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眼銃的威力有多大?

陳新詩

大部分人對三眼銃的認識應該是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裡面的描述。在書中,當年明月把三眼銃說成了是大明帝國的黑科技,各種優良性能,打鬼子打韃子,所向披靡。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落後的火器

在武器類別上,三眼銃屬於火門槍,就是開槍的時候,你手裡得有個香之類的引火物。這種火器在歷史上是屬於14世紀到16世紀初的,當時不管亞洲歐洲,都普遍使用這種火器。但是隨著火繩槍的出現,歐洲人紛紛放下了手中的火門槍換上了新裝備。唯有中國人依舊對這種落後的火器情有獨鍾,即使後來明君已經普遍裝備鳥銃了,三眼銃在明軍中的地位仍然沒有被撼動,甚至形成了北銃南槍的局面。在書中所說的三眼銃帶準星,那是不可能的,帶準星的那種叫做旋機翼虎銃。屬於在京神機營才有的武器,而且也只是小規模裝備。

北方可靠的殺器

雖然落後,但是三眼銃的實用性還是很高的,因為北方多風沙,所以火繩槍一類的武器在北方用起來會比較繁瑣。而三眼銃雖然名曰火銃,但其實就是近戰武器,因為銃管,所以有效殺傷射程只有二十米,但是對付北方這些個騎馬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已經是足夠了,因為在發射完之後,士兵並不會繼續填裝彈丸,而是直接論起來當戰錘使。再者三管火器一同發射會對被害者造成極大的創傷面,還會給其他人造成心理恐慌。因此作為騎兵武器,三眼銃是個很靠譜的傢伙。可是,落後的事物總歸是要淘汰的,到了清朝,戰場上就只留下那些比較先進的實用性又高的火器,就這樣,三眼銃離開了中國的軍事舞臺。


火器工坊

三眼銃的威力,不是很大。

開句玩笑,沒子彈的時候用來砸人,傷害比在戰場上給敵人一槍高得多。

三眼銃長度大約是一尺來,明尺,一尺是31.1cm。短,裝藥也少,由於不分底火和發射藥,混裝火藥總量大約是六、七錢。火藥少,後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開槍的時候不至於脫手。

射程的話,看裝什麼樣的子彈。一般是裝子窠,也就是把黑火藥和鐵砂、鉛彈、碎瓷片、甚至石子什麼的混在一起。

其實,黑火藥不適合發射子彈。這玩意最主要的軍事用途,是縱火。由於生產技術限制,黑火藥動力槍,最高射程也就150多米,但是槍管也得接近2米。

明代兵書上記載的火器射程,很不靠譜。三眼銃的真實射程,最高大約也就80米左右。實際上,四五十米的情況下,殺傷力還是挺可觀的,能把不穿鎧甲的人打成重傷。當然了,再近一點,也可以穿透普通的兵甲。至於大將穿的厚的鎧甲,別說這玩意,四五十米的情況下,小口徑都未必打得透。

而且,前提是裝鐵砂或鉛彈,順風。逆風的話,這玩意經常能把一部分子窠掃回自己臉上。

三眼銃的好處是,射速比弓箭高得多,而且一開始時,裝滿藥,可以三連發。不過,就算三連發,在實戰中也沒有太好的效果。一是當時槍管沒有來復線這一說,高伸彈道說打飛就打飛;二是槍管太短,不光射程低,也超影響命中率。最糟糕的是,一般情況下,兩三次連發之後,這東西就拿不得了,燙手!

後來有人將手把上套了木柄,趁著燙人的時候近戰砸人,不光能砸傷敵人,燙傷敵人的效果也還蠻不錯的。

實際上,三眼銃在戰場上的作用極其有限。

一,太受天氣影響,比如雨、雪、風,動不動就秒變燒火棍;

二,離遠了瞄不準、打不著,離近了容易把隊友順便捎上;

三,夜戰的時候,這玩意的火光等於敵人弓弩手的活靶子。

明朝的時候,造這個東西的地方,叫兵仗局,據說造這麼一柄三眼銃,要十來斤粗鐵。連兵仗局都懶得多造這東西。

對付步兵,人家不過來你就毫無辦法;對付弓箭,人家射程比你遠,精度比你高。對付馬隊,三眼銃屬於霰彈槍,精度差到什麼程度?就像拿一把沙子對著敵人扔過去,還不一定扔得準。開完槍,如果沒能造成重大傷害,一轉眼,敵人已經到身前了。

中國古代軍隊作戰,最顯著的特點是人海。三眼銃很需要在空間上與隊友密切配合。你現在放炮仗的時候,旁邊的人都知道稍微躲遠點。想象一下,你拿的是八響雷之類的炮仗,在短距離混戰的情況下,也就初期來那麼幾下,之後再開槍,打敵人的同時,也就把隊友捎上了。你看隊友想不想宰了你?

