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懷念農村的小吃是什麼?

胡麥寶寶

說起農村,除了讓人嚮往的悠閒生活和清新空氣之外,最讓人懷念就是農村各種各樣的小吃了,雖然現在也有,但是和以前的味道比起來還是有些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些小時候在農村吃過的小吃,懷念一下以前的美味:

爆米花:這個爆米花可不是現在用電動機器爆出來的爆米花,而是以前那種手動的老式火燒的旋轉機器爆出來的,“砰”的一聲,爆米花從機器後面的布袋通道進入容器中,香味撲鼻,味道實在太好!

水煎包:煎的金黃酥脆的包子皮,配上味道鮮美的包子餡,剛出鍋的水煎包是最美味的,想想就口水直流!

酥糖:記得小時候農村趕大集,逛廟會的時候,父母都會給幾毛錢,那時候的錢基本上都花在購買酥糖之上了,而且農村的酥糖種類繁多,很難吃個遍,所以永遠也沒有吃夠的時候!

油條,豆腐腦:這兩樣小吃絕對是早餐的絕配,這兩種小吃現在也還能吃到,味道也是少有的和小時候相差不大的!油條除了搭配豆腐腦,還能搭配豆漿等,簡直是百搭!

以上幾種就是小時候在農村常吃的幾種小吃,現在想起來的確讓人懷念!除了以上這些小吃之外,各個地方都有其特色小吃,比如胡辣湯、烤包子、囊、燒餅之類的,望大家多多補充!

駿景——殷


駿景農業

剛剛搜索農村的問題,看看有沒有我擅長的,無意中看到這個問題。我已經離鄉很久了,每當我看到街頭的小吃,都會想到爺爺奶奶,所有特別好吃的小吃背後都有爺爺奶奶的身影。

雖然現在自己的薪資完全能夠滿足自己的生活,但有時候看到一些東西我都會特別想念自己的爺爺奶奶。

1、姥爺家的醋熘白菜。小學我是在姥爺家上的。有一年雪特別大,用鵝毛來形容都不夠了,我模糊記得那年的雪特別大,跟我一樣高。中午去姥爺家吃飯的時候,走在半路上,因為雪太大,找不到路,我當時覺得自己肯定要凍死了,急的蹲著哭。過了一會,就聽到姥爺拿著雪推出來找我,喊我的名字。我抱著姥爺就哭,回到姥爺家後,坐在熱乎乎的炕上,吃著姥姥炒的醋熘白菜,裡面全是瘦肉,別提多好吃了。只可惜現在我再也吃不到了,姥姥姥爺已經去世了。

2、火腿腸。可能很多人都會笑話,火腿腸算什麼小吃。可在我小時候,這可是珍貴的零食。過年時才能大快朵頤吃個夠。在威海,大年初三是女婿拜年聚餐的時候,所以我不在爺爺奶奶家。可是每次大年初三晚上的時候,我爺爺都會從櫃子裡拿出一盤火腿腸,藏起來留給我吃。爺爺奶奶今年一個92、一個91了,卻還沒有忘記我愛吃火腿腸。其實現在我已經不想吃這些了,可爺爺顫顫巍巍的拿出藏在櫃子裡的火腿腸時,我都會吃個乾乾淨淨。他們就喜歡看著我狼吞虎嚥的樣子笑!

3、奶奶的東廂櫃子。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東廂櫃子簡直是一個寶藏,每天晚上放學後去,都會有零食吃。罐頭啊、酸奶啊、雪餅啊、麻花啊好多好多的東西

4、甜饊子。小時候特別喜歡趕集,因為趕集爺爺就會帶我去吃好吃的。集市上的饊子特別著迷,又甜又脆。喜歡爺爺揹著我,我在他背上吃甜饊子。(抱歉,我完全搜不到像我家鄉那種甜饊子的圖片)

5、油炸糕。

據我媽媽說是我姥爺家背後那家人發明的。我說的這種油炸糕跟大家的都不一樣,所以別噴我。我老家的這種油炸糕外表酥脆而且金燦燦的,裡面摻了芝麻沫、紅糖。某度上的圖片沒有一個像的,這個就不發圖了。18年過年時我會老家趕集,已經吃不到這種味道了,可能是油和麵的問題吧。

願天下老人福壽安康!別嫌他們囉嗦,趁這有限的時間裡,能多說兩句就多說兩句,能多孝敬就多孝敬吧!


