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学校?

互联网取经者

武汉理工大学发展历史

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T),简称“武理工”,学校前身溯源于1898年清朝末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由分属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成立。



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由国家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院校规模与教学建设

截止2017年5月,学校现有24个学院,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教职工5533人,其中专任教师3248人,两院院士4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29人,国家千人计划25人、万人计划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 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50452人,其中本科生36754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471人、留学生1227人。

学校排名

在2014年《泰晤士报》发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九位、亚洲第49位,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位居301-350位,中国大陆第八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1.高中报考院校的时候就被方式的人生导师推荐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系,其中的发家专业硅酸盐材料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3年7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室以解决硅酸盐建筑材料制备和服役过程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心,发展低环境负荷制备方法和能效强化理论,研发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以及绿色、节能和智能建筑体系发展的高性能和多功能建筑材料,为实现建筑材料和结构长期稳定服役和循环利用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




2.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在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的新材料领域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主管部门为国家科技部,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张清杰教授。

除此之外还有八个省重点实验室!




特色学科

材料、车辆工程、船舶、轮机、土木、艺术设计、采矿这些专业都是特色。 其中就业和待遇较好的专业就是面向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行业的专业,比如土木、车辆工程、船舶、轮机。这里面待遇较高的是船舶、轮机方面的。 材料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热点事件

最近武理工走进大众视野主要是因为学生跳楼事件!虽然以取消导师招收学生结束仍然给众人留下很深的不忿!

学科建设优良,是个好大学,但魑魅魍魉仍需谨慎!

软科视界!


软科视界

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个年轻的大学 , 2000年才由原武汉工业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目前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国重点大学。 因为学校合并的年份并不算太久 , 所 以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算是太高, 不过发展还算可以,从近几年的 录取分数看, 呈现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的趋势 ,是发展势头很好的学校。学校中文名称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是 211, 在 211中排名比较靠前一些 , 学生们戏称 984.5 高校, 比 985 差一点。 在武汉本地高校中 ,211 以 上的大学有七所 , 从理工类来比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整体录取情况差不多, 从文史类来看,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远高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录取情况, 华中师范大学也比武汉理工难考些。

校园

武汉理工特别的大 有两个,大校区:马房山和余家头。 两个大校 区之间相 隔甚远 ,坐 车 得一个多小时 。

优势专业

在所有这些招生的专业或者专业类里边,理工方面材料类、 机械类(车辆 )、 机械 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建筑类、海洋工程类、土木类、自动化 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录取分会比较高些。文史方面经济学类、 工商管理类有时候还有法语 一般录取分数比较高一些。因为学校源于交通、建材建工、汽车三大行业办学, 所以学校办学特色比较鲜明。在所有本科专业中,材料、船舶与海洋、汽 车、机械、信息、土木、交通运输 等学科涵盖的相关专业既是学校优势专业又是学校特色专业。

学校氛围

学校的学风整体还是不错, 每届都会有许多学术搞 的不错 的同学。学习氛围上的缺点是理工大很欠缺人文风气。 学术大牛也太偏工科罗普遍都缺乏的 。还有就是学校学生出国氛围比较淡。


中原志愿

不请自来,说说我的看法吧,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了解这个学校的。

武汉理工大学,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工程,首批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等等,这些官方又虚空的头衔就不一一介绍了,学校是由武汉工业大学为主体,合并了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一所趋向于综合型高校的理工院校,在国内来看,也算是强强联合了,毕竟,这三所高校都是各种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建工建材,交通运输,船舶,汽车等),自2000年合并大潮后,年轻的年轻的武汉理工大学一路顺风顺水,各方面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不俗成果,成绩斐然,逐渐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跻身全国高校前五十之列,成了人民眼中仰望,学子眼中渴求的全国重点大学,一时风光无两。

但是看似强强联合日益融洽的合并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并随着学术发展,日益凸显。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这三所工科院校合并之初就犯了所有工科院校的通病——一味注重学术的融合贯通而忽略的政教体系,行政管理的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和传统工科院校一样,上行下效,少言多行的机制是日常的对话方式,各级领导教职员工只需要执行完成上层布置的任务,无需过多过问,而上级领导也鲜有听取下级教职工和学生的各类意见和建议。

僵化的体系,僵硬的管理,冰冷的条例再加上规模庞大的学生群体和教职工群体,更加不利于管制,更不谈面面俱到,这也暗中滋养了一些不好的风气和行为,比如最近的研究生陶崇园跳楼事件,人们不仅仅是可惜一个天之骄子的陨落,更是为堂堂武汉理工大学的不断回避和公关运作感到心寒,这是怎么了?难道一个优秀的高等学府就如此人情冷漠吗?等等事件不止于此,管理体制和政教体系的僵化让武汉理工大学在发现过程中频频碰壁!

终于,武汉理工大学意识到了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据可靠消息,武汉理工大学已经在着手进行一场中层领导的大改革,并且会涉及到部分高层领导的调动,全面刷新僵化的政教体系和管理机制,坚决清除恶劣风气和作为,意在针对此次事件给国家,给人民,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武汉理工大学一定会换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向着“建设世人仰慕,人民满意的优秀大学”大步迈进!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愤怒的烤鸡蛋4341

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挺高的一所211大学,这些年成绩斐然。

武汉理工大学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有国家“千人计划”19人、“万人计划”5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讲座、青年)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

武汉理工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理工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覆盖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共计7个,另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是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排名靠前的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第5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8名。

在2017大学排名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43名。

以下排名网上争议较多。在2014年《泰晤士报》发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九位 、亚洲第49位,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位居301-350位,中国大陆第八位。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这些年,武汉理工大学确实进步很快,科研成果也很丰硕,特别是在其擅长的工科领域。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很优秀的理工科大学,在名校云集的武汉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欢迎考生报考这一所优秀的211大学。


塔尖

我是理工的。武汉理工分数在211里面排在前面的,不比后面五所985低,远高于最后一名西北农林985。学生就业没得说,我身边同学大部分去深圳一年都是13到15万左右。但最近由于学校领导处理事情不当,给理工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这不应该武汉理工的校友们来买单,很多优秀的武汉理工校友依旧是武汉理工的!


徐堂然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在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

大家众所周知,西院的前身是武汉工业大学;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建筑工业学院随着一次次的搬迁,落户武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