開完槍之後的三眼銃,說是可以砸人,但實際上,幾乎沒什麼用。太短呀!一尺長,而且還挺沉。換一根長矛,殺傷力大得多。

這麼耗費資源,就造出這麼個玩意來,於是就有明白人說,有這麼多粗鐵多造點弓弩箭頭好不好,或者造點射程遠、精度高的其他種類火銃。

由於製造的數量較少,且缺點太多,明軍也沒有將三眼銃大規模裝備部隊。

順便,日本鬼子見了三眼銃之後,倒是歡喜得緊,因為這個東西在日本本土的馬戰中,頗能發揮威力。

明朝時候,也就是日本戰國時代,日本本土的軍馬,極少阿拉伯血統的高頭大馬,都是本地的矮馬——多矮呢?按照戰國時日本人的身高,那時候小鬼子平均身高也就1米5左右,騎上矮馬,雙腳還能夠著地面,這馬比羊大不了多少啊——矮馬承重能力低,速度慢,馱上全副武裝的武士,奔跑速度跟人差不太多。配合鹿角拒馬,三眼銃的連射功能,能在短時間內給馬隊造成大量傷害。


純鈞LHGR

三眼銃是明朝時期短火器的一種,因有三個發射孔得名。

三眼銃的大規模應用

明朝末期,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差,難以抵禦遼東的建州女真。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彪悍的民族不是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而是東北的漁獵民族。薩爾許之戰,努爾哈赤帶領的八旗軍隊打敗了楊鎬指揮的10萬明軍。明軍漸漸失去了與建州女真短兵相接的勇氣,主要靠城池與遠距離武器對抗八旗勁旅。在古代最普遍的遠程打擊武器是弓弩,然而一個合格的弓弩手需要長期的訓練,明顯不符合當時的戰略需要。這時候,簡單易學的三眼銃大規模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了遼東明軍的主要武器。

三眼銃為明軍抵抗建州女真立下汗馬功勞

明朝軍制是衛所制,除少數將領的私兵外,多數為亦農亦兵,放下鋤頭的農民哪裡打得過靠打獵為生的女真人。於是,遼東各鎮皆大規模配備簡單易學的三眼銃。《明熹宗寶訓》記載“諭督師輔臣孫承宗:佛朗機二十副,內提炮八十個、三眼鐵銃五百杆。”與印象中八旗部隊是騎兵不同的是,其實在徹底征服蒙古各部之前,以步兵為主。在步兵的對決上,三眼銃作為熱武器明顯優於八旗軍的冷兵器。史書記載,三眼銃三十步,也破重鎧,五十步重創不披甲目標,百步之外就沒有殺傷力了。這對於個人武力遠遠不如八旗的明軍在戰鬥中幫助很大。

熱火器三眼銃為什麼沒有幫助明朝打敗女真?

原因有兩點:

一是技術限制,三眼銃無法做到連續射擊,填充速度慢,往往是一次性武器。而明軍的白刃戰水平和勇氣根本無法和八旗軍隊相比,三眼銃第一輪發射完以後,如果沒有精銳部隊的保護,銃兵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在守城中,三眼銃能夠發揮很大作用,在野戰中往往發揮不出戰力。

二是制度腐敗,理想主義老人朱元璋把天下百姓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其中工匠要世襲,世世代代為朝廷服務。那時候的工匠可不是現在車間的大師傅,幾乎與奴隸沒有區別。再加上官場腐敗,偷工減料,越到明代後期,三眼銃的質量越差。電影《大明劫》裡面有一個片段,孫傳庭檢查士兵武器,發現火器都是老舊不堪無法使用,基本符合史實。


最後,老規矩打油詩一首

評三眼銃

明朝三眼銃,

女真八旗兵。

山海有雄關,

三桂降滿清。


驃騎將軍劉

三眼銃

是中國古代一種短火器,使用鐵或粗鋼澆注而成。雖然三眼槍銃管短,不能三點一線瞄準,但它在三四十步還是有相當的威力和足夠的射擊精度!明朝一步五尺1.635米,營造尺:32釐米,量地尺:32.7釐米,裁衣尺:34釐米。三眼銃的最佳射程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鎧,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創不披甲目標,百步(163.5米)之外就沒有殺傷力了。

明朝科技是極其發達的。明代的軍隊對火器十分重視。由於在各次戰爭中大量使用火器,使軍隊火器的編制裝備達到了兵器時代的頂峰;是明軍的單兵火藥武器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射程較短,但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但是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裝填速度太慢。

由於上述原因,三眼銃並沒有多大的發展前景被遺忘。但是在萬曆年間的蒙古戰場、朝鮮戰場和遼東戰場得到了廣泛使用,是遼東鐵騎、宣府鐵騎、大同鐵騎的主要裝備,尤其是在蒙古戰場和朝鮮戰場上曾經給蒙古騎兵和日本火槍兵嚴重打擊。大大加強了明朝騎兵的戰鬥力。


蕭大俠學堂

放在今天,上山打個鳥都困難。但是放在那個時代,絕對是超級武器的存在!