說點嘛啊

最憶那一挑清湯(餛飩)香

關於家鄉的美食記憶,總讓人久久難忘。

前段時間高中同學畢業35年聚會,都不約而同的回憶起學校校園裡面準時出現的清湯挑來,外地人習慣稱之為餛飩,而我們老家都叫它為清湯。

離開家鄉30多年,最難忘的,還是校園裡面那一擔‘篤、篤、篤’的敲梆聲和那縈繞鼻尖的陣陣清香。

輾轉各地,同學們也分佈在祖國的各地,趕回團聚的有海南的、廣東的、河南的、河北的,還有祖國邊疆新疆的,離家都有幾千裡外。說到各地的小吃,但那股熟悉又地道的家鄉味總是尋不回。

也許,只有家鄉的清湯才能一解鄉愁……

那個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一般,想吃到它是一種奢侈。一般在晚飯左右或者在晚上下晚自習後,就能看見老大爺把挑子紮在哪兒,兩頭冒著熱氣,周圍飄蕩著四溢的清香來。

同學們擁擠在挑擔的四周,遞上零錢,家境好點兒的還可能再加點錢敲進一個雞蛋,一會兒就能夠看到清湯碗裡面浮起一個荷包蛋來。

基本上是用的豬肉,撒些蔥花(那種小香蔥)、香菜葉,等到老大爺端過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絲絲的豬油浮著,青色的香蔥漂著,白色的餛飩滾著,再蓋上那個大大的荷包蛋,甚至半熟不熟的,咬一口還會流出蛋黃來......

你想象不到,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呀!都是青蔥歲月風華少年,在樹底下端著大碗,滾燙的湯順著缺乏營養的喉嚨滑溜進肚裡,現在回味起來還是感覺很爽。

“餛飩擔”是竹製的,一前一後兩隻櫥櫃,中間一根扁擔,挑在肩上行走。一頭是食櫃,裝著皮餡、包好的餛飩、佐料和碗盅;一頭是鍋灶木柴和湯水。這般簡便,卻成就了一個完整的灶間。

清湯是傳統風味小吃。清湯製作的主料是精粉、豬肉。其特點是:佐料齊全,製作精細,葷湯點碗,皮薄餡嫩,湯鮮味美。以精粉作皮,鮮豬肉作餡,拌以香油、油渣,撒以蔥花和香菜。其皮薄透明,餡滿而實,香味誘人,鹹淡可口。食時,根據個人口味,還可佐以胡椒粉或辣椒末,更加味美。

而談起清湯,還會想起一首耳熟能詳童謠——有句俗語:

竹膜紙,包丁香,

一投投進了江,

風吹波浪起,

趕緊用碗裝。

可知其皮薄透,餡如丁香……

那時,沿路賣餛飩的師傅不用吆喝,大家一聽到清脆的梆聲,就知道“餛飩擔”來了。隨著時代變遷,餛飩擔固定下來,擺攤駐店經營。

食物對於人的記憶,不僅停留於舌尖,吃食物時的附加情感更容易在回憶裡發酵。人們懷念的不僅是食物,更有一份對兒時家鄉的追憶。


拽著油腔飆氣話

小時候我們總能在農村集市上吃到各種小吃,其實這些也算是我們日常所吃的零食,不過兒時的回憶讓我們長大了也覺得是非常值得懷念的一件事情。舌尖妹是南方人,在南方農村集市上據說這7種小吃能讓人看到就想流口水,有沒有你所懷戀的呢?

