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一切值得嗎?”引發的道德拷問

《冰汽時代》自從發售以來,優秀的遊戲素質引起了很多人的喜愛,在上一篇

《冰汽時代》評測:11 bit給我們的電車難題中我也談過了,我個人認為這款遊戲充斥著11 bit一貫“電車難題”的遊戲內核,與其說它是一款遊戲,不如說是極端情況下的社會推演。

遊戲作為一款反烏托邦式的策略模擬生存遊戲本身的素質確實足夠高,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戲體驗之後,本作的諸多問題也開始逐漸發酵,其中最為人非議的一點就是遊戲結算的時候會出現的那句“但這一切值得嗎?”。

當眾多玩家歷盡千辛萬苦,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在零下150度的極端環境中帶著自己幾百號人口存活下來之後,遊戲反而會質問玩家“但這一切值得嗎?”。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但這一切值得嗎?”

這一切值得嗎?

值得,真他媽的值得。

我不清楚遊戲最後質問玩家這句話的用意如何,但是我知道這一次11 bit恐怕玩砸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幾乎摧毀了我的遊戲體驗,國內外社區中對於這一句“但這一切值得嗎?”也是吐槽無數,我想11 bit現在恐怕還在思考為什麼在《這是我的戰爭》中百試百靈的道德拷問,為什麼到了《冰汽時代》中就失去效果了了呢?

過於“政治正確”的遊戲設定

遊戲剛剛發售幾天,國內互聯上就興起了一股中國玩家是如何在遊戲中“抓革命,促生產,搞好生產大自救”的風潮,究其原因還是遊戲內的部分設定設置不合理的原因。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STEAM評論區玩家評論

正如這位玩家所說,能看得出11 bit最開始的本意,他們本想讓《冰汽時代》和《這是我的戰爭》一樣通過道德抉擇與人性拷問來凸顯遊戲內核,但是與《這是我的戰爭》中為了在戰火紛飛的城市中求得生存的個人抉擇不同,本作更多的是站在一個統治者的角度來做出抉擇的,所以有的時候必須面臨著與遊戲內民眾有關係的抉擇。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玩家做出的抉擇

而問題點就出現在這裡,本作的背景設定是在一個架空的1886年蒸汽朋克世界,工業革命剛剛過去不久,隨後而來的極寒天氣幾乎摧毀了人類的文明,玩家將作為管理者帶領著僅存的人類建立新的家園,把文明的火種傳承下去。

面對這種大背景下我們所管理的民眾是如何反應的呢?

他們要求8小時工作制、不願意加班、禁止童工勞動、不願意節衣縮食、爭取民主權利、需求娛樂活動、發展黨派信仰鬥爭。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如果要求加班則會增加不滿值

這是在末世求生存還是建設新理想主義社會呢?

世界末日與人類滅亡就在眼前,而我手下的民眾卻還在要求著8小時工作制,不顧人類的未來與自己的後代的生活。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STEAM評論區玩家評論

也不外乎STEAM評論區有玩家發出了“刁民”、“聖母”、“白左”與“政治正確”的言論。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STEAM評論區玩家評論

其實我可以理解制作組的用意,這是11 bit為了提高遊戲的可玩性而加入的,也有自己的歷史依據參照,遊戲的背景是設定在1886年,而現代人事管理之父羅伯特·歐文(也是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於1817年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8小時工作,8小時休閒,8小時休息”。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羅伯特·歐文

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家都出現了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絲織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然後就是1877年的芝加哥工人大罷工,到1884年10月,美國與加拿大的八個國際性和全國性的工人團體,在美國芝加哥舉行集會,決定於1886年5月1日舉行總罷工,要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最終在一個月後迫使美國國會簽訂八小時工作制,而這一年的5月1日也被定為了五一國際勞動節。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大罷工期間發生的乾草市場屠殺版畫

所以本作的8小時工作制也是有其由來的,1817年,工人群體通過數十年的爭鬥為自己爭取而來的8小時工作制剛剛開始施行,隨後遊戲內對8小時工作制的抵抗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樣的道理,在19世紀以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童工的使用基本上已經被禁止了。

製作組如此設定遊戲的時間點,恐怕也正是為了給遊戲設定的不合理一個合理的解釋,可是僅僅這些對於遊戲的不合理性的解釋則完全不夠,因為

這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在面對遊戲設定的人類生死存亡於一旦的背景完全沒有說服力,充滿了身居高位者看待末世的無病呻吟

也正是這樣,國內的玩家在玩這款遊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堅持著“抓革命,促生產,搞好生產大自救”的原則而通關,但是伴隨著通關而來的那句“但這一切值得嗎?”引起了眾多玩家的反彈,一時間“白左”和“強行政治正確”之聲不絕於耳。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調侃中國玩家有特殊的方法玩《冰汽時代》

那麼國外的玩家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是我聽到過最多的一句話,無論國內外的玩家都對這句話產生了莫大的反感,因為絕大多數玩家在經歷了內心的道德糾葛之後,費盡心思讓數百號人在零下150的極端環境下存活了下來,沒有獲得鮮花與禮炮,獲得的只是一句“was it worth it?”。

粗暴的道德判定

那麼是否有不會被質問“但這一切值得嗎?”的結局呢?

