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集體模仿iPhone X 國產手機還有別的出路嗎?

一邊吐槽iPhone X劉海屏的醜陋,一邊開始模仿,這是當下國產手機行業的一個縮影。更讓人擔憂的是,不僅僅是錘子這種小品牌在模仿蘋果,甚至連華為、OPPO和vivo這些一些品牌,也在模仿iPhone X。

除了集體模仿iPhone X 國產手機還有別的出路嗎?

除了模仿iPhone X的全面屏外,面部識別等功能也是國產手機品牌的模仿之處。從硬件設計,到一些功能,國產手機集體模仿iPhone X,這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危機,因為模仿的背後,折射出創新匱乏的現狀。

國產手機寒冬已至

在全球智能手機增長放緩的市場背景下,國產手機的銷量也在一路下跌。市場調查機構IDC發佈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全球銷量報告,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343億部,與上年同期的3.444億部相比下滑2.9%。作為全球智能手機的最大市場的,2018年國內第一季度出貨量也跌破1億部,創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新低。

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8 年 1-3月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累計出貨量8187.0萬部,同比下跌27.0%。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7586.4萬部,同比下降27.8%。

從數據上來看,國產手機迎來寒冬。有多家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在多個國產手機品牌中,只有華為、榮耀、小米這幾個手機品牌的銷量有小幅增長,其他手機品牌的銷量正在下滑。去年增長勢力強勁的OPPO和vivo兩大手機品牌,2018年第一季度的銷量也有所下滑。由於金立遭遇了資金鍊斷裂的危機,三星手機銷量大幅下滑,華為和小米們分食了這兩大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

除了集體模仿iPhone X 國產手機還有別的出路嗎?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在華為、小米這些國產手機品牌銷量增長的同時,蘋果手機在國內的銷量也小幅攀升。在國內手機銷量排行榜上,蘋果在前五的位置,三星則跌出前五的位置。在國內手機銷量份額仍在下滑的格局下,蘋果手機銷量攀升,對國產手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儘管華為、OPPO和vivo這幾大手機品牌在國內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蘋果,但利潤與蘋果仍有很大的差距。

隨著競爭的加劇,國產手機品牌的劣勢逐漸顯示出來。外觀上一味模仿蘋果,硬件全部依賴進口,國產手機僅靠模仿已經很難殺出一條血路。十幾年前,輝煌一時的波導手機迅速衰落,眼下,金立、樂視也陷入了資金鍊危機。由此不難看出,國產手機品牌僅靠模仿是很難持續的。

國產手機的出路在哪裡

一直以來,國產手機品牌都在尋找一條突圍之路。十幾年前,以波導、廈新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用低價殺出了一條血路,最終卻折戟而歸。基於此,以華為、OPPO和vivo為代表的手機品牌,試圖在產品、技術上尋找差異化,來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在多個國產手機品牌中,僅就消費者所認知的品牌影響力中,華為、OPPO、vivo和小米的影響力是非常出色的。只是,核心技術的缺失,仍是國產手機品牌的一大短板。最近幾年,華為已經擁有了自主研發的手機芯片麒麟,OPPO在拍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vivo則率先引入了屏幕下指紋。與幾年前相比,國產手機品牌的技術實力有了質的提升,但與蘋果和三星這樣的老牌巨頭相比,技術實力仍略顯單薄。

以手機屏幕來說,在蘋果去年推出了劉海屏的iPhone X後,很多國產手機品牌開始吐槽。然而,進入2018年後,國產手機都開始模仿蘋果的劉海屏,甚至一些千元機也在模仿。當然了,華為和OPPO的劉海屏與iPhone X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但這些所謂的微創新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更不會成為拉昇銷量的利器。一些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

除了集體模仿iPhone X 國產手機還有別的出路嗎?

調查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OPPO和vivo則分別同比下降16%和15%,華為第一季度出貨量保持增長,同比增長14%。由此不難看出,和iPhone X一樣外觀的手機並不能真正幫助廠商賣貨。有業內人士透露,華為手機銷量的增長,很大程度是因為由徠卡加持的攝像頭。4月份上市的華為P20 Pro旗艦手機,更是搭載了4000萬像素的攝像頭。在很多消費者的認知中,拍照已經成為華為的優良基因。

除華為外,360手機也在打造安全的差異化優勢,畢竟360就是靠安全起家的。無論是拍照,還是手機安全,這都可以成為國產手機發展的一條可持續化之路。只是,這些差異化的優勢,要想成為一個手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這還需要時間。想想華為,引入徠卡這個合作伙伴兩年多,才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而360的安全手機,安全是一個差異化優勢,但目前還沒有轉變成為手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寫在最後:殘酷的事實證明,僅靠模仿國產手機是很難超越對手的。十幾年前,國產手機短暫輝煌後迅速衰落,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核心技術,國產手機是很難崛起的。所以,國產手機要想真正超越蘋果,必須從硬件、軟件入手,走一條差異化的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