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法国领事设计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国内却不买账

1848年之后,法国驻上海领事敏体尼,发动在中国的传教士搜集中国商业信息并传递回法国——这种创造性工作很快家喻户晓,他用棉花外贸往来大大减少了武力强迫中国打开国门的情况。英国人很快接受了这种做法。在等待寄运到法国的物品的回复时,他继续在中国寻找法国普通工业品的销路。他还是求助于传教士,带着一整套法国纺织品的样品请传教士推广法国产品。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法国领事设计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国内却不买账

敏体尼对法国神职人员的配合非常感激,把他们看作重要的、有影响的人物。但传教士问题一直困扰着敏体尼,许多地方的神职人员都受到刁难,甚至侮辱,这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问题在于根据协议规定,神职人员确实被中国所接受,但他们无权到开放港口以外的地域活动。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法国领事设计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国内却不买账

因此传教士经常处在非法的境地,敏体尼发明了“安全证”(Carte de sureté ),证件上不写颁发给某某主教,而是某某先生,法国公民。这种证件使传教士的身份相对隐蔽,从而避免了“麻烦”。 通过传教士推广法国商品的做法成功了!苏州市订购了3万两白银的不同品种的法国纺织品,不少其他大城市的订单也接踵而至,包括盛京(今沈阳)、满洲里。敏体尼非常喜悦,他还有许多主意和计划。“所有都是新的,都要去创造,都要去研究。”他考虑在上海搞一个法国产品的常设展览,这个“法兰西样品展示会”最终于1923年在天津实现。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法国领事设计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国内却不买账

尽管如此努力,上海还是不足以吸引法国商界。1850年初,租界已创建2年多,但还只有十几个人:领事夫妇、岳母、内妹和2个女儿,领事馆的翻译哥士耆(Kleckowski)侯爵、多米尼克·雷米和他的2位助手,比戴(Bidet)先生和爱棠(Edan)先生,另外还有一位法侨(住在英租界)。

悦读城市 上海记忆:法国领事设计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国内却不买账

但是让敏体尼感到失望的是:他千辛万苦向法国寄送的样品和各种产品几乎都没有奏效;样品经常被扣在海关;商会最终对他寄来的东西都不屑一顾,根本不赞同他的作为,甚至认为这是浮躁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