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初白 張木霞丨文

一個土裡刨食的小山村

坐落著一座書院?

靈寶羅家村,是小秦嶺北麓一個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子,那裡的農民大多把種蘋果當做營生。要想知道更多的情況,恐怕也不容易,因為這個小山村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百科詞條。

但是,如果你在引擎上搜一下“靈寶羅家村”這個關鍵詞,蹦出來的信息大多和一個叫“弘農書院”的地方有關係。比如,靈寶市領導到羅家村做調研,其中一站就有弘農書院。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你沒有看錯,這樣一個貌似閉塞的山村,還藏著一座書院。

弘農,是靈寶的舊稱,從西漢到北宋這一千多年裡,無論是弘農郡還是弘農縣,指的主要是靈寶這片土地。從地理上看,弘農一名與此地母親河——弘農澗河有關。從歷史上看,弘農一名與“天下楊氏出弘農”一說中的東漢太尉——“關西夫子”楊震有關。

不過,倘若你真的來到大門前,你會發現它和想象中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現代書院畫風差得有點遠。

與其說它是一座書院,外形倒不如說是一座廢棄的鄉村學校。柱子上斑駁的瓷磚和鐵柵欄無言地訴說著建築的老舊。

兩側紅色的對聯顯然經歷過風吹雨打,紅色脫了大半,邊角捲曲。唯有門頭掛著四個繁體大字——弘農書院,異常醒目,是拜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先生所書。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弘農書院大門

對聯上”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等關鍵詞語,和大門兩側的磚牆黑板上“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晴耕雨讀”、“知行合一”的粉筆字,隱約透露了這座書院的性質,與鄉村有關。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座成立於2013年的書院,組織過村裡80歲以上老人的集體過壽。舉辦過無數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班。紅火的時候,周邊的七八個村子的村民都來聽。

2015年,書院還聯合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和愛故鄉河南工作站一同發佈了首屆大學生農村創業懇談會的招募令。清明三天的假期裡,參與活動的學生不但參與了鄉建論壇,還祭拜了春秋時的介子推和更為久遠的軒轅黃帝。

這兒是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地方。羅家村通向小秦嶺主峰娘娘山的山腳下有一座二神廟,裡面供奉的是山神和土地神,山神是忠臣介子推像。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河南靈寶黃帝鑄鼎原

當地有一個由十二個自然村組成的民間“十二社”,十二社代表王根法等人堅信,即便介子推並不是在這裡被燒死的,這兒也極有可能是普文公重耳帶著介子推等臣子南渡黃河韜光養晦的地方,並對介子推在此地“刮股奉君”的傳說很信服。

因為這兒確實山峻水秀、易守難攻,而且,考古還發掘出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遺址,明清以前的東西廊坊遺址以及一些寺院遺址。

直到現今,每年春節過後正月二十二的響山節、二十三的古廟會,以及每年六月十五介子推的生日,十二社代表都要前來祭拜,為山神唱大戲。村民們也都堅信,這座二神廟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羅家村古廟會弘農盤鼓隊表演

祭拜規模不大,但絲毫不缺儀式感,五年來,弘農書院的義工們規範了十二社的祭拜儀式,為村民們策劃了一套“弘農響山文化節”,到時十二社所在村莊的兩三千人,會齊聚在廟前,一起鳴炮奏樂、一起行鞠躬禮,一起誦讀《禮運·大同篇》。

書院還舉辦過中歐非高級發展研究項目夏令營,由來自三個洲四所知名大學的40餘名師生組成,包括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坦桑尼亞姆祖比大學經濟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河南大學三農發展研究會。

賣大米、賣豬肉

一個學者無意間開啟了“政治明星”之路

書院的發起人叫何慧麗,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教授,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

不出意外的話,作為一個高校教師,正常的生活軌跡應該是象牙塔裡的教學和理論科研,爬格子,出著作。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何慧麗在分紅大會上總結髮言

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何慧麗更像是一個“政治明星”。2006年,一則“副縣長賣大米”的新聞鋪天蓋地,充斥著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內容。

那年,何慧麗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的同時,還在蘭考縣掛職當副縣長,她帶著兩個新成立的合作社骨幹農民,拉著一車10噸大米來到北京某街頭社區,來到北京大學旁邊的一個書店高聲叫賣著來自焦裕祿精神發祥地——河南省蘭考縣的無公害大米。

然而天不遂人願,即便貼上了“無公害”的標籤,大米的銷售仍然遇冷。但與此相反的是,何慧麗本人倒成了全國40多家媒體追蹤的熱點。有人認為她在作秀,有人嘆息知識分子無能。

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談及此事,何慧麗語氣平淡。她說自己當時是知識分子裡知行合一的行動派,是面對當時就呈現出來的食品安全、農民增收問題以及城鄉差距問題的一種本能擔當。當時媒體的評價不必關心也不必在乎,因為事實證明這些問題都是真的嚴重問題。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2006年在北京社區為合作社賣大米的何慧麗