答案是有的,到了遊戲的中後期會觸發強制選項事件,城市中的人們陷入絕望狀態,玩家必須從兩條道路之中選擇一條繼續遊戲,其中一條名為“秩序與紀律”,另一條名為“信仰與精神的力量”。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秩序與信仰道路二選一

而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道路,只要在後續的法典選擇上過於深入就會被系統強行判定為越界,導致遊戲結束之後會質問玩家“但這一切值得嗎?”。

這種粗暴的判定方法也是導致眾多玩家對此次“但這一切值得嗎?”事件強烈反彈的原因之一,因為無論玩家在遊戲中做了什麼事情,判定是否會質問你的依據卻僅僅是一個法典的選擇。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STEAM評論區玩家評論

在我第二次通關遊戲的時候,我選擇了獨裁者的路線,我不再盡心盡力的去嘗試保護我的民眾,當我的民眾因為食物的短缺出現了大片死亡之後,暴動隨即發生了。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飢餓暴動爆發

而我的選擇就是通過後備食物來源法典,這個法典的作用是什麼呢?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後備食物來源法典

就是會將死掉的屍體作為伙房的食物來源,當我通過這個法典之後就再也沒缺過食物,我用著高壓政策很平穩的帶著剩餘的一百多號人活了下來,然後遊戲最後給我的評價是我並沒有越界。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但是我們並沒有越界”

這讓我想起了1884年英國海灘食人案,Mignonette號因為暴風雨導致沉沒,而活下來的四個人在救生艇上苦等救援,第二十天的時候其中三個人殺掉了病重的那一個男孩,靠著那個男孩的血肉撐到了救援的到來。

在回到英格蘭之後,他們被逮捕並且被女王起訴,也就是著名的“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女王訴達德利和史蒂芬斯案

而這次的案件也對後世“危急狀態是否可以構成對謀殺指控的合理抗辯”做出了先例,但是時至今日仍在爭論不休,案件最後結果是法庭依法判處其中兩人死刑,然後女王將刑期減至6個月監禁,最終獲得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被殺害的男孩名叫理查德·帕克,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隻老虎有著一樣的名字。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1 bit自以為是的道德制高點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明白這次11 bit犯了一個什麼樣的錯誤,這一次的《冰汽時代》與《這是我的戰爭》其內核是完全不同,而11 bit把自己的位置放錯了。

在《這是我的戰爭》中,玩家身為在戰火紛飛的城市中求得生存的個人,所做的一切選擇的都是以個人道德基準為中心的,在面臨著幾乎無法反抗的絕境之時,這些抉擇都已經無關乎道德層面,僅僅關乎於生存層面,但是你所做的每一個抉擇會確實的拷問你的人性。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Fuck the war!

而在《這是我的戰爭》的遊戲頁面上,11 bit也清楚地說明了“玩家需要在良心的驅使下決定他人的生死。是保護藏身處裡的所有人,還是為了生存地更久而犧牲一部分人?在戰爭期間做的決定並沒有好壞之分,最重要的只有生存。越早意識到這一點越好。”

對的,這就是《這是我的戰爭》成功的最大因素,它沒有逼迫玩家去做出任何道德抉擇,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來看待玩家做出的每一次抉擇,唯一能決定玩家是否做錯了一件事的只有玩家內心的自我拷問。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玩家所做的抉擇

而在我看來,《冰汽時代》試圖複製《這是我的戰爭》的成功,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

“但这一切值得吗?”引发的道德拷问

《冰汽時代》

這一次,11 bit並沒有保持自己中立的態度,反而擼起袖子親自下場來給玩家灌輸自己的道德倫理觀,而且這個道德倫理觀還是有著明顯問題的。

至於想出這個用自己的道德倫理觀來判定遊戲結果方法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對於那些為了帶領民眾存活而拋棄了自己原則的玩家來說,這句“但這一切值得嗎?”就好像11 bit站在高高在上的王座上發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嗤笑。

那麼這一切值得嗎?

值得,真他媽的值得。

我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