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後就真的感覺不到疼痛了嗎?

張菲紅


全身麻醉是指將麻醉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或吸入到患者體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面罩往往是用於吸氧。一般而言,等到人的呼吸中樞被藥物所抑制後,此時就可以進行氣管插管,利用麻醉機幫助正常呼吸的進行。經過全身麻醉後,人一般沒有任何意識存在,不會感覺到疼痛。


椎管內麻醉指的是半身麻醉,此時麻醉針打在人的背面兩個棘突之間,一般其打針位置的高低要根據手術的具體要求來定,主要是麻醉患者的脊髓和脊髓表面,對於絕大多數患者而言,其在麻醉後是清醒的,如果麻醉平面不夠的話,此時機體可能會有明顯感覺發生,甚至在醫生牽拉內臟時,會出現有牽涉痛的情況。


神經阻滯則是單純去麻醉機體的某條或者幾條神經,進而產生一塊區域的麻醉效果,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有單純麻一側手臂,一側下肢。此時經過麻醉後,人往往處於一個清醒的狀態,但是麻醉效果可以的話,也不會有疼痛感的發生。



醫聯媒體

不痛,是麻醉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最早的麻醉就是消除病人的疼痛感,叫做“鎮痛”。鎮痛的意義,不僅是讓病人無痛、舒服,更重要的在於減輕機體在面對疼痛等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各種不利的應激反應。

那麼,麻醉以後患者真的感覺不到疼痛嗎?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麻醉的種類。

麻醉藥作用不同的神經部位,採用簡單的分類標準,可將麻醉方法分為全身麻醉和區域阻滯麻醉兩類。 全身麻醉分類:可根據給藥方式分為吸入麻醉、靜脈麻醉、肌肉注射麻醉以及靜吸複合麻醉等;區域阻滯麻醉分類:可分為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及表面麻醉。全身麻醉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意識消失,對術中情況不知曉;區域阻滯麻醉患者手術部位無疼痛感覺,但其他部位的痛覺不會消失,對手術過程和周圍環境知曉。區域阻滯麻醉就是在不同的部位阻止神經將各類信息傳遞給大腦;而全身麻醉就是不讓大腦感知外周神經傳來的各類信息,將大腦“屏蔽”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全身麻醉患者意識已經處於可逆性喪失、痛覺消失的狀態,因此,患者是感覺不到疼痛的。

區域阻滯麻醉,只是對麻醉藥阻滯的部位有鎮痛作用,對其他部位沒有作用,比如臂叢麻醉只是對手臂部位有麻醉鎮痛作用,而對身體其他部位沒有作用。患者除了對區域阻滯了的神經叢範圍內有作用以外,對手術和周圍環境都有認知感。

但是也有例外。

在實施區域阻滯麻醉的時候,患者是清醒的,有的病人會因緊張而不能區分“痛覺”與“知覺”的區別,手術過程中就會感覺到“疼痛”。比如椎管內麻醉下實施剖宮產的產婦,如果產婦特別緊張,混淆了“疼痛”與“感知”的區別,有時候即使醫生的觸碰她也會感到“疼痛”。

另一種情況,手術操作過程中對內臟(如胃十二指腸、膽囊、子宮、闌尾等)進行牽拉時,病人會感覺到疼痛、噁心、嘔吐,有時是不可描述的難受。這種感覺是沒有辦法完全阻滯掉的。區域阻滯麻醉只是阻滯了相應脊髓段向大腦神經信號的傳遞,但是阻滯不了不通過脊髓的迷走神經的信號傳遞,如此,一旦由於各種原因術者對臟器牽拉,就有可能引起患者不適甚至疼痛。

全身麻醉的患者也不一定不會“疼痛”。

當麻醉深度過淺的時候,患者是有可能感覺到疼痛的。

現代麻醉正朝“安全、無痛、舒適”的方向發展,保證手術患者的安全,最大程度的減輕患者的痛苦,讓患者舒適的度過圍手術期,是麻醉醫生畢生的追求!