可以這麼說,在冷兵器時代這個玩意兒絕對是稀罕物

就像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就是靠的明代戰斧——紅衣大炮(也可以說紅夷大炮)

而三眼火銃,就是明朝特種部隊關寧鐵騎的標配

不僅能打的後金暈頭轉向,打農民軍也是如砍瓜切菜一般

三眼火銃,無愧於當時的兵器排行榜第一名


三眼火銃嘛,自然是要先發揮火的作用

關於這個傢伙,遠看就是個鐵棒錘,而且能裝的火藥也很有限,因為需要設計的後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目的是為了開槍的時候不至於脫手和被震傷

如果威力很大,那在有效的打擊敵人的同時,後坐力就給自己幹飛了(那個年代,紅衣大炮發射時如果站在後面,就被震死了)

實際上他的殺傷力不算太大,但是那個年代沒有防彈衣,不穿鐵甲打成重傷難度不大,穿了鎧甲那就打臉,分分鐘給你打成王二麻子

所以說,這個三眼火銃在當時可謂是遠距離作戰的好傢伙

你後金不是會耍刀麼,不好意思,沒等你到跟前,一發給你打地上!

至於農民軍就更慘了,連鎧甲都很少有,衝著人群就是一炮,絕對是死傷無數的節奏

子彈打完就熄火了?不存在的,狼牙棒模式開啟!

話說,那個年代的長槍鳥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裝彈麻煩。我們經常看到是三排槍手,一排放完,退回去就開始裝彈

沒法像機關槍一樣突突,屬於一錘子買賣,是很頭疼的

但是三眼火銃有個特點是啥呢?如果不能裝彈打炮,那就揮舞起來吧!

看到這個造型的時候,我還琢磨怎麼能這麼磕磣,後來弄明白了才發現這裡面學問大了!

首先是槍管長且粗,把手卻比較短。根據物理原理,這個鐵棒錘揮舞起來可是很順手的,而且力道也十分足

別扯了,開掄!關寧鐵騎們就這樣掄著這個大棒槌到處夯人,後來有人覺得這樣打只能給人打傻,卻不能給人打急眼

於是火銃上開始出現了釘子,這就類似於狼牙棒,一棒子下去.....

更有甚者,還裝倒鉤,這一棒子下去就不是皮開肉綻的問題了

三眼火銃之所以能走上神壇,奪虧了袁崇煥同志

他創建了明末最強騎兵部隊關寧鐵騎,首先是戰鬥力本來就是非常不錯的,再加上高級裝備,自然是武力值大增

戰術如下,紅衣大炮城牆上先開始,一頓狂轟亂炸之後,後金撤兵。此時鐵騎出城追擊,如若後金不反擊,那就從容的一邊追一邊放炮一邊填充子彈

如果後金回頭,那也不怕。先根據距離來幾發再說。然後距離差不多了,就開始把火銃當狼牙棒用,不僅打人很疼,燙人也是一絕

畢竟打了幾發以後,火銃已經很熱了。絕望的後金不僅要面對棒子、鐵針甚至倒刺的攻擊,還得耐燙,這是人乾的麼!!!

所以,關寧鐵騎名震天下離不開大炮和火銃

最後,說說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問題

袁崇煥死後,這支超級部隊歸屬祖大壽,後來曹文詔帶了兩千人去打農民軍,短時間內便成為農民軍的噩夢

1632年4月,徹底擊敗三十六營頭領王嘉胤(當時張獻忠、李自成是他的部將),王嘉胤被部下殺死,獻於曹文詔。同年,連續追擊,斬殺點燈子、李老柴、一條龍、掃地王等民變首領。1632年3月,戰於西濠,斬首千級,生擒杜三、楊老柴。數天內又擊斬紅軍友

