棘,甚至望峰息心。进山的路很多是沿着河谷而上,而河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走在这条路上,才真正让你想起什么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曾几何时,我想一定还只是羊肠小道,是天梯石栈,甚而是“猿猱欲度愁攀援”。如今,进山的公路早已打通,也能看到几经修缮和再次拓宽的痕迹。除极少处还只能容一车缓慢通过外,基本上两车相向,畅通无阻了。同车而行的七十老母说她还是十四岁那年来过一次,那时候来回徒步,翻山越岭,好不辛苦。听她描述,往日疲惫,似在昨天。可是光阴流转,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已是今非昔比了。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借助美好乡村建设的东风,这深山老林里终于也公路纵横,户户连通,而且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夜间亮化。有两处转弯处还没有安装护栏,下面乱石参差,望而生畏。加上弯道众多,我还是不断提醒自己小心驾驶为好。不一会,就来到横挂着“板仓”两个大字的山门前。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然后就跨过一条纵深的溪涧,车行的终点也就在几幢楼房前面的停车场处。这里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宾馆,临水而建,亭台楼阁,俨然如画,窗明几净,食宿皆全,休闲娱乐,度假山庄。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下车后,开始了爬山。我们选择右边谷口的道路进去,起初几乎都是水泥路面,虽不宽敞,但还平坦。遇到溪流,就有木板浮桥或者石头桥贯通。也有无法通行的地方,人工已经在崖壁上架起了栈道。

仰望则凌空而上,俯视又垂直而下。攀援时不敢下视,仿佛脚底悬空;下山时不敢上望,似乎云遮雾绕。非胆大者不能前进,若小胆者只好止步。正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身临其境,危乎高哉,不禁感斯人言;人走其上,徒叹能工巧匠,开山不易。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中途一段还是原始土路,落叶满径,杂草旁生。沿途随处可见石凳,打磨光滑,或坐或躺,正好歇息。但对于爬山者而言,往往是脚力尽时山正好,小憩片刻又得赶路看景。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板仓的路,就这样惊险刺激又妙处横生。古老和现代交织着不朽的岁月,沧桑与年轻诉说着永恒的故事。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板仓的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沧浪之水,尚有清浊之分,这或许是环境的比照,抑或是渔父和屈原“与世推移”与“深思高举”两种处世哲学的不同抉择吧。可是板仓的水是清洌的,我相信她是那种一直以来的清澈,是从未受到任何污染的清洁。这里的水,掬一捧即可饮用,盛一瓶便可留存。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进山的路,就是一条沿着河道而上的水泥路。最先引起你注意的也正是映入你眼帘的悠悠碧水。这一段溪流落差很小,水流平缓,哗哗东逝。或是从平坦的石面潺潺淌过,或是在巨石间悠然转身。清澈得不见一点杂质,明朗得没有丝毫尘滓。悠悠荡荡,素面朝天,且歌且去,不怯不恋。似与游客言欢,恰同青山道别。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步行一里地,公路便到了尽头,两弯溪流在此处汇合。岸边树立一块标牌,上面写有“娃娃鱼基地”。娃娃鱼是大鲵的俗称,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营养、食用和药用价值。这种鱼不是在一般的生态环境下所能繁殖生长的,也足见水质的良好。站在岸边的石径上,我们能看到细小的娃娃鱼在水里嬉戏,它们探头探脑,一会儿又潜入到岩石的缝隙里去了。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这里的水不仅水质优良,而且因势造型,姿态万千。龙井潭据说深不见底,大旱之年,有求必应;三叠泉错落有致,飞湍瀑流,砯崖转石;香果树瀑布更是先声夺人,银河跌落,飞岩漱玉。还有那大大小小的积水潭,我想在盛夏里要是扑进去定能一下子凉到心肺,更能洗去污垢,纤尘不染,甚至能洗出一身仙风道骨,神清气爽,傲岸高洁。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这里是“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奇峰奇水出奇秀,真个是五步一奇绝,十步一洞天。

板仓的山与树

板仓的地貌全是山。

这里抬头便是山,举步还是山。左手边是山,右手边还是山。脑门后是山,鼻梁前还是山。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板仓的山全是树。各种乔木和灌木罗生其间,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无论是遥看还是近观,也无论是俯视还是仰望,这里的山都是蔚然深秀。山因树而凝装秀美,树因山而千娇百媚。

板仓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3.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082.0公顷,森林覆盖率71.0%。走在这片土地上,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说是养生福地也毫不夸张。据统计,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杏、银缕梅,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香果树、鹅掌楸、厚朴、榉树、金钱松、凹叶厚朴等9种,属省级保护有三尖杉、领春木、天目木姜子、黄山木兰、巨紫荆、青檀、粗榧、银鹊树、青钱柳、安徽杜鹃、小勾儿茶等14种。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行走其间,合抱粗的杉木随处可见,有的站在路两边,有的立在路中央,有的靠在岩石旁。它们伟岸挺拔,直插云霄。更多的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它们得天独厚,生生不息,互不干扰,各尽风骚。

你不得不赞叹,这真是天造地设的植物园,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风光无限。春天野花点缀,山茶发芽,撩人眼球;夏天绿树浓阴,知了声声,凉风习习;秋天红枫似火,落叶萧萧,活泼醉人;冬天银装素裹,溪流冰封,恍若仙境。

板仓的石头和传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只怕好石才是真正“乐水”和“乐山”的本意。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山无石而不坚,巍巍天柱,壁立千仞,阳刚逼人。水无石而不柔,涓涓溪流,蜿蜒婉转,婀娜多姿。

所谓“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居得石而安,厅得石而华,斋得石而雅,园得石而秀。在板仓,一块精美的石头,可能就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一段美丽的传说。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河谷里,千姿百态的石头,或大或小,星罗棋布。有鲤鱼石、凤冠石、令牌石、大象吸水等,人们摹其状貌,奇思迭出,妙想不断,不一而足。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山崖上,怪石嶙峋。有的状如卧龙,有的形同台阁;有的凌空飞架,有的绝壁如削;有的好像仙人登梯,有的仿佛神龟探海;有的似情人倾听松涛,有的如孝子守护先人。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最神奇的还是红河谷里的那一段红色岩石。石平如砥,色红似血。石从山出,不知从何处开始,也不知到哪里消失,堪称地质奇观,不能不让人心生疑惑,流连忘返。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就连“板仓”得名的由来也跟石头有关。正在进山的入口处,一摞顺山壁天然生成的大青石被命名为“仓门石”,有一个传说,这里的人们口耳相传至今。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贪心的人,将天佛山的宝藏私藏于仓洞中,从不接济穷人,神仙为让清澈的河水洗涤他的心灵,便在他的仓门前划上一条大河。与此同时,将他的门仓板搬到河的对岸,摞于山崖前并点木为石,“板仓”便由此闻名。

传说也好,想象也罢,这里的石头早已被人们赋予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我一边吟诵,一边漫想,不知不觉,转过山门。

时近中午,找了一家“农家乐”点了几道小菜。让人回味的是香椿苗煎鸡蛋幽香馋人,味道清爽,脆而不黏;苗竹笋炒腊肉更是金黄亮眼,香而不浓,油而不腻。

板仓之行,即将踏上归途。惟愿景区开发得以持续,景点维护能够常态,景区管理日益规范。酒香不怕巷子深,相信慕名而至的人会络绎不绝,希望板仓成为大山深处一张靓丽的名片。

走遍潜山|板仓印象

车过桥头,一位老者正在清扫地面落叶,他笑而不言。我颔首道别,忽忆太白诗句,忘情自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倪建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