麻醉超人鋼鐵俠

得分情況而論。

一.全麻下不應該感覺到疼痛,除非麻醉醫生給藥不足導致麻醉過淺或者患者本身對鎮痛藥不敏感。

二.“半麻”下手術區不能感覺疼痛,其他地方仍能正常感覺。

需要特殊提出的是無痛分娩。跟其他手術的“半麻”相比,無痛分娩的“半麻”雖然麻醉方式相同,但給藥的種類和計量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達到“感覺和運動”分離的鎮痛效果——也就是說分娩時鎮痛但不影響子宮收縮和產婦的活動。而其他手術的“半麻”,包括剖腹產的手術,都是下半身的痛覺和運動都均被阻滯,以達到完善的麻醉鎮痛效果、不影響手術操作。

回過頭來說,正因為無痛分娩的特殊性,所以鎮痛效果有時達不到完美。此外,跟麻醉醫生的水平也有關,包括對患者身體狀況的判斷、對麻醉藥計量的掌握程度等等。因此,確切來說,無痛分娩應該叫做“分娩鎮痛”。

三.局麻下鎮痛效果因“人”而異。這裡的人,一是指患者,二是指麻醉醫生。每個患者對疼痛的忍耐程度都不相同,而局部麻醉只是用單一的藥阻滯手術操作的那片區域的末梢神經或神經幹,並不像全麻那樣所用藥物種類全、阻滯徹底中樞神經,因此,個人對鎮痛效果的判斷不一。另外,局麻通常是外科醫生自己打麻醉,效果跟醫生的阻滯水平也有關係。

此外,通常在手術後患者的疼痛感會逐漸恢復,術後一兩天是最強烈的時候。患者可通過麻醉醫生配製的術後鎮痛泵以緩衝疼痛感,或選擇在病房裡扎止疼針。但不管以那種方式,可能達不到術後完全鎮痛,因為術後使用鎮痛藥要嚴格控制計量和濃度,過量會對患者帶來呼吸、循環等帶來副作用。


麻醉醫生杜薇


不疼,是麻醉的基本要求之一,說的專業些,這叫“鎮痛”。鎮痛的意義,不僅是讓病人舒服,更重要的在於減輕機體在面對疼痛等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各種不利的應激反應。機體在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如驚恐、疼痛)時,會自發地啟動一系列的防禦過程,醫學上稱之為應激反應。比如機體內各種激素的釋放增加,這些應激反應,有些是保護性的,有些則會產生損害。如疼痛時機體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而使血壓增高、心率增快,如果是心臟病病人,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只有鎮痛充分,病人不覺得疼了,才能以平穩的狀態接受手術。這裡的平穩,既包括“清醒”時病人心理的平穩,也包括全麻“熟睡”時病人基本生命體徵的平穩。也就是說,麻醉醫生追求的鎮痛,不僅是解決“清醒”病人能夠主動表述的疼痛,即使病人“熟睡”了,無法通過語言訴說,麻醉醫生仍會選擇必要的方法和藥物,來抑制客觀存在著的疼痛。

上面說到有“清醒”與“熟睡”兩種病人,難道麻醉後的病人還能保持清醒嗎?確實如此。根據手術的需要以及病人的情況,麻醉醫生會選擇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神經阻滯、硬膜外麻醉、腰麻)等不同的麻醉方法。局部麻醉的病人,手術過程中可以保持清醒,但感覺不到手術部位的疼痛。這些麻醉具體的區別與特點,前面的章節也已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說的簡單一些,局部麻醉就是在不同的部位阻止神經將各類信息傳遞給大腦;而全身麻醉就是不讓大腦感知外周神經傳來的各類信息,將大腦“屏蔽”了。