這份成績單,足以證明關寧鐵騎的威力,不過這還沒完事

1635年,重新入關的曹文詔再次連續擊敗農民軍,導致民軍凡是聽到“大小曹(曹文詔及其侄子曹變蛟)”的名字,無不膽寒,紛紛丟盔棄甲。

世間良將,舉世無雙是當時人們對於曹文詔的評價,而他之所以能戰無不勝,是因為有關寧鐵騎這支超級部隊

而這支超級部隊之所以能這麼猛,靠的就是三眼火銃



置身黑白的精彩

小時候過春節時,一次在城市的廣場上來了一支農村的旱船表演隊,其中有個炮手在招攬看客。只見他手持一根兩米左右長的木棒,頂端裝著像極了三個手榴彈品字型疊在一起的渾實鐵疙瘩在朝天鳴放,當然只填了火藥沒有裝鐵砂。

至今我還記得那種驚人的威力:聲如奔雷,離五六百米遠震的衣服有向後飄的感覺。耳朵嗡嗡作響,就像在耳邊炸響了一個大炮仗,震的大地亂顫,五臟六腑都覺得挪了位。本來很聒噪的嗩吶聲就像蚊子在哼哼。我看到所有人都捂上了耳朵,三聲巨響過後耳鳴了好久。忍著要嘔吐的感覺喊著問表哥:這是啥?表哥說這叫三眼銃。要知道這只是一支三眼鐵銃的威力。

後來看當年明月的小說才知道這是明朝關寧鐵騎的武器。原來小時候有幸看到了我國古代的火器。可以想象一下:幾千匹近一噸重的戰馬在曠野高速奔馳起來,上乘披甲武士每人手持一支兩米長填了彈丸的三眼鐵銃同時對敵開火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我相信在野戰情況下,當時沒有哪支人類軍隊能硬抗這種集團衝鋒。


WTTwt

阿斗解讀《明朝左輪傳奇之三眼銃》為何清朝我們敗啦。

大家都對三眼銃有所耳聞,作為現代轉輪槍的爺爺,我們有必要為大明三眼銃正名。

首先來看看何為三眼銃。

他可以說是最早轉輪式武器之一。是明朝火器的代表作之一。

三眼銃,外形為三根節狀單銃,每個銃管外側都有小孔,在銃管內添加火藥,裝填鋼球,鑄鐵塊、碎鐵砂之類彈丸,與小孔處加個火帽,使用時將敲擊火帽,引爆火藥將彈丸射出去即可,最誇張的是在哪個年代,三銃管就可以輪番射擊。最後在三眼銃的尾部留有柄座,安有木杆用以握持,並可以做近戰武器使用。可謂能近能遠的多功能武器。


有明一朝,三眼銃可謂風靡全國,明朝各軍鎮。無論守城,野戰,騎步車戰戰,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從京師重鎮到九邊無處不在。

使用三眼銃,最著名的部隊就是當年大帥李梁的遼東鐵騎。遼東鐵騎都是遼東本地人,東北地區一直都是人高馬大,騎兵如雲之地。

史書記載,用著三眼銃的遼東鐵騎,飛奔向敵人,最開始就是三眼銃輪戰一輪,等將子彈用完,在手持三眼銃衝向敵人。可謂是將三眼銃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關於三眼銃的威力問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就一直流傳,他威力不行,名聲大,但是言過其實。

就我個人的思考,之後我覺得,三眼銃後期不行,不是威力不行,而是製作工藝有問題。為何這樣說,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後期,腐敗已經根深蒂固,做三眼銃的偷工減料,做彈丸的也拿其他雜物,濫竽充數,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對滿清作戰時候,威力不如從前。

你們想啊,一個不知道會不會炸膛的搶,你用的時候會不會,膽戰心驚?一個打出去不知道會不會爆的子彈,你用啦會不會安心。

不是三眼銃不強,是明朝的軍工體系,在後期爛到極致的結果。不光三眼銃如此,虎尊炮,將軍炮名噪一時,最後都被批,說是言過其實,原因不在於設計,不在於使用而在製造這一環節出問題。


看看同時代見識過西洋武器的日本人如何評價就可以為三眼銃正名。

《德川家康·乾坤夢.》這樣描述三眼銃:明軍在近身戰中使用的,是一種擁有著驚人威力的稱作子母槍的火槍。據參加過碧蹄館戰役的武士描述:“此武器有三個槍口。三筒相連。可選發一次或三次。”

你們看看,這不就是轉輪槍嗎?可嘆糟糕的軍工製作毀啦三眼銃的威名,毀啦明朝。

因為明軍後期火力武器的不堪一擊,清朝開始對火器不屑一顧,反而復古到迷信弓箭大刀,於是中國在歷史的進程中越走越偏。不進反退。最後西方世界來啦。然後我們敗啦。。。😤😤😤😤哎!!!!


