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民众获取免息创业贷款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笔者早年曾从业贸易,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搜索关键词,浏览网页获取可能的商机。有时候会不经意点进一些无关的网站,比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之类的。一次在以肯尼亚为目标的关键词搜索中打开了一个叫奇哇的网站,里面不是介绍公司也不是介绍组织,而是一个扶贫贷款项目。

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者在上面展示自己的照片并添加贷款目的的描述,比如某位来自非洲加纳的女士贷款175美金购买鲜鱼回去烘烤成鱼干拿到市场上去卖;或者一位来自印度的妇女贷款300多美金购入一只山羊来产奶并做成奶制品出售,也有的是以团体出现,几个人合伙贷款,贷款目的是买进旧衣服然后摆摊卖出去。贷款金额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般非洲的个人贷款都在600美金以内,最低一百多美金。印度的求助者贷的多点,一般是400美金以上但也不会太高,都在1000美金以内。其他地方如厄瓜多尔和菲律宾略高些,也有美国申请人要求贷款一万美金用来扩大生意,不过提供借款的大都是美国人而已。

一个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民众获取免息创业贷款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这些贷款人大部分来自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贷款的目的是购买生产资料用来扩大生产。也就是说并不是免费给他们,而是让他们用来做生意,到期需要偿还贷款给这些好心的借款人。笔者打开一个求助者的个人贷款说明,里面会配上照片介绍他的年龄,从事什么行业,贷款的目的是购买什么物资。有时候会配上奇哇团队的推荐,以增加其可信度,然后下面列出排名靠前的几个出资人的姓名和国籍。右上角有个借款的选项,最低25美金起步,最高也不过几百美金,借款的同时会有四美金左右的赞助费给这个叫奇哇的组织用以支付奇哇在各国的运营费用。

一个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民众获取免息创业贷款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当时笔者还奇怪,175美金的贷款也就是一千人民币出头,能做得了什么生意。后来去赞比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1000元足够一个家庭妇女启动她的零售生意。只需要去市场批发一蛇皮袋子大头菜或者一筐番茄,回到村子边那个木条搭起的棚子里就可以赚钱。而且很奇怪,村子和镇子相距一公里,镇子上的零售摊贩卖大头菜2夸恰一个,而村里可以卖到3夸恰。可能是因为镇上人多,同行竞争也多,所以需要薄利多销。

也就是说这种小额贷款可以给这些人带来翻身的机会,因此吸引了不少爱心人士在这个平台上借钱给求助者。那么借款能够收回吗,笔者早期观察这个网站的时候似乎有违约现象,申请人必须很卖力的写自我介绍才能获得借款者的同情,有些故事不太精彩的根本收不到捐款,好几天都显示进度为零,而且一般女性申请者更容易获得贷款。

近期打开网站,发现有些人的申请下面被网站做了备注说是奇哇工作人员推荐。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开始有工作人员甄别核实这些申请人的资料来避免违约,大概是之前有些申请人做买卖折了本或者干脆拒不还款导致很多借款人投诉。

一个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民众获取免息创业贷款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除了借款人的排名还有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申请人获得贷款的数据。在网页设置里,申请人下面有讨论区,可供借款人互动。

一个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民众获取免息创业贷款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一个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民众获取免息创业贷款的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不过下面统计数据中的宗教组织居然占了多数,可见有不少借款人这么做是出于一种宗教情结。

那么这个网站的运营对我国的脱贫帮扶有什么借鉴意义呢,要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不能靠给补贴,而是要给贫困人士一个自谋生路的机会。譬如一个贫困户家无隔日粮,家庭成员或者残疾或者重病。如果你仅仅是给他捐赠3000元钱的善款,那么不出一个月,这微薄的3000元钱就会在日常开支和医药费上被用光。但是如果这3000元钱是一个扶贫贷款,并且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让其做点小买卖呢,一个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不是会比一次性捐助更好一些,当然,这个还需要人家本人有这个主观意愿,毕竟这3000元钱是要还的。

另外我国的对外援助是否也可以参照这种模式进行呢,毕竟动辄上亿的大笔援助是给了受援国的政府或者相关组织,但受援国普通民众却只看到一个数字而已。如果能够辅以针对受援国普通群众的面对点小额贷款扶持,似乎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