那麼麻醉了就一點也不疼嗎?這個當然也有例外。


在實施局部麻醉的時候,由於病人緊張而不能區分“痛覺”與“知覺”的區別,手術過程中就會感覺到“疼痛”。如實施剖宮產的產婦,在我國,一般情況下都是實施椎管內麻醉(局部麻醉的一種)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產婦特別緊張,混淆了“疼痛”與“感知”的區別,無論麻醉醫生是用針尖或是棉籤碰觸產婦的麻醉區域,她都喊“疼”。這時,麻醉醫生該怎麼做呢,會改成全身麻醉嗎?而給了全麻藥物,它會通過胎盤被寶寶吸收後引起寶寶的心跳、呼吸抑制,這又怎麼辦?一般情況下,麻醉醫生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如產婦下肢是否感到沉重,麻醉區域的汗毛是否立起,來判斷麻醉效果到底好不好。如果麻醉效果確實不好,麻醉醫生會更改麻醉方法,改為全身麻醉。當然這種情況下要做好新生兒急救的準備,並且最好是有強大的新生兒科做後盾。如果產婦下肢沉重並且麻醉區域的汗毛倒伏(這表明麻醉是有效的),為了胎兒的安全考慮,麻醉醫生會在安慰產婦的同時提示產科醫生開始手術,這時候產婦仍感到“疼痛”、不適,在胎兒取出後,麻醉醫生會再根據情況考慮是否改為全身麻醉。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椎管內麻醉時,手術操作對內臟(如闌尾、膽囊、子宮等)進行拉、拽時,病人會感覺到疼痛、噁心、嘔吐,有時是不可描述的難受。這種感覺是沒有辦法完全阻滯掉的。不是說“局部麻醉就是在不同的部位阻止神經將各類信息傳遞給大腦”,既然手術區域的神經信號傳遞已經被阻斷了,那為什麼還會感受到牽拉呢?這就和機體胸、腹、盆腔內的內臟神經的走行相關了。因此,椎管內麻醉時,由於只在相應脊髓節段阻斷了神經信號的傳遞,而沒法阻止不經過脊髓的迷走神經的信號傳遞,也就產生了內臟的牽拉痛和噁心、嘔吐、不適感。而實際上,由於個體的差異,對於這類牽拉痛及牽拉反應,每個病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些可以耐受甚至是沒有一絲的不適,而有些卻會因完全不能耐受而更改了麻醉方法。



因此,在局麻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牽拉這兩種原因,病人可能會感覺到“疼痛”。這就會出現“醫生,我上次手術時抗麻呢,多給我打點麻藥”,“麻醉一點都沒有起作用,整個手術過程我都知道,都能感覺到疼痛”這樣的話語。

既然盆、腹腔手術,椎管內麻醉不能完全阻斷神經信號的傳遞,那麼全麻了是不是就一點也不疼呢?



答案還是否定的。在全麻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大腦“屏蔽”不全的情況。那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屏蔽”不全呢?這主要是麻醉藥物應用不足,麻醉深度不夠造成的。。

看到這裡,病人可能會感到緊張並且認為:麻醉後還是會感到疼痛的呀!!!其實病人完全可以將這種顧慮忽略不計。

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麻醉醫生有足夠的方法、技術以及信心,保證病人在相對舒適、無痛的條件下,進行各種大大小小的手術。如果局部麻醉確實效果不好,可以選擇全身麻醉。



說了這麼多,都是在說實施麻醉以後的疼與不疼。那在實施麻醉的過程中,會不會覺得疼呢?這倒是確實會的,因為麻醉藥品都需要通過針或者管道送達神經周圍或者血管內:比如連續硬膜外麻醉需要先將一根較粗的空心鋼針通過韌帶進入脊椎間隙,再將一根柔軟的塑料管通過鋼針置入;比如一些大手術,需要用較粗的靜脈針穿刺甚至是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在這個過程中,疼痛總是難免的。但是病人不必對這類接近平時抽血或者打靜脈針的疼痛過於緊張,因為在進行這些操作時,麻醉醫生都會在進針點打一些局麻藥減輕疼痛。而且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局部麻醉藥皮膚貼劑等技術的應用,也會使得這種疼痛越來越輕,直到有一天,實現全程無痛。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麻醉與疼痛的關係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其實就是希望大家明白,麻醉可以讓所有的病人都在安全、無痛的條件下接受手術。