1、紅薯幹

切片過水後再拿去太陽底下曬,做好之後超級有嚼勁又甜,城裡買不到的滋味。

2、炸丸子

春節時分才幹吃得上的菜,每次每端上桌都去廚房裡面先偷吃兩個。

3、麻花

麻花可是非常好吃的呢,麻花可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小吃呢,油炸出來的麻花吃起來是非常香酥的呢,還有甜甜的味道呢,舌尖妹是非常喜歡吃的呢,而且麻花是放很久都是不會變軟的呢,還是那樣脆脆的。

4、艾草粑粑

很多地方都有,做法也基本一樣。

5、米鍋巴

城裡的孩子肯定吃不到,鄉村的土灶鐵鍋才幹做出來的米鍋巴,上學時都是邊走邊啃。

6、烤地瓜

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那樣的生活條件,或許每天的一日三餐都只能吃地瓜,當然每天吃很快就會吃膩那是必須的。然而那個時候地瓜自家地裡很多種植的,吃得都不想吃了,但是現在卻能在集市上賣高價,人們也都很愛吃。

7、蘿蔔糕

很多地方的小吃,做法不一樣。南方地區一般是鹹的。

《舌尖計》專業創造有價值的美味視頻教程,同廣大網友一同領略不同美食風采,關注我,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美食體驗哦。


舌尖計

說起小吃,現在的人不知道有多幸福,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各地小吃也是五花八門,品種繁多。我出生在上個世紀中葉的豫東農村,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條件很艱苦,物質產品匱乏,不要說小吃,人們吃飯都比較困難,頂多就是能填飽肚子而已。但即使條件有限,母親也總是盡力讓孩子們能生活的快樂幸福,經常就地取材變著花樣做給我們吃,像做棗饃,炒剩饃,涼拌剩燜條,烙洛饃,熬胡辣湯,炒滷麵,包菜角子,炒涼粉,涼拌涼粉,炸油泡子,小零食有炸玉米花、大米花,炒黃豆、南瓜子、西瓜子,炒焦螺參,凍紅薯等。雖然看起來花樣不少,但也不是能經常吃到的,由於條件有限,家裡油少,有很多一個月只能吃上一兩次而已,有些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到。而讓我至今想起來還口水直流的是母親做的胡辣湯。胡辣湯一般是中午做,手續繁雜,加上家裡經濟條件差,農活又忙,母親一般一個月做上兩三次胡辣湯來改善一下一家人的生活,其餘的日子中午都是水煮麵條,當時糧食有限,家裡人多,面裡多加些水抗餓。我從小比較挑食,不愛吃水煮麵條,每次吃麵條都不太樂意,使使小性子,耍耍脾氣,所以總盼望著吃胡辣湯的日子快點到來,呵呵,我是不是很饞啊!😃😃😃

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做胡辣湯是這樣的,事先要把面和好,洗面筋,炸小面葉、小豆腐塊,泡花生米、黃花菜、海帶啥的,這些都是我能看到的,至於怎麼做,由於年齡小,也不知道咋做的,反正就知道喝起來鮮香美味爽口。現在市面上賣胡辣湯的還真不少,每次回家也吃上一碗,但總感覺缺少點啥,吃不到母親做的胡辣湯的味道啦。有時候自己也在家嘗試著做,也不行,但好過市面上賣的。哎。。。想念母親!想念那個年代的味道!





紫月亮的姐姐

作為農村的我來說,雖然小時候沒有錢去買小吃,但是自己做的小吃也很好吃哦!農村裡當小吃的東西其實挺多的。

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吃!

那就是自己烙的餅!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味道真的不一般!

怎麼做的呢?

