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學歷的相互看不起,為什麼到博士這就戛然而止呢?

網友一:

有一種人有點小成就了或者自己兒女混的風生水起時,這個時候他們會拿自己的榮耀與比他學歷高而過的捉襟見肘人比一比,這麼剛加能凸顯出他們的能力。不可否認這些人的確是小賺一筆,賺錢能力挺高,如果這類人歧視高學歷的人,也正常畢竟他的價值觀是用財富來衡量的能力的,他們小學文化初中文化也就是因為不愛讀書,才上不了大學,那麼出來社會做生意小買賣大學生和他們比還真不是一個等級的。

有一種夫妻檔。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夫妻一方一方大專學歷,一方是初中小學學歷。女高男低的往往學歷低的男賺錢能力很強,嘴巴特別能說,吹水從來不會臉紅的,女方還依賴他被歧視這也是沒話可說的。

低學歷歧視高學歷是比較少見的,只是有部分學歷高他一點,而沒他賺的錢多,娶的老婆漂亮或者嫁的老公有錢。我認為這是炫耀自己,並不是正真的歧視他們,中國的畢業證這麼重要,那麼我學歷低比你某個人還有賺錢能力,說話的聲音大點又何妨,畢竟出來社會是比爹比錢比房比車子的。

不同學歷的相互看不起,為什麼到博士這就戛然而止呢?

網友二:

不同階段對於學歷的認識不同,高中階段:知識改變命運因為讀高中的時候大家目的都很單純,付出很大,思想很單純,認為只有學習好才有出息,以後才會生活的更好,出人頭地。所以差生羨慕好學生。

本科階段:學校優秀=個人優秀,大家都沉浸在高考的喜悅中,加之大學自我宣傳的正高大上,社會輿論的211、985,家長的各種面子,以及自己跟一般學校的同學對比形成的外觀粗淺認知,讓大家把學校的檔次純粹的歸結為學生的檔次,忽略了惹個人差異。

碩士階段:認知初次打破,碩士階段經過了本科找工作的殘酷,以及身邊同學的發展近況,發現之前的認知會被不斷打破。今兒歧視減少。

博士階段:認知徹底破碎,經過幾次找工作的經歷,基本上午已經徹底打破了高中時期的看法,發展的不確定性很大,影響我因素很多,學歷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歧視繼續減少。

不同學歷的相互看不起,為什麼到博士這就戛然而止呢?

網友三:

學歷不同,不代表你對社會的貢獻不同。也許你是研究生,但你有世界一流的創造和貢獻。同學們在學歷上攀比,自視高人一籌,這是修養不好的表現。大家一起工作各自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多做一些實際的事情,用實踐來檢驗真才實學,在實踐中增長自己的才幹,學歷高的用實踐來讓大家佩服你的學歷價值,學歷低的,可以通過工作實踐補上自己學歷不足的一面。

總而言之,學歷只是你人生一個階段的標誌,距離現實需要和社會要求,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其實博士也是有差別的,不是所以的博士都具有很好的創造性。當然,我們也需要承認,學歷差別,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能力,對此,我們要正確看待,同時,也不要因為人家學歷高,就對人家的要求過分高。因為,學歷和實踐不是完全能夠畫上等號的。

不同學歷的相互看不起,為什麼到博士這就戛然而止呢?

網友四:

其實原因很簡單,題主說的高中,本科,碩士都是教育路上不同重要的節點,有著明顯的不同的目的,往下包括小學,初中。在國外碩士博士教育統稱post graduate degree或者叫advanced education,用來區分和本科的區別。從碩士開始主要的學習內容集中在研究上,本質上來說和博士一樣的,只不過研究的課題範圍窄,深度淺。很多地方碩士博士連讀也就是說明了碩士只不過是初級階段的博士,並不是有本質區別。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願意讀碩士的人和已經讀碩士的人深知自己走上的是什麼道路,需要的是什麼素質,未來是什麼,自然也就知道博士需要的是什麼素質,未來是什麼。學歷鄙視鏈的形成一般是不瞭解形成的,那也就是說,嘲笑博士沒用就等於嘲笑自己沒用。

不同學歷的相互看不起,為什麼到博士這就戛然而止呢?

網友五:

個人覺得不是歧視,是求而不得後的自我安慰或者麻痺吧。本人c9本科畢業因為一些原因沒有考研而是直接參加工作了。幾年後陸續有一些學校不怎麼樣的研究生進來,我自己都感覺自己有種不怎麼瞧得起他們的心態,一方面他們的能力不太強,另一方面他們的學校不怎麼樣,再就是他們居然進來就比較佔優勢,因為是研究生,所以你懂的,心裡會有不平衡。

網友六:

博士也分等級。現在這個社會的確是看中學歷,高學歷歧視低學歷,有些人自恃受過高等教育就高人一等,高學歷不代表高素質。曾經我們老師所住的小區有一對夫妻,丈夫博士在讀,妻子研究生畢業,大學老師。這樣一對高學歷夫妻居然偷了我們老師家放在門口祖傳的方桌。

後來發現了是他們,倆夫妻振振有詞,趾高氣揚,說我們是暫時幫你們收起來,知道嗎。我們老師不想跟他們計較,拿會桌子就走了。高學歷不代表高素質,但我認為學位很重要,因為人品才是最高的學位。

不同學歷的相互看不起,為什麼到博士這就戛然而止呢?

切記:

不想什麼學歷都該學好外語,所以如果你想去有外國人、大學生的英語社群,瞧上面圖右下角,找到水印提示的地方,那裡有美國人、留學生,這裡會倫敦腔的小夥伴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