古今說史

我做過兩次宮腹腔鏡,全麻。麻醉師很重要。如果以前用過少量局部麻醉,一定要和麻醉師溝通藥物反應。我第一個宮腹腔鏡,用麻醉的時候,很快沒有知覺了。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很長的美夢,可是麻醉復甦的時候,麻醉師藥物用多了。我恢復不了自己呼吸。那種窒息感,深刻覺得自己距離死亡一步之遙。後來估計醫生看到我非常痛苦了,給我下了喉鉗,打開氣道。我才喘上氣。這次手術給我巨大心理創傷。對我人生都很多悲觀的影響。或許是清醒接近了死亡。我一直以為自己是麻醉藥過敏或者啥。所以我很怕再次全麻。為了這個我間隔4年不肯再次手術。可是痛經,各種息肉太痛了。我實在沒辦法。選擇再次宮腹腔鏡。我手術前反覆和麻醉師訴說那種痛苦。那次是一個麻醉科主任幫我做的麻醉,她下夜班,沒有走,陪我這臺手術。她就一句話,不用怕,你感受下我這臺麻醉,讓你很舒服。我睡醒之後,是的自然醒,沒有任何感覺,就是覺得痛,她給我一隻鎮疼藥在點滴,我馬上不疼了。然後我意識非常清晰的被推出手術室。我老公說我完全和上次手術不一樣。當天晚上就放屁可以進流食了。我通過兩次手術,才明白原來不止是醫術有高低,麻醉師一樣也有。希望能給大家借鑑。


經常看到媒體稱讚某人時說「他做手術的時候因為怕影響智力拒絕麻醉」,真的可以拒絕麻醉嗎?

知友 | 謝黃瑞

這是普通群眾對麻醉的極大誤解。

單論全身麻醉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是非常複雜的,從藥物上來說,全身麻醉是一個多種藥物複合作用於全身的過程,且整個過程完全可逆。

麻醉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患者術中的安全,術中麻醉的目標:

1. 維繫患者生命安全。

2. 防止患者術中嚴重併發症出現。

3. 維繫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平穩,預防患者術後併發症。

4. 根據手術進度,手術操作步驟要求以及患者基礎疾病特徵調整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儘量為外科醫生創造滿意的外科操作條件。

以上四條為麻醉醫生術中的目標,優先級從高到低排列。

而大眾所關心的「我是不是能睡著,對術中發生的一切無記憶」,「我是否在術中可以感覺不到疼痛等相關不適」,「麻醉藥是否會讓我變笨」則屬於上述目標中 2,3 級內容。

大腦的功能有很多:視嗅味聽,覺醒,認知,邏輯,記憶等等,全身麻醉藥中的鎮靜與鎮痛藥物作用影響大腦的覺醒,使患者進入非覺醒狀態。

同時麻醉藥物還會影響患者的神經調節功能,麻醉深度越深,神經調節功能越弱。影響神經調節功能的結果就是呼吸受到抑制,血管擴張,心率減慢。所以患者被全身麻醉之後不僅僅是「睡著」而已,而是進入了全身麻醉生理狀態。

進入全身麻醉生理狀態的患者,如果不加以人工干預,患者則會死亡(聽起來好嚇人)。

所以全身麻醉需要對患者進行嚴密的監護(包括不限於監護心律,血壓,脈氧,體溫,呼吸參數等等)和人工介入(包括不限於氣道控制,呼吸控制,調整心率血壓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麻醉對患者影響如此之大,為什麼要進行全身麻醉?