阿斗不傻

三眼銃這是明朝軍隊中,裝備最為普遍,也是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一種火器。

雖說看起來很牛,能一下子發射三發子彈,但其實它並非是咱們想象中的神器。事實上,三眼銃之所以能大規模的列裝明朝軍隊,主要原因是因為“簡單粗暴”!

三眼銃的鑄造工藝十分粗糙,很多三眼銃一次鑄造出來的三個孔,直徑往往相差達2-3毫米。而且各孔的位置相差更大,就連孔的軸線也完全沒有保障。換句話說,就是根本無法瞄準,即便對準敵人來射,往往也打不中敵人。而且三眼銃的射程也很短,通常就只有40-50米而已,殺傷力更是不足。

所以,在使用時,明軍都是就直接掄起三眼銃,對著前面密集而來的敵人放上一輪而已。

當然,三眼銃的手感還是蠻好的。因此,放完後,就可以直接當作武器使用,衝上去,見人就使勁的砸去。即便砸不死,也能砸個內傷出來,這恐怕才是三眼銃的主要用途。

事實上,明朝火器中的代表作並非三眼銃,而是在吸收和仿製西方火器後,鍛造出來的

紅夷大炮和佛郎機炮。這些應用於野戰和城防的火器,鍛造工藝和技術水平更高,對敵殺傷力和震懾力也更為巨大!


這些歷史要讀


這是明朝壁畫對三眼銃的描繪。

三眼銃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它的出現主要是對付蒙古騎兵。被它打過的卻不止蒙古人,還有日本人。日本人對它描述,在碧蹄館之戰中,日本數倍兵力圍困明朝騎兵卻不能將他們拿下,主要和日軍兵種單一多以步兵為主,騎兵較少。

在三眼銃火藥打完怎麼辦?三眼統除了了像狼牙棒那樣對靠近的敵兵進行重擊對敵人造成重傷它的前部還帶有刀刃對敵人進行刺殺。

三眼銃的殺傷範圍有限,在數米之內對敵人能夠造成有效殺傷,由於時代的限制,精度十分的差,特別是在馬上顛簸更加影響的騎兵的操作。三眼銃適合大規模群體作戰,來發揮優勢火力,對敵人形成壓制,人數較少時,效果還不如拿著當個大鐵榔頭。

但是三眼銃發揮最大的效果並不是他的三眼火炮,它在遠距離上不如弓騎兵,但是在近距離上可以依靠密集火力對敵人前鋒造成打擊,對迅速移動的騎兵形成壓制。近距離交戰後就是揮舞鐵棒,就相當於拿個鐵榔頭對敵人重擊,即使不死也會半殘,難以繼續戰鬥。

三眼銃除了做武器之外還做禮儀只用。


若騎兵光拿三眼銃是很難打敗敵人,這需要多兵種配合,明朝遼東並不是全部騎兵都誰持有三眼銃,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弓騎兵,相互配合作戰.

還有其他火炮給予火力支援,想回配合來發揮最大優勢


泰瑞坊

三眼銃屬於火門槍,早期火器的一種。實際上不管是中國還是歐洲,幾乎是同時出現了金屬管火器。元朝時候,就已經有火門槍列裝部隊,到了明朝成了三眼銃。

其實三眼銃沒什麼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點個火聽三個響而已,而且精度差,射程近,不超過50米,殺傷力低,只有貼臉射擊才能破甲,而且再裝填速率慢,操作不便。

即便如此,該被明軍使用了兩百多年,在明軍中裝備數量非常大,即便是後期從日本引進鳥槍也無法撼動三眼銃的地位。

而且,由於三眼銃射程近,精度差,殺傷力低,再裝填速率慢,不管是否披甲,往往只要頂住一輪射擊就可以貼身肉搏,而此時三眼銃就如同雞肋一般。更何況不論是蒙古還是八旗,都有重甲部隊,比如說小王子按照蒙古騎兵的傳統,有五分之二的騎兵是人馬具甲的重騎兵,而八旗的精銳部隊也是重甲的重步兵,而不到50米的射程,遠了彈丸無法破甲,等到距離拉進後就可以迅速轉入肉搏戰,此時即便是能開火,也不過是零星的射擊而無法形成齊射,因此攻擊一方往往付出極小的代價就可以讓三眼銃發揮不了作用。

隨著清朝火器的發展,以及火繩槍、抬槍(重型火繩槍)的普及,三眼銃就被迅速淘汰。而且值得玩味的是,清初禁止民間私藏槍炮和鎧甲,卻不禁止民間持有冷兵器和三眼銃,可見這種落後的火器被淘汰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