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不能只追求“一塵不染”不要人性

“一塵不染”不能亂追求

文| 馬滌明

城市道路不能只追求“一塵不染”不要人性

城市道路不能只追求“一塵不染”不要人性

5月14日,陝西西安,環衛檢查員在人行道上圍出1平方米的方框,用毛刷掃灰並稱重,重點區域1平方米塵土超5克則不達標,堪稱“史上最精細考核”。有網友覺得很嚴苛,對此事褒貶不一。(5月16日《重慶晨報》)

西安環衛搞的所謂“史上最精細考核”,也叫“以克論淨”,最受爭議之處,不是標準本身——道路當然是越乾淨越好,而是環衛工們為達到這種標準所付出的艱辛;他們需要怎樣的努力,才能達到每平米塵土不超5克的嚴苛標準?北方、陝西是多風沙地區,而西安又是空氣汙染比較嚴重的城市,在這樣的地區,要求“路無雜物,設施整潔”,也不過分,但要求“道牙無塵,路見本色”,不說是難為環衛工,恐怕他們也得每日氣喘吁吁、疲於奔命,才能保證達標吧。

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追求,絕不僅僅是道路乾淨,還有清新空氣、無噪聲汙染等等多種訴求。而在很多市民訴求都未能實現的情況下,環衛領域、馬路清潔首先“最精細”起來,原因是不是,環衛工是最能接受“最精細考核”的群體?而“最適合”的原因,又因環衛工比較弱勢,對任何苛刻的管理手段都不具“討價還價”的能量,除非是辭職不幹,否則只有服從的份?這是輿論對“史上最精細考核”的爭議焦點所在。

環衛領域、道路清潔“先精細起來”,實際上是管理“窪地效應”的體現:哪個地方最“窪”——最弱勢,管理的“精細”與“深度”便最先指向哪裡。通俗地說,就是“捏軟柿子”。而如果城市道路上那些被“以克論重”的塵土,相當比例來自於企業汙染,是一些企業不按規定排放粉塵的結果,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會不會拿出“以克論淨”的標準去管理和處罰呢?這一輪環保風暴以來,很多地方對汙染企業的監管,對違法排汙的處罰力度確實都有提升,但似乎沒聽說過哪個地方拿出“以克論淨”管理態度和嚴苛手段去防治企業汙染。

“以克論淨”的市容水平,當然應該成為每個城市都追求的目標;但實現這樣的目標,應該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以加大公共投入、引入現代化道路清掃設備,通過增加機械作業來實現那種理想化的市容清潔水平。主要靠人力,通過對體力勞動的加壓加碼,通過“史上最精細”——實際上是“史上最苛刻”的管理手段,追求高標準的市容清潔,首先,對人、對勞動者來說,是不人性化的;其次,如此高標準、理想化的市容目標是否有些超現實,超出了現階段市民的生活追求,而有形象工程的味道?這難免要引發爭議。

我們建設美麗城市,文明城市,和諧城市過程中,如果是以一群以老弱人員為主力的環衛工血淚成本為代價,所謂美麗、文明、和諧,是否有些名不副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