因為在接受外科手術操作時,患者的身體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在強烈的應激反應下不僅手術操作難以進行,患者本身身體也會承受損傷(比如刺激導致的心肌興奮心動過速,長時間如此會讓心臟本身受到損害)。

除此之外,經常被人忽視(包括非麻醉科醫生)的一點,在鎮痛不足的情況下,神經中樞長時間感受到傷害性刺激會使炎性因子分泌增加,炎性因子不僅會使痛覺閾值下降(更容易產生痛覺),同時還會影響傷口癒合與臟器功能恢復,同時影響大腦正常工作,對患者整體術後恢復影響非常大(快速康復外科中,鎮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所以不僅為了手術能夠進行,同時最大程度上減少手術患者造成的損傷,麻醉是必須且必要的,即使有些手術患者能夠忍受疼痛,可以在非麻醉狀態下進行手術,但是疼痛帶來的應激反應仍然會對患者造成傷害。同時,麻醉藥物不會對機體造成永久影響,在麻醉藥物代謝完全之後,各項機體功能將恢復正常。

當然,全身麻醉本身對患者生理狀態有巨大影響,患者本身生理狀態與基礎疾病也是千差萬別,同時手術的進度也在影響著患者的各項功能,如何去調控不同患者術中的各項生命體徵以減少術後併發症,讓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復是麻醉醫生永無止境的技藝之路。

回到問題本身,一個正常患者在接受麻醉後是不會對大腦功能產生影響的。老年人,腦血管基礎疾病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之後有發生術後認知功能障礙(術後一段時間患者性情變化,不認識家屬,恐慌,產生幻覺等等)的可能,目前對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尚不完全,目前得知術中長時間低血壓,糖尿病,炎性因子指標增高,長時間較強麻醉深度,手術創傷大等因素會影響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幾率。所幸術後認知功能障礙也會在\n 1-3 天內恢復。

所以,還是要安心接受麻醉,麻醉不僅可以消除疼痛不適,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改善術後恢復狀況。


地下音樂

我是一個麻醉醫生,感受很深刻。全身麻醉體驗最好,術中只保留心跳,就連呼吸都是通過機器賦予你的,沒有任何痛苦,醒來後手術部位和手術大小會有不同疼痛。不同的麻醉方式,只要效果好,都是安全舒適的。

其實我想說的是下面這段話:

經歷過全身麻醉,也算是人生的一場洗禮。在清醒與混沌的界限,始終有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在保駕護航;在風險與安全的邊緣,始終有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在運籌帷幄。這個人就是麻醉醫生,無影燈下憔悴了容顏,天使夢裡遺失了時間。

我是一名麻醉醫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疾病的冷酷無情,感慨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我也會祈禱平安,追求完美。手術順利結束,我又是第一個喚醒你的人,似乎引導著你的意志和意識一起經歷手術,渡過難關。雖然你在藥物作用下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卻是對你最瞭解的人。

醫生面對的是患者的生命,正因如此,麻醉醫生必須謹慎客觀,全面考慮。現行的醫療體制及醫學科研中卻充斥著等級觀念和浮誇之風。醫生有錯必糾,方能達到盡善盡美。面子不重要,擁有科學的醫學觀和對知識足夠的敬畏才最重要。工作8年,經歷過無數手術麻醉。從幾個月的嬰兒到90歲的老人,從身體健康的青年到奄奄一息的危重患者,很多人經歷了麻醉到甦醒的過程,眾多的患者都歷經艱險、化險為夷,而有的人卻再也沒有醒來.......