她那時顯得太青澀。2006年,央視《人物》欄目組來到了蘭考採訪她,她也擺出了一副並不主動配合的態度,身為副縣長,不給人家安排食宿,還撂下了一句話:“不要花蘭考縣政府的錢”。

即便大米遇冷,4年之後的2010年,何慧麗帶著7頭豬和一盆紅燒肉來到了鄭州的一個高端群體小區裡,打著大喇叭叫賣南馬莊農村農民合作社成員飼養了一年的健康“快樂豬”,她的理念是:豬健康,豬就快樂。豬健康、豬快樂,人就幸福,社會就和諧。

這次的結果比大米要好得多。鄭州市蘭考商會的成功人士積極響應。當天屠宰的8頭生豬以每公斤40元的價格銷售一空,更重要的是,她促成了一些市民簽訂領養生豬的協議。

這也是她的理想,想要在鄭州建立一個河南城鄉互助合作社,讓農民的生態農產品賣個好價錢,讓市民安全地吃到無公害食品。她當年就把蘭考縣合作社組織與鄭州一些文明消費者群體組織進行了直接對接,在管城區成立了一家“國仁超市”。當時她自編了一幅對聯在超市門口:“市民農民心連心、城市鄉村葉通根”。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2010年在鄭州社區叫賣合作社生態豬肉的何慧麗

也就在那年賣完豬肉、嘗試“國仁超市”的農超對接之後,何慧麗幾乎銷聲匿跡了,網上再也找不到她去城市賣農副產品的新聞。

然而,何慧麗並沒有消失,她回到了自己家鄉靈寶羅家村,希望重新探索一條鄉村建設的新路,在村裡建立弘農書院,培養從事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新農人。

也就是說,她不只是注重以前的“合作組織為綱領”,她還要加上“鄉土文化為根本”。因為她不只是要汲取前期從事鄉建的經驗教訓,她始終記得,自己是從羅家村走出來的閨女,她想為家鄉做點事情。

內心苦澀的農民

怎麼可能種出健康的糧食?

何慧麗說,掛職蘭考的時候,尚未意識到“培養人”的重要性,所以,南馬莊只有一個合作社,而沒有像樣的文化教育機構。她說,鄉村建設,教育為先。鄉村復興,文化為先。“鄉村建設離不開人才,但外面的人始終會流走,只有把當地人培養起來才是正確的路徑。”

於是,2013年4月12日,在羅家村一座廢棄的村小學裡,以“尊道貴德、和合生態”為辦院宗旨的弘農書院正式揭牌。當代鄉村建設的代表人物、著名三農問題研究專家、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先生,當代儒商代表人物、東莞泰威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文良先生等人親臨揭牌現場。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弘農書院為八十以上老年人集體過壽儀式

揭牌的時候,市裡有人指著村小學剝落斑駁的牆壁說:“何慧麗,你好歹搞10萬塊錢給房子修修。”

何慧麗拒絕了,不是籌不到錢,而是她明白,書院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讓農民常來常往,進出自由,一旦裝修得富麗堂皇,顯得是文化人、讀書人的去處,至於種地的農民,是連大門也不敢進了。那還算是為農民服務的書院嗎?

此時的何慧麗已經深知建設農村除了培養農民群體去私扶弱的“組織力”或者說合作精神之外,恢復土壤自然肥力、從事有機種養的“生態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道義流通中的生態蘋果

激進的城市化已經徹底顛覆了農村的面貌,農村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矛盾問題異常突出,書院成立第一年,在廣東儒商的支持下,一共辦了3期教授國學的學習班,每期45天。每期學習班開學前一週,他們會在村中心和附近的集市上貼通知。


最初,村民是以看熱鬧的心態來書院玩。後來逐漸發現老師講的內容是教人怎麼改善婆媳關係、鄰里矛盾,來聽的人就越來越多。

學習與人和諧相處,提高保健意識。何慧麗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一個農民,心裡都是苦澀的,怎麼可能種出用來養人的健康的糧食?”

當年,書院還幫助羅家村成立了弘農沃土合作社,組織村民和社員開展有機農業和合作社的學習培訓。合作社發展有機蘋果實驗田近30畝,參與農戶近20戶。2017年,合作社純利潤達到了57萬餘元。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弘農沃土合作社2017年度分紅大會

後來,書院還聯繫臺灣知名生態建築師謝英俊先生,為羅家村建了一座古典與現代有機結合的弘農堂,拉來了鄭州“春蘭養生”專家朱春蘭和河南省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來這兒首開“食農論壇”、組織了豫陝晉農民合作社骨幹來這兒首開“弘農論壇”。

後來,書院以發育羅家村合作社為經驗,又發育了周邊村的諸多合作社,一村一社,這些社再組織成弘農聯合社。“農民只有組織起來,持守“以孝為本、以德為先”的文化功夫,物質上才能得到持久實惠,內心裡才能幸福充盈,才能為社會種出有營養的健康的糧食,因為糧食裡面有種糧人的靈魂和情緒嘛”。何慧麗說。