  1. 取出適量的麵粉,加水調和,放適當的鹽,蔥,雞蛋。調成麵糊!
  2. 鍋燒熱,放入一點油,我們用的都是純菜子油,或用豬油,那叫一個香!用油把整個鍋都潤一遍!然後倒入調好的麵糊!
  3. 接下來用鏟子輕輕的把麵糊往整個鍋趕,就像現在做煎餅果子一樣,等定型了,翻一面,像上圖一樣。
  4. 烙好了的樣子!一般我們回把它切成小塊!
  5. 這就是我的風味小吃,多的還可以切成小塊用辣椒炒肉!

勇哥好拉風

作為農村出來的70後,非常懷念很多記憶中的小吃,有的市面上已經見不到了,有的雖然能見到,味道大不如前了:



一、榆錢餅子

把榆樹上結的榆錢洗淨,和玉米麵一起蒸,做出來的榆錢餅子非常管飽,是天然的健康食品。


二、窩窩頭

有玉米麵做的,顏色黃黃的。有豆腐渣做的,白白的,以前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窩窩頭曾經是我們的主食。

三、烙煎餅

把玉米糊或者大米糊攤在煎餅鍋上,快速翻轉。出鍋的煎餅薄薄的,吹彈可破,趁熱吃最好了,涼了就脆了!


四、大雪糕

那時候的雪糕真的好吃,裡面沒有什麼添加劑,吃了嘴裡沒異味,冰涼冰涼的,我還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偷家裡老母雞下的蛋換雪糕吃,每次被大人發現了,就捱打一次,呵呵。

五、烤黃豆

東北的農村家家有爐子,取暖用。小時候我們經常把黃豆放在爐子上烤。烤熟的黃豆非常脆,嚼起來嘎嘣嘎嘣的,帶有一股大豆香,勝過現在一切零食。



六、烤土豆

在爐膛裡放幾個土豆,烤熟後趁熱吃,又面又軟,還有一股甜味。

以上小吃都是我小時候司空見慣的零食,當時生活條件不好,這些是我們這些孩子僅有的美味了。逝水流年,現在已經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了,大家有同感嗎?


走向佳美

我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過節都會回南方農村奶奶家,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吃。不過現在市場都有能買到,農村小吃給我影響大多是甜的,用來做茶點招待客人,

像馬蹄糕、桂花糕、綠豆餅、貓耳朵、江米條、油茶、餈粑、粽子、冬瓜糖、薑糖、蜜棗、麥芽糖、芝麻花生酥糖、各種米酥、沙琪瑪、油炸粑粑等等。還有一些鹹的小吃,雞蛋糕、酸辣紅薯粉、肉乾、素丸子等等。

1、貓耳朵。這是我比較愛吃,酥脆。用麵粉和、白糖、紅糖做的。有的地方用麻醬做貓耳朵。

2、江米條。這是江米和糯米粉、糖加水和成麵糰,用植物油炸出來的。

3、馬蹄糕。用馬蹄粉(荸薺)、白糖、紅糖蒸製成的一種點心,口感很Q彈。

4、油茶。用植物油炒小麥粉,再把核桃仁、瓜子仁、花生磨成碎末一起炒香,吃的時候用熱水和糖沖泡。

5、桂花糕。是糯米粉加水用筷子攪拌成半溼狀態,把糯米粉鋪一層到蒸制的磨具中,鋪上一層紅糖,上面再鋪一層糯米粉,撒上桂花幹,蒸熟就可以吃了。

5、麻通。主要材料有糯米粉、白糖、紅糖、芝麻、茶油和花生油,炸制而成。甜而不膩、又香又酥。

農村的小吃大多是現制現吃的,比較新鮮,而且特別有年代感,我影響最深的是全家一起出動做小吃,偶爾來上三五個親朋幫忙。

希望能幫到你。


自己個兒

小時候,愛圍著火爐子等著爺爺燒罐罐茶,然後啃著爐子裡剛燒熟的洋芋蛋,再加一點奶奶拿杏仁做的鹹菜!如今自己閒來無事,也饒有興趣地燒一罐茶,卻發現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感覺!