醫法書生

在實施局部麻醉的時候,由於病人緊張而不能區分“痛覺”與“知覺”的區別,手術過程中就會感覺到“疼痛”。如實施剖宮產的產婦,在我國,一般情況下都是實施椎管內麻醉(局部麻醉的一種)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產婦特別緊張,混淆了“疼痛”與“感知”的區別,無論麻醉醫生是用針尖或是棉籤碰觸產婦的麻醉區域,她都喊“疼”。這時,麻醉醫生該怎麼做呢,會改成全身麻醉嗎?而給了全麻藥物,它會通過胎盤被寶寶吸收後引起寶寶的心跳、呼吸抑制,這又怎麼辦?一般情況下,麻醉醫生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如產婦下肢是否感到沉重,麻醉區域的汗毛是否立起,來判斷麻醉效果到底好不好。如果麻醉效果確實不好,麻醉醫生會更改麻醉方法,改為全身麻醉。當然這種情況下要做好新生兒急救的準備,並且最好是有強大的新生兒科做後盾。如果產婦下肢沉重並且麻醉區域的汗毛倒伏(這表明麻醉是有效的),為了胎兒的安全考慮,麻醉醫生會在安慰產婦的同時提示產科醫生開始手術,這時候產婦仍感到“疼痛”、不適,在胎兒取出後,麻醉醫生會再根據情況考慮是否改為全身麻醉。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椎管內麻醉時,手術操作對內臟(如闌尾、膽囊、子宮等)進行拉、拽時,病人會感覺到疼痛、噁心、嘔吐,有時是不可描述的難受。這種感覺是沒有辦法完全阻滯掉的。不是說“局部麻醉就是在不同的部位阻止神經將各類信息傳遞給大腦”,既然手術區域的神經信號傳遞已經被阻斷了,那為什麼還會感受到牽拉呢?這就和機體胸、腹、盆腔內的內臟神經的走行相關了。因此,椎管內麻醉時,由於只在相應脊髓節段阻斷了神經信號的傳遞,而沒法阻止不經過脊髓的迷走神經的信號傳遞,也就產生了內臟的牽拉痛和噁心、嘔吐、不適感。而實際上,由於個體的差異,對於這類牽拉痛及牽拉反應,每個病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些可以耐受甚至是沒有一絲的不適,而有些卻會因完全不能耐受而更改了麻醉方法。

因此,在局麻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牽拉這兩種原因,病人可能會感覺到“疼痛”。這就會出現“醫生,我上次手術時抗麻呢,多給我打點麻藥”,“麻醉一點都沒有起作用,整個手術過程我都知道,都能感覺到疼痛”這樣的話語。


番茄醫生

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根據手術的大小,部位,以及病人的情況,麻醉醫生會選擇不同的麻醉方式,比如,四肢的成人手術,我們會選擇椎管內麻醉或者神經阻滯麻醉,腹腔內或者胸腔內或者顱內手術我們會選擇全身麻醉等等,先說椎管內麻醉或者神經阻滯,局麻藥用的太少會造成阻滯不全,造成手術疼痛,太多會造成局麻藥中毒或者阻滯平面太廣導致生命危險,所以麻醉醫生選擇局麻藥的多少會根據手術部位、病人因素、以及自己的臨床經驗來選擇,一般都會選擇適當少量的局麻藥來行麻醉,如果出現阻滯不全疼痛的話,我們會伍用靜脈陣痛藥和靜脈全麻藥都能完成手術。如果實在不能,還有就是麻醉失敗的情況就改成全身麻醉。醫生如果在半身麻醉中(一般椎管內麻醉或是神經阻滯)能做到100%病人不伍用靜脈藥100%無痛的麻醉醫生那是神一般的存在。再來說全身麻醉,在成功的全身麻醉下,病人處於無意識狀態,病人醒後就肯定不知道手術中疼痛。(手術中,疼痛刺激的大小會引起病人生命體徵的變化,根據變化,麻醉醫生調節全麻藥輸注的多寡來維持生命體徵)注意,一定是成功的全麻。術中知曉是一個全麻的一種併發症,就是指患者在手中對疼痛,醫生的談話都清楚,聽的到。當然,成熟的合格的麻醉醫生不會出現這種併發症的。


麻醉科方橋

我不是大夫,不專業,只談談個人心得吧,在我的印象中有局麻,也是局部麻醉,用來做一些比如傷口縫合,拔牙等等,還有一種是半麻,專業可能叫做椎管麻醉,用於剖腹產手術和胃部手術,還有叫做全麻,我剛剛做過的神經減壓術等等,總之,醫生會根據每個人的病情和需要做的手術來確定使用哪種辦法麻醉,麻醉麻醉,在術中肯定是不疼的,如果疼手術是無法進行的,等到麻藥勁兒一過可就難以承受了,我一個止疼泵一夜就用完了~~~可能是人和人的對疼痛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