“我現在所做的一切

只是與小時候的經歷和記憶有關罷了”

二神廟所在的地方叫砥石峪,砥石峪每年正月二十二舉辦的廟會,由山腳下十二個自然村輪流承辦,今年輪到羅家村。

進入了臘月,羅家村全員就開始積極籌劃廟會了,按照往年的標準,村裡準備請專業劇團唱上三天大戲。弘農書院是這次活動的根據地,何慧麗和弘農書院從頭到尾參與了這次活動的策劃和服務工作。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弘農書院五週年交流會議

離廟會只有二十天的時候,何慧麗突然提出了一個想法:與其請人唱戲,何不借此難得一遇的好機會自編自演一個名字叫弘農兒女的小短劇?一來展示弘農書院五年來紮根鄉村從事綜合性鄉村建設的成果,二來村民參與其中,演出也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合作意識的培養。

說幹就幹,何慧麗自己接下了劇本創作的任務。但客觀地說,寫劇本這檔子事,她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但何真是說幹就幹,她春節期間想了寫,寫了改,改了再寫,硬是寫出了一個2萬字的劇本出來:

話說靈寶小秦嶺娘娘山腳下,董家村有個世代老農名叫董農業,董農業夫婦生了個考上中國農業大學的兒子董愛民,董愛民大學畢業響應國家政策,回村當了個熱衷於合作經濟組織和搞生態農業的大學生村官。故事就在董愛民與其女朋友、村支書及村民若干、省委書記等諸多角色之間展開……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弘農兒女》在羅家村演出

這劇本有了,按照何慧麗的意思,演員一定要在當地找,要在農民中找,“我的生活我的演出嗎!”

這可難壞了書院的義工珍珍。村裡的青壯年本就不多,文藝活動更是偃旗息鼓多年,敲敲打打的活動還湊合,要搞一臺戲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珍珍也顧不上家裡吃奶的娃,硬著頭皮挨村跑,到處打聽誰唱過戲,誰登過臺,誰會導演,誰會化妝,白天找不到人晚上接著去,到人家家裡說盡好話,難為的時候還哭了幾回鼻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珍珍找到了西倉村有著好人緣的任自鋒,任自鋒找到了馬村的一名會唱豫劇的村民紅霞來當導演兼村支書角色,南上村村民栓寶來當主角董愛民。

終於,主要演員都找到了,但問題又來了。有的人死活不給一個準話,有的人沒有登臺經驗,有的人排練時今天來明天不來出演主角董愛民父親董農業的老爺爺,人家70多歲了,會唱的是蒲劇,而《弘農兒女》是要唱豫劇的。不過老先生也通情達理,答應邊學邊演。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2018年,何慧麗在弘農響山文化節

這樣的問題一直持續到上臺演出的最後一刻。一個扮演大學老師的演員有事實在來不了,何慧麗最後把自己逼到了舞臺上,本色出演大學老師。

所有的第一次,都是“無中生有”,都是苦中有樂,淚中帶笑。這吃螃蟹的事,總得有人來幹。鄉村振興這個事兒,說到底,文化振興是個魂。《弘農兒女》的演出就是奔著這個魂去的。

短劇的演出很成功,這也讓所有人員的內心無比激動興奮和溫暖。過後,他們有人說,激動得一夜都沒睡著覺。那位70多歲的老爺爺當天晚上還演得非常入戲,他的5個女兒中有4個都親臨現場來觀看,他女兒高興地說“厲害了,我們的老爸!”他的外孫誇道“姥爺棒棒噠!”

也正是這樣的本色演出,《弘農兒女》這出戏在靈寶小秦嶺一帶的農村很受歡迎。書院五週年慶時,這出戏又在距羅家村不遠的貝子原村戲臺上演了一場,除了三個主要演員沒有換,其他20餘人都是新手。

靈寶籍教授回鄉辦書院,人才不僅出自大學校園?

貝子原排練花絮

組織演出的貝子原村村民武豔霞,作為弘農聯社理事長,她接受了何慧麗的辦事理念:若都讓羅家村演員來演,我們貝子原村村民幹什麼呢?而這第二次的成功演出,又感動了北賈村一名70餘歲的唱了一輩子戲的老人,老人家幾天之內就幫著把劇本改為全部唱段的現代蒲劇。

母親節快要來了。書院說服了另一個村子的村民加緊排練,爭取在母親節的時候把《弘農兒女》作為一個全場的蒲劇由農民來演出。

對於異常複雜的鄉村建設,對於艱苦的鄉村文化建設,何慧麗一直懷揣著樂觀的態度。用河南愛故鄉項目負責人魏豐收的話,“何老師能把我們逼瘋,也能把我們逼成功,還能把我們逼出來一個精彩的人生。”

當然,她異常低調,每次做完事就匆匆回京,去接著忙她大學裡的工作。“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很偉大的事情,現在所做的一切,只是與小時候的經歷和記憶有關罷了。”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