缺失的只是乾枯的柴火和老舊的茶罐

早起,天還沒亮,爐火內,時不時冒出木柴爆裂和茶罐裡茶水煮沸翻滾的聲音。這就是甘肅農村地區,新的一天的開始!

罐罐茶,不講究,便宜的茶葉、一勺白糖加窖裡儲存的雨水,也能讓老人喝得津津有味!哦,忘了,還有爐子上烤黃的饃饃,咬一口,喝一口,人也精神了起來!甘肅農村的孩子,印象裡的童年,總會有一個漆黑的茶罐子!爺爺說,茶罐子熬得越久,就越香。

這罐罐茶的茶氣,讓貧窮的人們有了幹勁,與天鬥,與地鬥;這罐罐茶的顏色,就像黃土高原一樣雄渾!

爺爺走的那天,說就想喝一罐茶,可惜啊,這茶還沒好,他老人家就走了!爺爺走後,奶奶常常一個人對著爺爺生前一直用的茶罐發呆,經常唸叨說:“他熬得茶最好喝!”

缺少的只是曬乾的驢糞

小時候,窮啊,但是最無憂無慮!放學後,和同村的孩子拉著自家的牛去山上。

牛多乖,自己慢慢嚼著荒草。我們啊,就找那些大的、硬的土塊用小刀子刮個“土爐子”,底下墊上一些山上撿的幹牛糞,然後上面放一個洋芋蛋,就這樣不停地對嘴吹!什麼時候熟了,就把洋芋掏出來剝掉皮,開始享受只有農村孩子獨有的“零食”!

如今我的孩子也大了,去年回老家玩的時候,我還饒有興趣地給他燒了一個洋芋蛋吃,這小子,躲地遠遠的,說嫌髒,唉!



村郎三農館

要說最讓人難忘的農村小吃當屬燜紅薯。

紅薯也叫地瓜、甘薯、番薯,唉,別名多了去了。通常在金秋的十月,村裡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時候,地裡的紅薯也到了收穫的季節。

這時候我們當年的一群小夥伴來到紅薯地邊,望著大片大片整整齊齊紅薯地,暗綠色的紅薯葉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燜紅薯一定要選紅色的,滿身通體的紅,才配得上紅薯這個稱號。

然後找一大堆乾草,選一處空地,就開始準備我們的燜紅薯了。

我講的這個燜紅薯,可不是家常做的燜紅薯,用電飯鍋加水那種做法,我們這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做法。

先用火在空地把乾草燃著,用木棒不斷的挑動,讓乾草燃透,等到乾草燃盡的時候,中間扒開一個坑,把剛剛挖出的散發著清香的紅薯放進去,然後用滾燙的草灰再把紅薯埋起來,一定要埋嚴實,不能透氣,然後就等著滾燙的草灰慢慢的把紅薯燜熟吧!

你可能會說,這麼簡單啊!對了,就是用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原生態做法,才能做出最正宗的燜紅薯!

一切準備妥當後,要耐心等兩個小時才能燜出色、香、味、形俱全的燜紅薯,時間太長也不行,太長就會燜過、燜焦、燜糊。

五分鐘,十分鐘,一個小時,呵呵,不能著急……

該出鍋啦,呵呵,急不可耐是不是?扒開帶著餘溫的草灰,我們的作品終於出場了!輕輕扒開紅薯的外皮,再輕輕掰開,只見到一個個皮焦肉黃、晶瑩剔透的燜紅薯赫然呈現!帶著滿滿的欣喜,四個字形容此時的心態:迫不及待。夥伴們個個狼吞虎嚥,說話的功夫都沒有,等到一大堆燜紅薯被我們消滅乾淨後,咂咂嘴,打著飽嗝,撫著肚皮,帶著滿意和愜意,回味無窮……

這段關於燜紅薯的記憶悠遠、餘味繞樑,那種金黃、焦嫩、散發著熱氣、栩栩如生的場景揮之不去,不論走到哪裡,這段記憶都會帶到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